Part
2017年12月18日推送了《》一文,阅读量很快突破了1000;后由“微言航语”公众号转载后,阅读量很快突破了3000,说明北航学子对成为“优秀生”是格外关注的。文末的留言也是各有千秋:
点赞最多是那位深夜发朋友圈的同学感慨的那句“有这样一句话,当你开始思考而不是焦虑的时候,你就长大了。”
接下来还有家长的心声:
“孩子们进入大学后因一下子“没人管”而变得迷茫;父母们在家里也因为“管不到”而焦虑。时间就那么点儿,机会就那么点儿,缺少人生规划的孩子,哪怕仅仅是松懈了一小步,再看身边已无合适的位置。机会也许还有,只是费时费力要更多一些。”
再就是各种鸡汤,如:“我觉得最后还是看自己。是金子,你终究会发光的;是银子,你终究会发亮的。是包子,你终归会露馅的。”
有一条颇为中肯,也是今天要讨论的重点:“北航的学子们可能大多从小到大都是被宠大了的别人家的孩子,从来没有经历过不优秀,所以后来的事情让孩子有点不适应,其实大学就是要博学,包括挫折,包括自以为是的很好被别人无情的指出是不屑一顾,这些都是人生中的重要一课,希望北航的学子们在学校期间不光学业长进更是心理成长的过程!”
Part
正如很多同学进入大学后的经历:考入名校的同学们,大部分都要经历从“鹤立鸡群”到“鹤立鹤群”的落差。至少从考试成绩(班级排名)而言,即使大家都非常努力,一学期下来、尤其是一学年过去,都会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学“沦为”“学习中等”乃至“成绩较差”者。那么,考试成绩不再优秀的大学生,还能成为优秀生吗?
这里先回顾一下“优秀大学生”的标准:
1)考试成绩优异,具体表现在GPA较高、在专业或大班排名靠前。
3)GPA中等,但在学生会工作及社团活动中表现突出。
4)GPA中等,但在社会实践、实习兼职活动中表现突出。
5)GPA中等,但创新创业活动或竞赛中表现突出。
……
文中也解释了:“标准”之所以带引号,是真心觉得用词不是很精准;但大体可以说明“考试成绩优异”不再是优秀大学生的唯一标准,原因是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经济建设各个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考试成绩优秀并非衡量“高素质人才”的唯一标准。
Part
本文重点谈一下第二种情况。
大学中,很多同学除了学习外,会参加一些科研工作及竞赛活动。有些同学在低年级就参与了专业教师的科研团队,如北航经管学院对大一同学就开放的“科研小助手计划”(),有些是在大二甚至大一暑期就加入了科学实验室(),更加普遍的是参加科研竞赛。这些竞赛活动有些是学校举办的,如北航创办于1991年的冯如杯、早已成为一个品牌,一些获奖的作品含金量很高,2017年在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百度主办的“极•致未来”责任创新挑战赛上获得了决赛第一名和最受观众喜爱奖的“手音”项目,就是由2015年北航冯如杯的一个一等奖项目发展而来的。有些是全国性的,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及近年来开展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其特等奖、一等奖/金奖项目也颇具水准。有些是省市级的,如北京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还有一些是国际性的,如“美赛”。为了简洁一些,这里重点引用2月中旬刚刚结束的“美赛”的例子进行分析说明。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主办,是唯一的国际性数学建模竞赛,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建模竞赛。赛题内容涉及经济、管理、环境、资源、生态、医学、安全、未来科技等众多领域。竞赛要求三人(本科生)为一组,在四天时间内,就指定的问题完成从建立模型、求解、验证到论文撰写的全部工作,体现了参赛选手研究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为现今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之鼻祖。近年来,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参加该赛事;这两年,北航更是有不少大一的学生就参加了这项比赛。
Part
“
大一参赛能有些什么收获呢?下面先看看致真书院2017级李泽宇同学参赛后的感想:
”
参加美赛的原因有四个:首先是我们三个想尽早接触建模竞赛,熟悉流程,积累经验,为之后的竞赛打基础。第二是想利用假期的空闲时间,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第三是我们几个是高中的同班同学,并且是很要好的哥们,最终也幸运地同时考入了北航。我们三个的专业分别是信息,航天,理科大类,组合也很互补。机缘巧合之下,我们又聚在了一起。第四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比较喜欢与人合作,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努力拼搏的感受是很棒的。而美赛就是一个与人合作的好机会。
美赛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很温暖的团队感。四天里,我们三个共同拼搏,相互鼓励。选题时,我们各陈己见,并很快统一了看法;选好题后,我们共同查找资料,确定模型,制定算法;开始修改论文时,我们激烈讨论,字斟句酌;一起熬夜,一起拼搏,一起吃饭,似乎又找回了高三的感觉,很熟悉,很棒。
我的另一个感受是成就感满满。随着比赛的持续,我们的思路愈加清晰,配合愈加默契。论文不断地补充完善,翻译在不断的斟酌,最终定稿提交的那瞬间,我们感觉如释重负,而且幸福满满。
我的第一个收获是了解了美赛究竟要做什么。赛前,我们三个分好了工,理科和航天专业的我和W负责建模,信息专业的M负责编程以及MATLAB的使用。论文的撰写以及翻译由我们三个共同完成。我们仔细翻阅了往年的优秀论文,了解了论文的基本格式及内容要求。除此之外,我们学习了很多建模方法和算法。例如神经网络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
我的第二个收获是对TEAM这个词有了更深入更切身的体会。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尽自己所能为团队做贡献,并且每个人的分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会对团队产生巨大的作用。
比赛开始后,虽然我们事先有做了很多准备,但还是有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选择C题之后,我们发现准备的模型中并没有合适的。于是我们只能再寻找更合适的模型。面对完全陌生的模型,我们最终选择了一个我们认为相对简单的灰色系统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而我负责向量自回归模型。当我真正开始着手时,才发现向量自回归模型很难。当我们经过讨论决定放弃时,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让我重新选择模型。于是,我只能负责第二和第三部分问题,论文的排版翻译等。这些工作相对零碎一些。最终,我们默契配合,完成了任务。
或许有人认为模型的建构是最重要的,其余部分是次要的。但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用,团队的成功离不开任何一位成员的努力。当绿叶不要紧,关键是要当最棒的绿叶。
李泽宇同学的分享颇有代表性:参加竞赛并非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而是涉及研究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体现,与中学阶段的学习差异非常大。通过参加比赛,同学们可以有多方面的收获。善于思考的同学,还可以由此通过对自己备赛、参赛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问题、藉此对未来的学习生活进行方法甚至方向的调整。
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段1608大班杜晨壮同学的分享:
美赛,前俩天崩溃,第三天看开,明天翻译一下,交一个真实水平的论文,无论结果,过程中学到众多,总结如下: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找不到足够好的数据根本无法开展一项ICM工作,而因为常年不浏览国际网站,去看英语网站已经有些不适,另一方面又不知道该在哪些网站找到合适的数据,以至于找数据占据了非常大的时间。
2)没有亲自尝试过做饭,即使有了米,依旧不会做饭。MCM的C题是有足够的数据的,可是借用王老板的话来说是,“太脏”,我看来这万条数据不是脏,可能是太多以至于根本无从下手。
3)大学学了一年半,其实自己没有学到什么。如果以后要搞科研的话,我认为可能很大一部分的时间,都要和数学、建模来打交道,而仅仅学了高数、线代的我,先不说现在已经忘得差不多,当时就没学透,仅仅是为了分数而学,怎么得分怎么学,以至于我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用,更不知道“泰勒公式”、“傅里叶级数”的妙用。学习方式要改,至少不要被分数牵着鼻子走,尽量去联系现实中的问题,尽可能深入浅出的了解和学习。
4)如果我仅仅是为了有个好的GPA或者说平均分而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怎么提升分数上,我觉得最后毕业自己也是迷茫的,因为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只会考试。不能死学习,不能唯分数论,而是要以为了以后做科研为考虑的学习,不能学了就忘,不能学了后只会做题,而是真的能把知识用在诸如美赛、国赛、和科研上。
5)科研就和很多事儿一样,会遇到坎,走也走不通,这时候一来可能是算法没选对,二来可能整个方向就错了。胜败乃兵家常事,要有好心态。
6)走不通的时候,整个团队可能都是比较不舒服的,所以,偶尔的小幽默还是不错的。
7)从容、淡定、狠辣的判断力和执行力、冷静等大将风范不仅仅是打仗的时候才有用,科研也需要这样的品质。不能急躁,必须踏实走好每一步。不然遗患无穷。
杜晨壮同学给我们分享了他的切身体会和宝贵经验。学习的理论知识、如果不能应用于科研实践,知识就是死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做好准备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同时,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都要为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而努力。
最后请同学们再看一下1671大班李昊田同学的分享。
参加美赛,对于我,是一次机缘巧合。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擅长数学这门学科的人,从高中开始就上课常常只能听半懂,让我对一切跟数学有关的学科都隐隐犯怵。
然而,去年开学,我的室友问我,要不要来参加国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二缺一,当时本着“有大腿抱何不抱”的心态,就参加了。第一次建模,虽然提前也做过一些准备,但拿到题之后依旧懵逼。查了很多资料,最后放飞自我、“瞎写”一通,居然还真拿了奖。
由于有了之前共同参加比赛的经历,于是我们三个就打算继续参加今年的美赛。从放题到开始写论文的第一个词,我们整整用了三天,因为……实在是不会。我们队是分开回家做的美赛,通过qq联系。比赛这几天,家人经常问我,做了多少啦?我的回答一直是一样的:
“进度为零啊。”
最后一天,想着也不能再拖了,就开始写。我们一个人写中文原理,一个人编程计算,我负责翻译排版。从早上8点到第二天7点,除了吃饭的时间,就小睡了两个小时。一直坐在电脑前。我们的论文词数从零到五百,再从五百到一千,再从一千到两千,从两千到四千……一步步成型,增多……
“开夜车”与泡面
我想说,美赛是一场试炼,没参加前会觉得用英文写论文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真正去经历了折磨之后,一切都是有解决方法的。这也是大学参加这一类比赛的更大的意义。每一次的竞赛,无论获奖与否,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重复中,就已经是对自身能力最好的锻炼。
好了,内容已经足够全面了:尝试没有做过的事甚至是之前难以想象自己能够完成的工作,经受“折磨”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篇幅所限,关于“美赛”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更多同学的分享,可以点开2月13号推文()、看下面的留言:接下来编辑部还将请参加美赛及冯如杯获奖的“大神”们分享参赛的经验。另外,还将陆续分享有关其它几项“优秀大学生”标准的案例。
只要同学们学会独立思考、保持积极行动,都能成为优秀的大学生!
新学期开始了,祝同学们新学期有新气象!
——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咨询
相关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