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特点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引起蛋鸡发病的病原,其中雏鸡在40~60日龄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自然环境中较广分布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如空气、饮水、土壤、饲料、各种饲养用具的表面以及鸡舍地面等可能存在病菌,且在鸡只的皮肤、羽毛、肠道、黏膜等处也会存在病菌。该病的主要的传播途径是一系列创伤,还能够经由空气或者直接接触而造成传播,尤其是通过雏鸡的脐带最容易引起该病,而由于断喙、刺种、扭伤、网刺、啄伤等形成的伤口也都容易引起该病。

2.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鸡表现出精神萎靡,进步收缩,呆立不动,双翅下垂,羽毛蓬松杂乱且失去光泽,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有些病鸡还会发生下痢,排出绿色或者灰白色的稀粪。胸腹部皮下发生浮肿,对其触诊会存在捻搓发音。部分病鸡的关节会发生肿大,无法站立,往往呈蹲坐姿势;通过穿刺可抽取出混杂血液的渗出物,呈紫黑色,少数甚至抽取出化脓样液体。有些病鸡会在多处部位的皮肤上,如翅膀背侧、翼尖以及腹面,存在不同大小的出血炎症、坏死,局部还会形成呈暗紫色的干燥结痂,且会导致周围羽毛发生沾污。发病后期,病鸡无法站立,往往倒地不断挣扎,最终发生死亡。当病鸡呈急性经过时,死亡后营养情况较好。

将病死鸡的胸部皮肤剪开,能够看到整个胸前、腹部皮下存在充血、溶血,呈弥漫性暗红色或者紫红色,同时会流出大量的液体。另外,大腿内侧以及胸腹部肌肉存在散布的出血斑点,胸骨明显突起,两侧发生严重出血。将肿大的关节剖开,能够看到滑膜明显增厚,存在充血、出血,关节囊内存在一定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或者浆液。病程持续较长时,还可在关节囊内发现存在于酪样物质。肝脏呈淡紫色,发生肿大,存在大理石样花纹,部分还会存在不同数量的白色坏死点;心包膜内积聚淡红色液体,心冠脂肪发生明显充血;脾脏呈紫红色,也发生肿大;肠发生充血.出血[养殖网:]。

3实验室诊断

病原体检查。检菌,即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鸡皮下肿胀渗出液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放在显微镜下检查,可看到呈革兰氏染色阳性菌,通常3~4个菌呈短链状排列。分离培养,即将以上病料分别在普通琼脂平板、血液琼脂平板以及肉汤中接种,在37℃恒温下进行24h培养,结果发现普通琼脂上长出直径为1~2mIn的菌落,生长良好,表明光滑、湿润、隆起,呈灰白色不透明的圆形,且边缘整齐;血液琼脂上会长出黄白色菌落,并出现溶血现象,其他形态特征与普通琼脂培养基形成的菌落一致;肉汤形成混悬液。

病原体鉴定。挑取纯培养的菌落,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呈革兰氏阳性,且形态呈典型的葡萄状。生化特性,即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糖发酵试验,发现细菌能够使葡萄糖、麦芽糖、果糖、蔗糖、乳糖发生分解,并会产酸,但无法产生气体,还能够分解甘露醇。

4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舍内保持干燥,通风良好,适宜光照。控制鸡群密度适宜,避免过于拥挤。舍内外环境保持清洁、卫生,出入鸡场的所有工作人员要经过消毒,且鸡舍内外定期进行全面消毒。饲养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和防止导致机体出现外伤的各种因素。雏鸡进行断喙、剪趾、带翅号或者脚号以及免疫注射时必须加强消毒。蛋鸡不同阶段更换饲料时,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增强机体抵抗力。

免疫预防。目前,鸡场主要选择使用油乳剂苗和氢氧化铝菌苗用于防治鸡葡萄球菌病。雏鸡一般选择在20—25日龄注射疫苗,能够持续大约2个月进行保护,从而在早期很好的预防该病。另外,也可用在本场分离得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灭活后制成灭活苗用于免疫接种。据报道,鸡群往往会在发生鸡痘后而继发引起该病,因此对于经产发生鸡痘的地区,必须适时免疫接种鸡痘疫苗,避免鸡痘的发生,从而也能够预防该病。

及时治疗。病死鸡要采取深埋处理,并将全部污染物及时清除,还要使用2%的强力消毒灵和灭毒净对鸡舍和饲养工具进行严格消毒,用石灰水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如果鸡群使用规模较大,可在治疗前采集病料来分离出病原菌,通过药敏试验选择使用最敏感的药物,主要采取饮水或者拌料给药。如果鸡群饲养规模较小,也可对采取逐只治疗的病鸡方式。全群治疗时,可按每升饮水中添加50~lOOmg氧氟沙星,混合均匀后自由饮用,连续使用3~5天;或者按每羽在饮水中添加5万IU卡那霉素,混合均匀后自饮,每天2次,连续使用4天;如果病鸡症状较重,可同时配合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3000万IU庆大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病鸡也可使用中药治疗,即取35g秦皮、40g苦参、40g栀子、40g黄柏、40g大青叶、35g茵陈蒿、35g菊花、40g金银花、35g知母、45g芦根,适量水进行2次煎煮,浓缩至2000mL药液任鸡只饮用,每天1次,至少连续使用3天。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