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中国人才杂志社、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

凝聚起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的专家力量

《中国人才》记者 李向光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1年以来,农业农村部集结了8个部属单位、23所共建大学、30个省级农科院,共61家对口技术单位,在全国72个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开展各类对接活动1800多次,专家直接服务20000多人次。他们发挥科技、成果、人才、信息等方面优势,提供解决短板瓶颈问题的“金钥匙”。他们发挥内引外联的独特作用,及时推介引入县域急需的体系专家、科技力量、龙头企业和营销团队,把先进技术用起来,把本土人才带起来,把支撑模式建起来,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精准供给,推进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中发挥牵引作用,做出突出贡献。

湖北甘蔗种植基地在哪里_湖北甘蔗叫什么名_湖北种植甘蔗致富

河北省辛集市开展“马兰系列”节水小麦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全产业链打造提升节水小麦产业。图为河北省首席小麦育种专家郭进考(左三)、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左四)等专家学者现场考察指导马兰1 号小麦生长情况

专家引领,构建一批适配性强集成度高的技术模式

引进一位专家,带来一支团队,兴办一个企业,搞活一片产业,繁荣一方经济。在推进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进程中,各领域专家一马当先、万马奔腾,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戴庄经验’核心内容就是办好合作社,走共同致富道路;推广生物多样性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促进要素流通,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党的二十大代表、江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夫这样总结。去年,戴庄人均收入3.75万元,比句容市平均水平高出1万多元。

赵亚夫是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戴庄经验”的实践和创造者,在他的引领带动下,去年句容形成了“低碾压率再生稻联合收割机”“丘陵山区果蔬茶灌溉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设施园艺智能化装备技术及应用”标志性成果。以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示范村建设为抓手,创成了全国生态农场3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1个。全市农产品追溯覆盖率85%以上,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77%,培育9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7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

“目前,赵亚夫和他的团队已在全国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50多万亩,给16万农民带来200多亿元直接收益。”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涟水县的对口技术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也建设了一支由120名科研专家组成的“亚夫科技特派员”队伍,科技助力打造涟水“谷怀南集”缘荟稻大米,通过京东电商平台等销售渠道,形成了“专家+品牌+企业+农户”发展模式,比普通稻谷每公斤多卖0.2元,每亩增收200余元。筛选适合涟水种植的优质糯高粱品种,指导农户绿色高效全程机械化种植,带动农户每亩增收600元以上,带领四安庄村集体走向致富之路。

中国农业大学力挺吉林省梨树县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派出一批专家领衔,在总结好“梨树模式”秸秆还田4种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实施秸秆科学离田和粪肥堆沤还田,打造“4+2”梨树模式升级版,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其中,李隆教授团队攻关米豆间作配套技术,通过实践在种植比例、种植密度、品种选择、药剂除草、机械配套上取得巨大突破;李保国教授担任首席专家,按照“1+1”服务模式,为梨树县每个产业配备1名学科知名教授,分别针对梨树县玉米、草莓、牛、葡萄等产业开展科技指导和技术培训,推动组建草莓、葡萄、白猪等产业协会,建立产业基地,为先行县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全面赋能梨树县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南京市浦口区技术对口单位的南京农业大学,选派沈其荣院士实施王村万亩优质瓜果蔬菜种植技术示范工程,形成西甜瓜绿色生产综合技术规程和番茄优质高产绿色生产综合技术;张定东教授团队围绕如何加强青虾产业与现代农业科技融合,组织团队全程服务指导,示范全过程多要素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技术等先进适用新技术,推广青虾单养的标准化生产新模式;强盛教授为首席的专家团队,实施优良食味稻米全产业链绿色技术示范工程,制定标准化栽培、绿色防控、水稻长势遥感监测与精确施肥、优质粳稻的全程机械化生产、稻田综合种养 等技术方案;陆应林教授团积极开展林下种植模式构建关键技术和林-草-禽生态复合种养模式构建关键技术研究,完成林下种植艾草技术规范、林-草-鸡生态复合种养技术规范的编制。

广搭平台,赋能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

搭建县域科研交流平台,实现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向基层聚集汇拢,破解农业需求与科技创新脱节、科学家与企业家“隔河相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华中农业大学聚力扶持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与襄阳正大、丰庆源粮油、东风井关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共建专家工作站,联合建设产学研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把研究生科研课题与企业技术攻关难题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该校植科院曹凑贵教授团队与郭氏阜丰粮油公司通过共建粮油产业研究院,协助企业发展有机小麦基地 4 万多亩;生科院赵述淼教授的微生物发酵团队与古襄阳酒业有限公司,就提高酒品优质率合作开展工艺改造开展合作攻关;工学院与东风井关农业机械有限公司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先后安排11名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后赴企业与工程师联合开展拖拉机变速箱建模研究、油麦兼用精量播种机开发。通过校企联合研发平台,迅速提升企业的专业综合能力、创新应用能力。

“我们通过新平台建设,将专家团队的科技成果向广州市从化区汇聚,提高先进实用技术在县域的覆盖面、到位率。”华南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在从化区成立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从化分院、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从化分院等分支机构2个;校地共建从化香米、荔枝、壹号蛋鸡、万花源花卉、数字农业等共 10 个产业研究院,全面推进主导农业及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投资近 600 万在从化建设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基地、科技特派员服务站、专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国农技协从化荔枝科技小院等一批产教融合新平台;集聚荔枝产业专家团队,推进农科教、产学研联合合作,打造了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教育培训、科普推广等方面的荔枝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共建从化荔枝文化博览园、荔枝产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心、5G 数字农业人工智能化示范果园等多功能农业科技园区。

为扎实做好科技助力广西扶绥县乡村振兴工作,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在扶绥县设立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西研究院,建成农业农村部国家甘蔗脱毒健康种苗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蔗中试基地、全国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四个国家级平台,为推动先行县建设提供合作平台和智力支撑。

四川农业科学院与四川省邛崃市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成创新、产业联动、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共建“天府种业创新实验室邛崃分中心”,围绕邛崃粮油、生猪等主导产业的技术难点和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实现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联合四川荃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四川现代种业研究院,推进邛崃种业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发展;建设6个专家工作站,吸引专家团队深度融入邛崃农业全产业链。

湖南大学在支撑湖南省浏阳市建设中,牵头联合湘鄂赣贵渝5省市18家科研院所、8家农业龙头企业组建成立武陵山罗霄山和湘赣边乡村振兴科教联盟。联盟以提升区内科技水平、做大做强区内优势特色产业为目标,以政产学研用金结合机制创新为动力,协同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彰显涉农科研机构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优势与引领作用。

强化激励,让更多专家扎根基层、服务一线

引导人才向县域流动是一个不老的“老大难”话题,如何让他们乐意来、干得好、能出彩?如何帮他们生活上过舒心、科研上出成果、经济上得实惠?各地做法不一,但目标却如出一辙。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为北京市平谷区农业科技支撑单位,于2022年4月启动了博士农场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平谷的14个乡镇已创建博士农场45个,占地总面积达4550亩,吸引了11位院士和175位博士来当“农场主理人”。农场各有特色,涵盖了种质资源创新、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果品提质增效、林下经济等多个方向。

“博士农场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和尝试,更侧重于支持科研人员、农业学子‘拎包’创业,成为农业创新创业的主体,成为未来的农业企业家。”平谷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启动博士农场以来,平谷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在住房、交通、人才引进等6大方面,量身定制了人才政策服务包,并在土地流转、创建经费等方面给予补贴和奖励。在空间保障上,平谷区盘活闲置资源,建设了36个博士农场办公室和18个科技工作者驿站,为创建人打造职、住、研、会等一体的工作场景,还从区农业农村局遴选了45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博士农场“小秘书”,提供项目进度跟进、问题及需求反馈等“一对一”服务。

“平谷不但要让博士们愿意来、留得住,还要把他们手里的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变成农民手里增收致富的技能和产品。”该负责人表示,平谷还将帮助创建主体与金融机构、销售端、投资端等对接,引导博士农场走向市场,成长为优秀的农业科技创新企业。

上海市金山区不断健全配套政策服务,为各类人才在农村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提供生活保障,激励优秀年轻专业人才到农业生产一线建功立业。对引进的符合条件的农业领军人才,由其牵头开展的相关项目,给予高额团队项目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农业科技人才,给予项目经费和连续两年的岗位津贴,全程做好人才落户、创新创业、人才发展、文体休闲、住房保障、健康医疗、生活服务等系列服务。

重庆市农委赋予市畜牧科学院人才激励、低职高聘、专业技术职务领导干部聘任制等管理自主权,科研成果完成人(团队)享有不低于70%的成果转让收入或作价投资。

吉林省农科院作为乾安县、公主岭市“一县一市”对口技术单位,完善“内部激励、科技创新”机制,通过出台职称评审、考核评优等激励政策,激发和调动科技人员参与先行县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一县一市”产业升级技术瓶颈问题为导向,解决技术成果“平民化”为手段,安排专项资金,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尽快形成应用型技术成果,支撑产业升级发展,鼓励专家攻坚克难,把智慧奉献在大地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