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松滋市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2011年至今,每年生猪出栏123万头,位居湖北省前列。随着养殖规模日益扩大,也带来了各种环境问题。笔者近日对松滋生猪养殖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虽然养殖方式正在不断转型,但污染隐患仍然存在。笔者建议,应以生态理念推动畜禽养殖业实现绿色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村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群众的环境诉求越来越强,松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养殖场布局逐步优化。从2015年开始,松滋市根据国家环保法律法规要求,因地制宜,划分了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并引导养殖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提高养殖水平。养殖方式也在逐步转型。近年来,松滋市先后引进养殖龙头企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饲养方式。养殖场基本上都对粪便开展了再利用,对粪污进行厌氧发酵处理或沼气池处理,周边环境的压力得到缓解。

松滋虽然一直没有发生重大畜禽养殖污染事故,但由于排污量较大,污染隐患仍比较突出,畜禽规模养殖已然成为农村环境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种养脱节仍然突出。一方面,部分养殖场为了生产、加工、销售的方便,想方设法建在城镇周边或交通要道旁。加上城镇扩容建设,污染有从农村“包围”城镇周边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后种植业日趋规模化,化肥运输、贮存和使用都较方便,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畜禽粪便,畜禽废弃物减少了应用出路,不能实现“猪-沼-田”、“猪-沼-林”等生态循环。据调查了解,科学实施农牧结合的养殖场仅占全部养殖场的1/3。

二是粪污处理仍然滞后。实用技术普及不够,养殖场在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上求有不求好,技术水平不高、投入不足,缺乏干湿分离设备。部分养殖场在设施尤其是沼气设施建成后,因运作成本高、收益较少而长期闲置。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缺乏对水和大气污染的系统监测和有效控制,甚至存在疏于监管、听之任之的现象。

三是政策支持仍然不够。当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在环境管理上缺乏强硬手段。政府较注重新建养殖场的环评审批,但在建设中缺乏有效的治污指导和资金扶持,对治污推进作用有限。

四是监管职能仍然不顺。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牵涉到环保、畜牧、农业等多个部门,职能有所交叉和重叠,有人管无人负责,难免造成工作成效打折扣。对违法排污的行为,有关部门依法处罚力度不够大,客观存在“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以生态理念推进畜禽养殖业实现绿色发展,以环保意识推动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激励引导、加强监管上一齐发力,确保全市畜禽养殖业绿色、全面、协调发展。

首先,强化依法治污。理清部门职责,政府牵头抓总,加强环保、畜牧、农业等部门间协作,在畜禽粪污治理方面实现齐抓共管,共同推进,不留死角。强化行政执法,加强畜禽养殖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处罚和约束机制,加大对偷排乱放现象的打击力度,强力扭转养殖场违规排放现象。强化日常监管,加紧实施监督性监测,逐步将畜禽规模养殖场纳入环保部门监测范围,对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不到位的养殖场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依法停止养殖活动,以此倒逼养殖业主主动掏钱治污、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

其次,落实政策治污。改变养殖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脱节的现象,环保部门要将畜禽污染控制纳入到总体环境保护计划中,突破传统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的局限性。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环境管理进行原则性规定,例如将畜禽规模养殖的环境管理纳入到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将畜禽养殖治污减排纳入国家农村环保项目或农业生态保护项目,给予必要的政策性项目扶持,从而加快治理的力度。

第三,推进科学治污。加快“三区”划分,在全市范围内科学划定“三区”,即禁养区内养殖场要逐步关闭或者搬迁,限养区和适养区要严格控制数量和规模,合理布局。强化现场治理,切实督促、指导养殖场改进生产工艺,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力推广以沼气处理、生物处理等先进的处理工艺,使养殖场达标排放。走农牧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是适合松滋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最佳选择。大力实现资源化的处置方式,养殖场建设规模要与周边农田、菜地、果林的粪污消纳能力相适应,以期通过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的方式,推进粪污资源的良性循环利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郑欣怡)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