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牛肉产量已达717万吨

由国家肉牛改良中心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这次论坛,以“加强中国黄牛选育改良,促进现代肉牛产业发展”主题,来自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埃及等11个国家的26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钱永华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副校长罗军教授参加论坛相关活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常信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孟庆翔教授等中方专家,以及美国农业部动物基因组研究室主任、首席科学家George E. Liu研究员等32位专家作大会报告,集中围绕中国黄牛肉用遗传改良及种质创新、肉牛高效繁育体系及运行模式创立、肉牛健康养殖与优质高档牛肉生产、优质牛肉安全生产质量监控与溯源、肉牛国际贸易与市场营销体系构建等进行专题研讨。

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站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秘书长杨振海在致辞中说,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产业,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2016年,全国肉牛(肉牛+役用牛)存栏9242万头、出栏5110万头、牛肉产量717万吨,分别是1980年1.3倍、15.4倍和26.6倍。肉牛出栏率从1980年的5%,提高到2016年的55%。出栏体重也有大幅提高,据对农业部肉用养殖户定点监测,今年1-10月份出栏肉牛的头均活重已经达到490多公斤,我国肉牛生产水平逐年提高。

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昝林森教授说,中国是世界上牛品种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113个牛品种,目前,支撑肉牛产业的品种方面有70多个。经过近30年发展,肉牛产业已形成西北、中原、东北、西南 4大产业带,肉牛存栏量、出栏屠宰量和牛肉产量约占全国90%左右。

昝林森说,地方黄牛是我国发展肉牛产业的品种基础,在耐粗饲、抗逆性、肉质等方面明显优于国外肉牛品种,但是在生长速度、体型发育、产肉性能方面与国外肉牛品种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各地引进国外品种对当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视“良种化”为“洋种化”、盲目引种杂交造成的“基因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必须加强我国肉牛种业科技创新,积极推进中国黄牛种质资源保护、挖掘和定向遗传改良工作有序开展。

会议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宁夏海原县政府、华润五丰农业开发(中国)有限公司签署了联合共建“海原县肉牛产业技术指导服务中心”和“西部高端肉牛产业发展研究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北京康普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中国黄牛(肉牛)基因组分型芯片”联合开发协议。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