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_优质营商环境建设经验_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措施

【编者按】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营商环境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近年来,全省各省辖市(含济源示范区,下同)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方向,聚焦补短板强优势,全省营商环境近四年呈现连年提升态势,全省营商环境能级整体跃升。各省辖市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对标全国一流水平,坚持寻求问题最优解,探索出一批市场主体认可、实践证明有效的改革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一些领域实现了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

继2019年河南省首次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后,为进一步发挥全省各地各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示范带动效应,形成全省比学赶超、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今年再次汇编印发了《2021年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汇编》,全面系统梳理了189项具体的改革举措,其目的为促进各地区相互学习借鉴,推动改革举措复制推广,切实带动省内各市跑出营商环境的“加速度”。

郑州经开区全力推进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近年来,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放管服”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流程更简捷、审批更方便、监督更严格的工程建设服务模式。结合全区实际,不断推动辖区工程项目分级分类,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让服务更细致,辅导更精准,推动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全区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强劲动力。

工业产业:“简程序、快审批”

积极实施“工业标准地”供地模式,按照地块所在区域的控制性指标,郑州经开区提前明确具体标准和操作导引,制定项目开工建设、竣工验收、达产复核及不动产登记办理等具体办法,提高供地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全面实施区域评估,业务主管部门对进入该区域的产业项目,业务主管部门充分应用矿产压覆、地质灾害等评估结果,大大节省审批时间和成本;针对小型低风险仓储类项目制定专门政策,精简办事环节,将建筑许可办理环节审批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对工业厂房改建项目,落实省市文件,对豁免清单中事项免予办理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当日办结。对工业项目进行重点帮辅,对新建工业项目再派驻人员,进行“一对一”手续辅导帮办。

民生项目:绿色通道全速审批

郑州经开区在工程服务中心设立专用民生工程窗口,开通民生工程绿色通道。手续办理方面,经开区对民生项目的业务办理享受免予排队、资料优先审核、再压缩办理时限、实行容缺办理等绿色政策,将民生工程的施工许可资料审核时间控制在3天以内。联合验收方面,经开区创新实行“检验结合”,将平时开展的工程现场监督情况运用到竣工验收中;在开展联合监督检查时,相关部门充分考虑验收标准,实现“建设过程多跑,结果审批高效”,进一步压缩验收时限。针对确需提前开工的民生项目,相关部门开辟绿色通道,质监、安监提前介入工程建设,用效率推民生,用担当换民心。绿色通道开通后,目前瑞春、瑞祥等全区20余个安置房和幼儿园的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工作已完成办理,极大提高了民生工程的建设效率,不仅利企,更是惠民。

商业地产:“宽审批、严质量”

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降低企业成本,针对商业地产项目,郑州经开区确定“放宽审批、严控质量”的原则,在完成土地出让后,根据企业项目意愿,第一时间组织土地、规划、环保、建设等相关部门统一集中辅导,并将所有工程项目手续办理事项及资料清单模板一次性提供并告知。结合房地产项目手续办理专业人员的资料整理报送,在高效的报、收、审、办流程下,地产类工程项目从拿地到竣工,审批事项平均办理时限在35个工作日内。为把好工程质量关,经开区将商业地产项目作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强化工程质量、劳务用工等事项监督,充分运用信用体系,对质量问题突出、违反规划指标建设等情况从重处罚的同时列入经开区建筑市场诚信“黑榜”。

抢险工程:“用信用体系抢时间”

面对2021年的汛情灾情,郑州经开区全力开展抢险救灾工作。以《2019年度郑州市建筑企业信用评价结果的公告》为依据,运用郑州市建筑企业信用体系,以AAA级信用企业为重要参考,抽选确定抢险救灾工程施工和监理单位,财政、建设部门派驻造价、审计、质监人员同步跟进。此外,经开区充分运用建筑市场诚信“红黑榜”制度,全面监督和督促。一个月内实现了区内抢险救灾工程的全面完成,把民生工作始终放在首位,让工程跑赢了时间。

河南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用足用好重大项目预审批办法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土地报批+工程规划许可“两并四减一承诺一检查”新模式。开封片区会同开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涉及部门多、环节复杂,尤其土地报批时间长等问题,推动市政府印发《开封市深化自然资源规划审批改革十项措施》(汴政办〔2021〕27号),创新推出土地报批+工程规划许可“两并四减一承诺一检查”模式,压减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前置条件并联办理,优化工程规划许可审批流程

在建设单位取得土地出让合同(出让类)或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和规划条件(划拨类)后,将建设单位取得不动产权证才能办理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联合审查,出具审查意见,审查通过后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改为建设单位在办理不动产权证时,即可并联办理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联合审查,出具审查意见,审查通过后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公示预审并联推进,提高项目土地手续办理效率

在补偿安置公告期间,县(区)政府并联办理补充耕地、占用林地手续,预存社保费用,开展补偿登记,同步预审查,公告期满后上报审批;在街坊控规公示期间,并联开展土地收储和规划条件编制、审查;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划拨公示期间,并联办理法人资格、信用、项目批准(核准、备案)审查等要件审核。

推行“四减一承诺一抽查”,加快土地报批及工程规划许可办理速度

在办理工程规划许可环节,一是取消日照指标内容政府部门复核,实行日照指标承诺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日照分析报告采取“双随机、一公开”形式抽查;二是制定《开封市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论证相关规定》,明确重要建设项目范围,对除重要建设项目以外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取消专家评审程序。在土地储备阶段,取消土地储备申请时要求提交的宗地图,并入规划阶段;取消土地储备时四邻指界,在不动产权证办理前完成即可。

鹤壁市经开区推行“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改革

鹤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紧围绕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目标,持续深化改革,探索创新“承诺制+容缺办理”、“标准地+代办制”模式,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一张图”为基础,通过“减”“放”“并”“转”“调”,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强化服务,不断提升要素保障服务水平,再造“升级版”审批流程,赋能项目建设快速落地。

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证,提高项目建设便利度

为加快重点项目手续办理进度,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设,鹤壁经开区统筹协调发改、环保、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提前介入服务,在项目取得了工程用地批准手续、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批准手续,确定了施工总承包单位,并且有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具体措施后,为项目办理了“土方开挖及桩基”阶段施工许可证,为项目开工建设提供了便利,大大缩短了项目建设周期。

创新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大幅压减企业投资成本

将工程地质勘探纳入“标准地”同步实施,将工业项目工程地质勘察费用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出台了《关于将工业项目工程地质勘察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通知》,更加优化“标准地”改革,压减企业投资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在河南省尚属首例,着力形成示范性营商环境办理建筑许可“以点带面”典型经验。

强化事前事后服务,保障项目建设高效推进

开展营商环境暨“万人助万企”百日攻坚行动,制定了情暖企业13个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强化了部门间协作,积极主动对接、回访企业,解决企业在手续办理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堵点、难点,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切实增强了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健全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和“红黑名单”制度

制定企业信用评价和“红黑名单”实施制度,对守信者开通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绿色”通道,对失信行为实行联合惩戒,强化对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守信践诺的约束。建立抽查和定期检查制度,加强全过程监督管理,严格按照承诺的标准和要求建设,及时排查并消除隐患,确保在有效推进“放”的同时,做到“放管结合”。

“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2021年,率先制定《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的实施意见》,根据区域全覆盖的区域评估成果,采取设定出让标准和“五通一平”收储整理等方式,“镁业小镇一期”以鹤壁市第一宗“标准地”形式成功出让,实现“拿地即开工”;制定承诺制改革实施细则,对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工作的重心逐步从事前审批转向过程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激发了企业投资活力,促进了综合保税区、中原光谷等省市重点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郑州高新区强力打造三平台三中心,助力中国智能传感谷建设

近年来,郑州高新区抢抓智能传感器产业迎风口、前景好的发展机遇,加强与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对接,坚持“系统性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市场化配置创新创业资源”工作理念,以规划引领、政策支撑为统揽,以产会融合、链式招商为抓手,以强化创新、补齐短板为支撑,以场景赋能、产销对接为牵引,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迅速。

明确“一谷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

在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建设方面,高新区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委托工信部下属赛迪研究院编制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一谷多点”产业布局,推动了智能传感器产业向规模化、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发展。同时,总投资60亿元建设传感谷启动区项目,打造智能传感谷发展先行区、智能传感器产业引领区、创新科技转化发布示范区、智能传感应用共享体验区,确保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高标准起步。

打造产城融合的先进智慧园区

作为郑州·中国智能传感谷首个落地项目,郑州·中国智能传感谷启动区通过建设以“一院一基地”为整体架构,以“三平台+三中心”为产业驱动体系,整合传感器科技和产业资源,打造智能传感谷发展先行区、智能传感产业引领区、创新科技转化发布示范区、智能传感应用共享体验区。运营方面,该启动区强力打造“三平台三中心”,三平台从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共性技术服务、企业经营服务入手,解决企业技术、金融、企业经营等多方需求;三中心从产品检测、应用场景、产品发布、体验等方面出发,夯实服务内容及品质,助力行业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产业生态体系。

基于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优惠的产业政策,高新区连续三届成功举办世界传感器大会,逐步实现“以会助产、以产兴会、产会融合、相得益彰”的黏合、催化、共生作用。三届传感器大会累计签约项目35个,协议总金额合计超过275.78亿元,涉及中国电子、卡斯柯信号、紫光股份、哈工大机器人、深圳昊博、罗克韦尔等业界头部企业和知名高校院所,涵盖气体传感、压力传感等多个领域,使高新区智能传感器产业竞争力、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河南自贸试验区洛阳片区加快“四链融合”,促进洛阳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以下简称洛阳片区)围绕“打造国际智能制造合作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大胆探索,不断拓展完善智能制造政策链、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以“四链融合”蓄积发展动能,促进洛阳老工业基地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政策链带动资金链

结合洛阳制造业的产业基础,打造以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主轴,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及电子信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三个产业政策为引领,以一系列创新人才政策为支撑的“1+3+N”智能制造政策链条,有针对性制定50余项涵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创业、科技金融、人才引进、服务保障等方面的突破性政策,全面清晰展示洛阳老工业基地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和相关配套措施,以此有效吸引企业投资、带动金融支持。

资金链促进创新链

一是针对洛阳市老工业基地智能化升级的缺失环节,开展智能制造境内外500强、行业50强、高端研发机构的精准招商,吸引企业投资,提高研发水平。二是实施合理有效投资计划,建立智能制造项目库和谋划项目台账,实施项目建设百日攻坚。三是实施科技创新券,建立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名录,强化对接,缓解企业创新资金难题。通过招商引资,引来新资金、新技术,提高洛阳制造业科技水平;通过金融支持,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有效激发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力,进一步促进洛阳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

创新链引领产业链

一是用好创新平台。引进培育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所等313个研发平台,通过市场化运作、军民企地对接,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实现传统制造生产线智能化升级。二是激发企业活力。实施龙头企业提质倍增试点行动和小巨人、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一行动三工程”,开展“联企入企惠企助企”活动保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三是促进成果转化。通过清华校友“三创”大赛先进制造全球总决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院士洛阳行”等系列活动,加快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产业链助推政策链

一是从五个层面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开展关键岗位“机器换人”,分行业建设智能化示范生产线,培育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格力智能制造、洛阳新能源以及区中园模式等新型先进制造业园区。二是从五个领域实施智能化转型升级。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搭建“1综合+6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以财务上云为突破口加快“企业上云”,分类制定企业智能化改造标准,开展改造诊断“专家行”活动。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升级,进一步倒逼管理机制改革,助推政策更新。

通过政策链带动资金链,资金链促进创新链,创新链引领产业链,产业链助推政策链,实现“四链”有机融合。洛阳片区实现了产业智能升级,推动了企业做大做强,激发了产业经济活力。

新乡高新区“培育”“提升”两手抓,持续优化产业生态

新乡高新区坚持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中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产业集群培育,聚焦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大数据四大主导产业,一手抓存量提升,一手抓增量培育,围绕项目建设、产业集群和企业发展壮大积极营造产业发展环境,深化项目审批服务改革,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强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从创新发展、产业扶持、招商引资、科技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制定了专项的产业集群发展配套政策。

积极开展产业集群培育

为进一步壮大全区主导产业集群,推动主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先后出台了《新乡高新区关于推动创新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奖励办法(试行)》《新乡高新区促进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等一系列鼓励企业创新、产业集聚发展的扶持政策。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杠杆作用,已出资设立及引进的各类基金共13支,总规模72.98亿元。

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围绕主导产业,谋划建设了规划面积2880亩总投资110亿元的新乡万华生命科学产业园、规划面积506亩总投资20.5亿元的氢能产业园、规划面积252亩总投资10亿元的航空航天制造产业园、规划面积158亩总投资20亿元的新乡大数据产业园等一批产业集聚发展载体,已分期建设并陆续投入使用,配套专业服务团队,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助力产业企业集聚创新发展。

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了河南电池研究院、河南中氢动力研究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产业建设了河南省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生物医药研创共享服务平台、生物医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航空航天产业建设了过滤与分离研究公共服务平台、河南功能高分子膜材料创新中心。同时,为鼓励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引进建设了浙江大学新乡技术转移中心,有效提高主导产业的生态集聚度。2021年,新乡高新区新增公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新能源电池中试基地、河南省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45个。

持续开展骨干企业培育

鼓励大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坚定不移地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计划,引导支持优势企业融入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培育百亿级龙头企业。同时,加速中小微企业成长培育。坚持“抓大、扶中、育小”,加快形成结构完善、递补结合的企业梯队。大力实施规上企业培育、高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上市企业培育等。通过与市金融工作局、河南蓝海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打造了“新乡金融培训学院”,大力推进企业上市挂牌工作,全区拥有中小板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6家、四板挂牌66家,拓新药业、华兰疫苗两家企业成功实现主板上市。

优质营商环境建设经验_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_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措施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