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迎来了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40年众志成城,攻坚克难,40年真抓实干,春风化雨,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一条正确之路,是强国富民之路。
本报推出“我与改革开放”专栏,通过分享民政人参与改革、真诚奉献、推动发展的奋斗故事,和读者共同走进故事的背后,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民政领域的深化改革步伐和宝贵经验,锚定初心,砥砺前行。
本期目录
敬老院成了乡村最美风景
王雨锋
1998年仲春,河南省兰考县的泡桐树刚挂满一串串紫色的花蕾,正孕育生机蓬勃的花海。当时,从事民政宣传工作的我随局长下乡查看建好的10所乡镇敬老院,并帮助6个还没有建敬老院的乡镇选址,争取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30多年来,我见证了兰考县敬老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美的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
当时,兰考贫困,财政紧张。刚建的10所敬老院也是整合资源,因陋就简:有的是乡机械厂倒闭的院子,荒草萋萋,野兔乱窜;有的是远离村庄的林场几间破房,渗风漏雨,不见人迹;有的是荒僻的院子盖几间低矮的瓦屋;有的是两村学校合并后闲置的校舍。虽然条件艰苦,但基层民政人还是甩开膀子大干苦干,尽快改善敬老院面貌,小宋乡敬老院院长李凤官就是以院为家、情洒老人的先进典型。当时,我还采写通讯《情爱洒满敬老院》,发表在《当代民声》杂志上,激励了全县的敬老院院长。局长雄心勃勃,信心满满。为了尽快让全县五保老人都过上幸福日子,民政局集中资金大力支持,建房子、拉围墙、配床柜、送棉被,里外粉刷一新:选配厨师,一天三顿饭热乎乎、香喷喷;叮嘱院长,待老人如爹娘,日夜照看,无微不至。当第一场雪纷纷扬扬洒向兰考大地时,全县16个乡镇都建起了敬老院,五保老人再也不用大雪天找柴、生火、做饭,过上了温暖、舒适、无忧无虑的敬老院生活。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兰考县乡镇敬老院虽然起点低、规模小、基础差,但是经过年年改造、修缮、扩建、新建,每一所敬老院都是五保老人安享晚年的乐园。2000年,兰考乡镇敬老院迈岀改革一小步,注重发展院办经济,以副补院、增添后劲、改善生活。扩大菜地,时令蔬菜自给有余;冬贮大白菜、白萝卜,吃到来年开春;窗前群鸡抖翅,院里百鸭摇身,圈里猪哼羊叫,张君墓敬老院饲养几十头牛,十分壮观。平时杀鸡宰羊、鲜鸡蛋天天吃;逢年过节杀猪宰牛,热闹红火;吃不完拉到集会上被抢购一空,细水长流有收入。五保老人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改革开放以来,兰考县敬老院加强管理,优质服务,活跃文化生活,创建文明敬老院。刚建院时,文娱活动空白,精神生活空虚,老人蹲墙根、拉闲话、树荫下闭目养神。民政局以“创建文明敬老院”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文化娱乐活动,配电视,订报刊,配娱乐健身器材,调动了老人浓厚的参与兴趣。迎着朝霞,老人们散步健身,唱戏哼歌,其乐融融;伴着夕阳,老人们园里跳舞,花间做操,惬意醉心。张君墓敬老院组织五保老人到开封旅游。我写了一篇故事《五保老人游汴京》,在《开封日报》发表。张君墓敬老院被民政部评为“模范敬老院”,南彰、红庙、堌阳敬老院被省民政厅评为“文明敬老院”。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把兰考县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兰考各项工作进入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期。2017年,兰考县补短板,强基础,把敬老院综合改造提升作为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的政治任务,作为改革民生、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投入资金1200万元,对东坝头、三义寨、南彰等6所敬老院进行改造提升;2018年,投资1.2亿元,对仪封、谷营等8所没有改造提升空间的敬老院进行搬迁新建,并在社会福利园区建一所中心敬老院。按照“一乡一品,一院一策”的思路,精心设计,科学规划,确定14项改造提升重点,体现乡镇特色:三义寨乡为老人住室铺设地暖,建木质廊道,美观、休闲;许河乡真石漆粉墙,坚固、大方;南彰镇营造花园宜居氛围,三季花开、四季常绿;坝头乡文化墙新颖独特、寓意深厚。6所敬老院基础设施改建新建;配套设施更新齐全;院内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健身、娱乐器材齐配;标准化卫生室药品齐全;呼叫、监控、联动火警、烟感器、自动喷淋等安全设备一应俱全。改造提升后的敬老院面貌焕然一新。新楼房雕梁画栋,新住室冬暖夏凉,小菜园滴青流翠,院子果香诱人、绿荫匝地,走廊凉亭古色古香,大红灯笼串串高挂,喷香可口的饭菜顿顿不重样,亲如家人的服务春风化雨,温暖老人心。
2017年10月,河南省民政厅在兰考县召开敬老院建设管理现场会,推广兰考经验;2017年12月24日,民政部部长黄树贤走进兰考县三义寨乡敬老院调研指导,黄部长参观了有数字化传呼系统的值班室,温暖如春的老人住室,全部电动化的无尘无烟的厨房,暖气扑面、防滑整洁的浴室,每一个服务环节,都显得温暖、祥和、贴心,营造了尊老敬老爱老、温馨和谐的服务氛围,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黄部长评价说:兰考县养老敬老的做法,符合我国现在的养老政策,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是相契合的……
改革开放40年,栉风沐雨看巨变。兰考乡镇敬老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所敬老院,都是一座矗立在群众心中的改革丰碑。兰考县干部群众观摩敬老院后,惊讶之余,总是赞声不绝:想不到,兰考乡镇敬老院建设这么好;想不到,敬老院里的老人生活这么幸福;想不到,在建设美丽乡村,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兰考县,敬老院才是乡村最美的风景。
(作者单位:河南省兰考县民政局)
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新乡市社工事业发展
王军
我大学毕业之后,到民政局工作。当时,县级市的民政部门大多数从业者对社会工作这个行业并不熟悉。真正接触到社会工作是在2013年,河南省新乡市对社会工作者考试进行了动员部署,局里虽然也进行了动员部署,但报考的人寥寥无几,我们局报考人员2人,即使到了2015年,依旧只有我一个人继续报考。分析原因,一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即使考过以后也没有物质奖励,二是局里二级机构并没有设置专业技术岗位,三是大家对社工这个行业认识的局限性,所以很多人没有报考。所幸,河南省民政厅对社会工作业务很重视,每年都会组织考前培训,这样一来,为许多愿意学习的报考人员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尽管我2014年、2015年没有通过考试,但是因为有了考前培训,对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的系统学习,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了很多。
2016年,我通过了社会工作者考试。正巧这时,省厅下文要求在全省实施“三区计划”,由省同心社工机构到辉县市拍石头乡拍石头村开展实施“老人、留守儿童”兼顾其他困难群体的专业服务。我便理所应当地作为培养人员,参与社工专业学习,受益匪浅。
拍石头村留守老人较多,且肢体残疾老年人比例较大,通过入户走访、情绪疏导,制订服务计划,评估需求,开展服务,并为肢体残疾的老年人送去了轮椅、助听器等特需用品,受到了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最为感动的是为一个双腿残疾的大爷发轮椅的时候,大爷拉着我们的手热泪盈眶地说:“感谢党和政府没有忘了我们这些人。”点滴于心,让我们感到作为一名民政工作者的责任,同时也意识到了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可以提升的地方。
通过开展服务,让我深深感受到,传统的行政社工服务由于是在政策范围内开展的,局限性较大,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工作灵活性大、操作性强,融合自身的专业方法和伦理价值,更容易被群众接受。
今年,我向负责社工工作的办公室主任提出了新乡市社工发展的一些建议,并撰写了发展规划,其中一些建议被领导采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是社工宣传氛围增强了,2018年局里报考社工的人数增加了,很多同事纷纷向我咨询有关社会工作者的相关信息,我也借此机会对社工的知识作了宣传。毕竟民政部门是负责全市社会工作发展规划、政策和职业规范的牵头部门,对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有引导和推动发展的责任,对民政系统的干部职工普及社工知识,有助于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其次按照新乡市的要求在2020年每个县区要建立一个民办社工机构,我积极向单位分管社会工作的领导陈述民政系统发展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发展社工人才的发展思路,其中一些建议被局领导重视,并列入本市民政工作发展规划中。在我看来,顶层政策有时到了地级市、县级市,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中央的政策和本土民政工作的发展实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同时,因为各个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受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坚持走本土的社会工作发展道路才能推动社会工作者的发展。
社会工作在我国已经发展了10余年,2018年4月由人社部和民政部联合印发的《高级社工师评价办法》正式施行,彰显了民政部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和创新民政工作方法的决心,社会工作顺应时代的需求与发展,应势而为,必将成为新时代生活幸福指数一个新的衡量标杆。
(作者单位:河南省辉县市双拥办)
亲历北京密云民政改革的那些年
郭义才
我是1976年从部队退伍回乡后从事基层民政工作的(1976年也是北京市密云县基层乡镇首设专职民政干部,称为民政助理员),1990年调入县民政局工作,2012年退休。退休后继续留在区慈善协会工作(2002年慈善协会成立时我任秘书长),协会成立17年来一直挂靠民政局,有着42年的民政工作经历。可以说,我对民政工作有着深深的眷恋,厚厚的情感,也见证了密云民政40年的改革、发展、奋进和辉煌。
40年,宛如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流星,转瞬即逝。但40年,却留给了我太多的财富和感动。40年,给密云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思想观念的大解放、人民生活的大改善,同时,也把密云民政事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回味40年,密云民政工作走过的历程及辉煌的发展,我深切感到,民政改革为民政事业注入了无限生机与不竭动力。经过40年的发展,民政部门的职能和任务不断增加,民政内部机构设置由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五六个科室扩展到时下的30多个科室,工作内容由最初的几大项发展到今天的几十大项100多小项,年度民政预算总额由20余万元增长到2018年度的突破4亿元。六七十年代,“发发钱,拜拜年”“聚一起,吃顿饭”的传统工作内涵不断改变和拓展,民政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医疗、社会事务管理等诸多方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民政工作从单纯的救助和服务民政特殊群体向救助全社会困难群众和服务全体人民群众转变,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中发挥了核心作用。我看到,目前密云区已建立并完善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层民主政治体系、优抚安置工作体系、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和城乡社区建设服务与管理体系、困难群体大病医疗救助体系,民政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密云民政40年,清晰地见证了40年来密云民政以改善民生、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为重点的发展历程。城乡低保制度从无到有,保障标准从低到高并随着全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自然增长,实现了应保尽保,构筑了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建立并完善了抗击和防御自然灾害等级预案,灾区和灾区群众得到及时的救助和安抚;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和社区建设与管理统筹推进,村(居)委会各项工作显现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双拥、优抚、复退军人安置、见义勇为人员确认等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优待抚恤从单一的生活抚恤向住房、医疗拓展,优抚对象的权益得到全面保障;社会福利服务由单纯的福利救济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使困难群众同广大人民一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老龄事业蓬勃发展,老年驿站建设如雨后春笋,医养结合已具雏形,老年人的后顾之忧正在老龄事业的发展中逐渐淡化;社会事务管理进一步健全规范,公共服务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捐赠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等等。这些工作凸显了民政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同时,也充分证明了民政部门在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密云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40年,密云民政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它来之不易。俗话说: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密云民政事业的发展、改革、辉煌、奋进离不开全区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40年民政事业的发展历程,是全区民政工作者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历程。广大民政工作者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统筹城乡发展,为民政体制机制创新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使民政工作不断做强做大。广大民政干部职工在工作中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任劳任怨,扎实工作,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民政部门勤奋、廉洁、公正、高效的良好形象,推动了全区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区民政局)
用文字为殡葬改革鼓与呼
梁星毯
我写殡葬改革宣传稿件已经20多年。20年来,我一直瞄准“发出殡葬改革工作好声音”这个靶子,不遗余力地宣传殡葬改革政策和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并始终乐此不疲。
任何工作都需要宣传鸣锣开道,需要宣传来当开路先锋,难度颇大的殡葬改革工作自然也不例外。殡葬改革一直是民政工作中的难点和焦点,特别是火化和平坟扩耕工作,群众关注度高,认可度低,抵触情绪大。为了让群众加深认知和潜移默化地接受殡葬改革,2000年以前,我都是写一些村级红白理事会引导村民简办婚丧事的稿件,在当地报社、电台、电视台进行宣传,从观念上引导群众对殡葬改革工作的认识,从而逐步投入到殡葬改革中来。
2000年初,河南省濮阳市决定在全市五县一区中推行殡葬改革,开展平坟扩耕,并从2001年1月1日起推行并普及火葬。而濮阳县要先行一步,从2000年11月1日起亡人全部实行火化,并在此之前全面开展平坟扩耕工作。我所在的濮阳县是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大县,人口占全市的三分之一,殡葬改革工作全市瞩目,只有当好殡葬改革工作的“排头兵”“领头雁”,才能使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的殡葬改革工作不落空。
当时,为了配合市委、市政府加快殡葬改革步伐的决定,市民政局、濮阳日报社专门在《濮阳日报》联合开办“殡改循声”栏目,宣传引导干部群众主动适应新形势,投身殡葬改革。那时,我与濮阳县民政局的其他领导和同事在海通乡后康庄村驻队,吃住在村,整顿瘫痪的村班子,白天走家串户,夜晚街头巷尾找群众座谈,了解村里情况,了解各方群众诉求,工作任务繁重。根据局领导安排,为了做好殡葬改革工作,让我和另外一名同事利用媒体阵地进行殡葬改革宣传。我见缝插针写稿,做到驻村与宣传殡改两不误。2000年8月到2001年初,共在《濮阳日报》发表稿件16篇,其中《把殡葬改革工作引向深入》《依法行政——殡葬改革的保障》《推行火葬必须加强丧葬用品市场管理》等言论稿件,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城乡一致好评,加快了濮阳县的殡葬改革工作步伐。县级干部率先平除自家坟头,全县党员干部、村“两委”成员等紧紧跟上。各乡镇则集中时间、人力、物力、财力,采取大兵团作战、分管区督导、小分队突击、铲除“钉子户”的方法,迅速掀起全县平坟扩耕高潮。很快平除坟头60万个,还田4000余亩,在全市县区中第一个实现无坟头目标。2000年11月1日起到2001年1月,全县火化遗体118具,其中起尸火化3具。
宣传推动工作,工作促进宣传。2001年2月22日,《濮阳县对土葬说“不”》在《殡改导报》刊出;2001年5月9日,《濮阳县实现耕地无坟头》在《中国社会报》刊出。《老人春秋》《尊老爱幼报》《濮阳广播电视报》、濮阳电台、电视台也刊出或播出多篇濮阳县殡葬改革的稿件。由于殡葬改革工作和宣传成绩突出,2000年、2001年,濮阳县连续两年被濮阳市政府评为“殡葬改革工作先进单位”“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忆起当年,信心满满;殡葬改革,步履维艰;干部带头,成功一半;群众支持,万事不难。我至今还为能投入到殡葬改革中而自豪不已!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县民政局)
刊载于《中国社会报》2018年8月20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