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在与世界对话的过程中,上海学前人秉承“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学习与接纳来自世界各国的优质经验,同时坚持本土教育实践的独特性,发挥文化优势,不断拓展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丰富幼儿的成长经历。今日,让我们通过宝山区慧华幼儿园的STEM项目案例—— 《活力教育“1+N”,染出一池春水》,来看看幼儿园STEM教育与中国传统的“扎染”手工染色技术碰撞出了怎样的奇妙火花吧!
活力教育“1+N”,染出一池春水
近年来我园在专题《项目式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实践研究》引领下,始终以顺应幼儿天性、激发教育活力为宗旨,依托项目式活动,通过“1+N”教育模式,积极打造活力校园,引领孩子幸福成长。
“1”指的是项目式活动,“N”指的是幼儿在艺术、语言、科学等领域的多元发展;教师在实施课程过程中的多方位成长;家长在参与幼儿园课程中理念的全面更新。
缘起
早春三月,某一次的餐后散步,孩子们对幼儿园中的绿植和花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发起了提问——
诺晨说:“妈妈说她小时候有种花(一串红)可以给指甲染成红色,我们幼儿园的山茶花也可以吗?”
果果说:“花朵的颜色,可以变成各种各样的颜色吗?它们都能染出颜色吗?我们能试试吗?”
豪豪说:“花有颜色的话,树叶可以染出颜色吗?”
孩子们对春天里的花卉和植物能否染色产生了兴趣,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春夏秋冬》,教师发现幼儿的兴趣点与该主题活动中的子主题“四季的树和花”所要探究的内容点不谋而合。于是抓住此次机会,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开启了“有趣的扎染”项目活动。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内容)
实录一:一张“小问号卡”的使用
了解已有经验,挖掘未知兴趣点
通过设计“小问号卡”对幼儿进行前期调查,梳理出幼儿感兴趣并适合其探究的驱动性问题,并以“小问号墙”的形式呈现出来,借此了解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点,为其创设自由表达交流的空间。
(△点击查看大图)
△图1-1 怎样染出渐变色? △图1-2 香蕉可以染出颜色吗?
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自己对于扎染的提问进行了归类,大致分为材料、染料、图案、扎染方法、颜色几个方面,详见下图——
△ 图2 关于扎染问题的思维导图
➡ 观察与分析
1. 我们看到了什么?
(1)从心智倾向方面来说:幼儿乐于关注生活中参与活动的内容(扎染),并尝试去观察、去探索,对生活的周遭事物保持着一颗强烈的好奇心。
(2)从倾听与表达方面来说:孩子们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扎染的由来”等相关知识经验。
(3)从认知经验方面来说:结合“小问号卡”中“关于扎染,我知道”“关于扎染,我想知道”和爸爸妈妈一起进行了认真地调查与研究,孩子们对扎染的染料、图案、方法、颜色、材料等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与设想。
2. 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梳理驱动性问题:基于幼儿小问号卡中“关于扎染,我想知道……”的提问,梳理出以下问题——
(1)“什么东西能扎染?”
(2)“如何能成功扎染出一块布?”
这两个驱动性问题与幼儿的兴趣、生活常识、主题核心经验息息相关,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性思考,促进他们提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项目成果。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内容)
实录二:一份项目导引的设计
基于真实问题,预设项目内容
前期的问卷调查,犹如一颗石子丢入湖中,激起孩子们渴望探究的阵阵涟漪,对“扎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带着孩子们的问题,结合《春夏秋冬》主题目标,“有趣的扎染”项目活动就此展开……
项目目标
✅ 帮助幼儿认识春天常见的植物,发现植物基本的特征;
✅ 引导幼儿探寻扎染的秘密,了解扎染的不同方法,初步感知植物与染料的关系;
✅ 助力幼儿感受春天植物的美丽,萌发爱护植物的情感。
关键经验与目标
(△点击查看大图)
主题网络图
(△点击查看大图)
实录三:一次招募海报的设计
自主竞选组长,自由小组结对
经过讨论,幼儿分成了四个组,分别是:材料组、染料组、花草组、扎染方法组。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四个组是孩子们的项目组,而第五个组则是由我和搭班教师组成的“老师组”。老师们以玩伴的身份共同参与其中,孩子们对活动的兴趣更浓厚了。
每个项目组想要探究哪些内容呢?怎样让别人看得懂呢?什么样的人可以当项目组组长呢?……围绕这些问题,幼儿开始自主报名竞选各个项目组的组长,并且用自制海报的形式把自己小组想要探索的兴趣点、未知点呈现出来。“小组长”候选者们,还会向所有的孩子介绍自己的小组,通过自己的努力招募其他组员加入。
“项目组长,我来当”
果果:“大家来我的组吧!我们来试试用芒果、火龙果、葡萄、草莓来染色。”
豪豪:“我的小组是研究方法的。我在小红书上看到扎染有100种方法,一起来试试吧!”
诺诺:“加入我的小组,我们来试试领带、裤子、毛巾、裙子是不是都能染色。”
△图3-1 材料组海报
△图3-2 染料组海报
“项目小组,我来选”
在组长分享之后,经过一上午的自主思考,下午孩子们纷纷在自己感兴趣的小组上签名,表示自己想加入哪个扎染研究小组。
△图4-1 签上我的名字
△图4-2 我的研究材料
➡ 观察与分析
1. 我们看到了什么?
(1)从心智倾向方面来说:幼儿愿意大胆表达、表现自我,积极报名争取做组长,也能通过自己的充分思考,表达真正的所思所想,选出组长并加入想要研究的项目小组,真正展现了小主人的风范。
(2)从倾听与表达方面来说:孩子们愿意与大家交流、分享关于“扎染小组”的尝试方向,认真、详细地介绍不同扎染小组的研究点,而且从材料、方法、染料、颜色上进行分类并介绍,激发了同伴加入不同小组的兴趣与信心。
(3)从认知经验方面来说:在绘制招募海报的同时,幼儿查阅了许多相关的资料,并将内心真正的研究内容点进行详细地记录与展现,是一群乐于动脑、热爱探索的好孩子。
2. 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和孩子们共同收集扎染所需要的材料,创设源于真实问题情境下的扎染环境,满足幼儿主动探究的需求。
△ 图5 扎染环境创设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内容)
实录四:一场探究扎染秘密的旅行
发现问题,猜测验证,寻找规律
我与扎染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高高、烁烁、果果先在盆里装水,然后把布放入水中浸湿、拧干,再开始上色。扎染一组决定第一次用红、黄、蓝、绿、紫的顺序来加入染料,扎染二组决定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上色,不要求统一。扎染三组和四组仍旧选择根据染料顺序统一扎染。
高高耐心地把染料挤在布上;烁烁和果果则合作将染好的布料装进密封袋进行封存;24小时之后,孩子们怀着激动的心、用颤抖的手把扎在布上的橡皮筋小心翼翼地剪开,进行晾晒。一天后,宝贝们制作的第一块“染布”诞生了!
△图6-1 先把布拧干
△图6-2 加上染料
△图6-3 一起合作装袋
△图6-4 我们的作品完成啦
△图6-5 剪开橡皮筋
△图6-6 晾晒我的染布
发现扎染的秘密
可是,看着孩子们的扎染“处女作”,问题来了:
佳佳:“为什么我的布,有的地方颜色深、有的地方颜色淡?”
诺诺:“为什么红色和黄色混在一起了?”
馨予:“我的布染得真漂亮。”
于是,他们和组长一起讨论,研究可能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佳佳:“我看了视频,滴的时候要慢慢地,不能滴到其他地方。”
馨予:“橡皮筋要扎紧,否则颜料会混在一起。”
烁烁:“染料不能一会儿少、一会儿多,这样颜色就会有深有浅。”
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地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内容)
➡ 观察与分析
1. 我们看到了什么?
(1)从心智倾向方面来说:幼儿对扎染充满了热情与动力;当遇到困难时,他们愿意去学习不会做的事,从成功的同伴那里学习更好的经验。
(2)从倾听与表达方面来说:根据同伴对“颜色不均匀等”的困惑一一解答,幼儿能对自己做的事情和结果进行回忆,并做出简单的分析。
(3)从认知经验方面来说:孩子们发现了颜色不均匀、颜色过淡的原因,并通过解读视频来对照自己扎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思考问题的原因并尝试找到成功的秘诀。
2. 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1)在以后每一次的扎染过程中,孩子们应该还能对自己做的计划、事情、结果进行回忆,并做出简单的分析,愿意做适当的调整。
(2)在活动最后的分享交流中,教师和孩子的互动:
◾ 如何避免颜色不均匀的问题?
◾ 在这次扎染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困难?解决了吗?用了什么好办法?
◾ 下一次会如何尝试、获得成功?
◾ “小问号墙”的展示:扎染秘密大公开。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表征,把自己的发现、困惑、经验全部记录下来,完成了“小问号墙”的版面展示。
通过分享,幼儿在语言表达中互相了解每个人的发现,共同探究成功扎染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图7-1 记录“我的发现”
图7-2 记录“我的困惑和经验”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内容)
实录五:一次果蔬染料的变革
替代中经验迁移,交互中生成新需要
有了第一次扎染的经验,幼儿不断尝试、验证,最终成功掌握了扎染的秘密。接下来,孩子们在“小问号卡”中提出的问题“蔬菜水果可以染色吗?”也即将付诸行动来证明能否成功。宝贝们从家中带来了榨汁机、研磨机,以及各种蔬菜水果(紫甘蓝、番茄、火龙果、草莓、西瓜、玉米、黄瓜等等),开始尝试用蔬菜和水果代替染料。关于果蔬染料的选择,幼儿之间还展开了如下讨论——
令仪:“我们用什么来做染料啊?”
高高、馨予:“用紫甘蓝吧!我妈妈在家榨蔬菜汁的时候榨过紫甘蓝,紫色的,特别好看!”
萱萱:“还有草莓。草莓汁是红色的,我猜红色在包上染起来很好看的。”
于是,孩子们选择了紫甘蓝和草莓两种深色的蔬果作为染料来源。他们先用榨汁机把紫甘蓝和草莓打成汁,然后进行过滤、装瓶。最后,孩子们开始非常熟练地按“倒水—浸湿—拧干—加染料—绘制图案—晒干”的步骤进行扎染操作。在绘制图案的时候,馨予说:“草莓是红色的,我们用它来画个爱心吧”。
瞧!果蔬染料终于制作成功了,晒干后的染料都牢牢地印在包上,宝贝们开心地笑了。
△图8-1 我们在加入紫甘蓝
△ 图8-3 我们的草莓榨汁实验
△图8-5 我们画上爱心
△图8-2 我们开始榨汁
△ 图8-4 我们加上紫甘蓝汁
△图8-6 果蔬染料成功啦
➡ 观察与分析
1. 我们看到了什么:
(1)从心智倾向方面来说:当遇到选用哪种蔬菜水果作为染料时,孩子们能充分调动生活中的经验进行讨论,选用紫甘蓝和草莓这两种深色系的蔬菜水果作为尝试,展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2)从倾听与表达方面来说: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主动追问和探索,并且在讨论选用哪种蔬菜榨汁时能轮流说话,不随意打断别人。
(3)从认知经验方面来说:孩子们会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视频),很好地解读其中的秘密所在,并及时转化到自己的试验中。
2. 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1)教师提供了更多的现代化设备作为解惑的“金钥匙”,如平板电脑等,让孩子们在操作之余可以及时通过搜索来寻找答案。
(2)通过分享交流和孩子们互动:
◾ 除了蔬菜水果,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做染料?
◾ 你准备用什么来做染料?你准备怎么做?(制定计划书)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内容)
✦ +
故事后记:扎染工厂进行中……
孩子们又从果蔬染料升级到花草染料,山茶花、樱花等都成为了扎染的材料。扎染项目中的计划不断在实现,探索还未停止……同时,通过搜集资料,宝宝们又对植物拼色有了极大的兴趣。
此外,扎染服饰表演秀、扎染礼物送家人等活动即将陆续登场……“扎染工厂”仍在不停地运转着,期待孩子们与扎染的无限可能与未来。
△图8-7 我在剪樱花
△图8-8 我来煮樱花
△图8-9 樱花水开了
△图8-10 树叶染料
△图8-11 24时浸泡
△图8-12 染料装瓶
△图8-13 将布拧干
△8-14 看我们的作品
教师的感悟
1、“1+N”助力幼儿多元发展
“有趣的扎染”项目活动从孩子感兴趣的花草植物入手,开展与扎染有关的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操作体验中了解扎染工艺的方法、植物染色的过程。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扎染方法、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坚持对项目活动进行连续探索,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孩子们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扎染过程中带来的乐趣。他们不仅亲自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了解扎染方法与染布颜色、图案之间的关系,还获得了用蔬果、花草做染料的新经验,感受了大自然的美。更有意义的是,这项活动能让幼儿在操作中更直接、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并且在观察、体验、交流中获得“N”项能力发展。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内容)
2、 “1+N”助力教师全方位成长
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不同幼儿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速度,善于发现幼儿遗漏的经验,关注幼儿整体发展,还要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在孩子发展的同时,教师也收获了成长——打破了以往以教师为主创设环境、设计内容的局面,转变为大量收集幼儿的问题,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师幼共同创设学习环境,提供适合幼儿操作的项目活动材料。而且在活动中,教师不断调整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学习需求。
项目式活动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体现在了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同时还渗透到了生活、游戏、运动中,并且与幼儿园的创意特色课程相结合,教师们真正学会了融会贯通、“一通百通”,有了“N”种进步空间。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内容)
3、“1+N”助力家长理念不断更新
一次家委会中,教师“有趣的扎染”学习故事分享深深地震撼到了家长。而当幼儿代表将亲手制作的扎染手帕传递到家长的手中,并滔滔不绝介绍着自己的扎染小心得时,也让家长们十分感动。项目活动一次又一次刷新了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理解,更新了他们的理念,他们开始和教师一样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
△图9-1 幼儿在家委会展示扎染作品
△ 图9-2 家长通过微信发来感悟
在项目活动开展和进行的过程中,家长们成为了有力的支持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与家长不断沟通交流,引领家长收集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帮助幼儿进行观察、记录,给幼儿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家园携手、共同参与,成为孩子们在活动中成长的动力源。同时,教师鼓励家长参与到幼儿评价中来,用欣赏的态度鼓励幼儿积极面对挫折与成功。此外,家长也将家庭生活中对幼儿的观察和发现反馈给教师,更好地认识幼儿发展的过程。家长在参与项目式活动的过程中,提升了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并将理念落实到行动,也获得了“N”项可能。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内容)
* 本文为“STEM教育”征稿选登;作者:方洁;作者单位:上海市宝山区慧华幼儿园。
后续
预告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与您分享 “STEM教育征稿活动”中的部分应征投稿案例。敬请期待!
如果觉得本公众号的推送服务对大家有意义、有价值, 星标「上海学前教育网」,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啦!方法见下
指导:怡然、如一
主编:吉页
责编:禾令
分享
点赞
在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