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鲈鱼,个头不大,但头大且扁,嘴巴宽大,塌扁头和大嘴巴的特征明显。说它身上一点美感也没有,倒也不是。此鱼左右长出的两鳍大而圆,像两把蒲扇。程十发画鲈,十分注重美化这一特点。
列为中国四大名鱼之首的松江鲈鱼肉质鲜嫩,味道特别鲜美。相传,神仙吕洞宾一次在松江秀野桥小饭馆品尝后,觉得这副丑陋长相有点憋屈,叫店小二从水缸里捞起一条鲈鱼,笔蘸朱砂,在鱼的两颊各抹一条红色印记,放生水中。游动在水里的鲈鱼,因真鳃后多了一条红色,不仅看似四鳃,而且颇似丽人颈项上的挂件,添得几分妩媚。这个“吕祖点鲈”的故事,当地人爱传爱说。
松江山美水美,人也爱美。明正德《松江府志》云:“松故吴之裔壤,僻远之乡也,然负海枕江,山环水拱,自成一都会。民生其间,多秀而敏,其习尚亦各有所宗”。其实,神话传说四鳃鲈之“四鳃”由来,是一个自圆其说的无解之解,松江鲈鱼变美的真正原因是百姓为之动情,感恩苍天赐予松江鲈鱼美味,于是有了松江别称“鲈乡”。
青州大捷,三国曹操盛宴宾客,遗憾叹曰:“今日高会,珍馐略备,所少,惟松江鲈耳!”西晋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典出“莼鲈之思”。宋代苏东坡名篇《后赤壁赋》中有“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之语;范仲淹《江上渔者》咏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感云:“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鲈与人交织的往事,如云间繁星闪烁。
民谚“四鳃鲈鱼八月螃,卖田卖地也要尝”有些夸张,但松江“乡俗以鲈鱼为盛馔”确是史实。明代隐居东佘山的陈继儒,秋冬时请客,必上一道家常菜“四鳃鲈”。因“鲈”与“儒”是偕音,时人戏称陈继儒为“鲈公”。明弘治三年(1490年),松江出了位从北门走出去的清官周佩,字鸣玉,号北野,进士及第,授工部都水司主事,三年后考核一等,升员外郎。他为官十年,曾手掌征收商税和督察营造的实权,但出纳财赋,丝毫不沾,两袖清风,以清廉清贫为志为福。据说,送他金银财宝一概不要,但有人送他松江鲈鱼,他不加推辞,由此得了个“周鲈鱼”的雅号,并有“清官常吃素,只爱四鳃鲈”的佳话美传。俞振飞17岁时,父亲曾带他回到大仓桥西的施家弄老宅,并在秀野桥畔的“秀野草庐”随父请族人吃饭。席上,俞振飞演唱了一首昆曲,曲词来自汪元亨的元曲《归隐》:“山翁醉似泥,村酒甜如蜜。追思莼与鲈,拨置名和利。”1930年,俞粟庐在苏州仙逝,其子俞振飞差人赶回松江老家,买来四鳃鲈,祭供于父亲的灵堂之上。
听说有“鲈乡遗韵”之传的永丰地域创办了四鳃鲈养殖基地,也许是盼望已久,真切看到鳃后有条浅色印迹,体色黄褐而有块状斑,裸露无鳞、腹部灰白、左右胸鳍大而圆的四鳃鲈后,那种沧桑悠久、千呼万唤又回来的感觉,美满心间。(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