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韶关仁化县委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当前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聚焦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层层压实责任,做细做实“规定动作”,创新创优“自选动作”,通过学习、认识、实践、检验,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工作。
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总要求,立足群众需求,仁化县以办好民生实事为最终落脚点,持续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身边事。
传承红色基因
古稀老人抄党章、讲党课
冯政颂老人于1970年入党,至今已入党51年。去年以来,冯政颂就用开始抄写《党章》全文,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冯政颂积极响应,完成了《党章》的抄写。此外,冯政颂经常与村里亲历革命历史的老人交谈,整理马斯垇村的红色历史与红色故事。
冯政颂老人抄写党章。
据了解,马斯垇村有着光荣的红色历史。据史料记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仁化农民革命武装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动土地革命和武装暴动,仁化成为北江农民暴动的中心地区。双峰寨保卫战中,400多名军民壮烈牺牲,被当时的中共广东省委誉为“广东农民暴动中最伟大的战斗”。
冯政颂的父亲便是当年马斯垇村农会的成员,曾经参与过双峰寨保卫战。近年来,冯政颂传承父亲的红色基因,整理了该村成立农会的经过。今年,冯政颂以《怀念父亲石塘寨革命斗争史》为题,给马斯垇村小组的党员干部上了一堂深刻的党课。
冯政颂挖掘村庄红色历史的行动是仁化县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韶关仁化县深入开展历史挖掘整理行动,收集整理仁化县史志材料300余份,编撰《仁化县革命遗址通览》《仁化红色故事》等书籍10余部,摄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MV,创作《红军碗》等红色歌曲、舞台剧、采茶戏、红色故事微电影、纪实专题片以及10个口述历史视频等一批文艺精品,开展优秀红色影片展映展播520余场次,累计3万多人观看,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本土鲜活教材。
此外,仁化县充分活化利用仁化300余处红色革命遗址,用好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等7个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并面向广大党员开展“仁化红色文化讲堂”活动,目前,全县各级党组开展现场学习活动270多次,参加人员1.3万余人。
打造“庭院经济”致富模式
为村民增收致富拓宽渠道
今年以来,董塘镇新龙村把党史学习教育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紧密结合起来,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引导村民树立“小庭院也有大文章”的庭院增收理念,创新打造农家乐、民宿等“庭院经济”致富模式,为村民增收致富拓宽渠道。
美丽家园示范户。
董塘镇新龙村地处大丹霞经济圈,山清水秀、充满田园风情,是仁化县人气颇高的网红村。村“两委”因地制宜,立足村民闲置住房多、庭院面积大的优势,鼓励赋闲在家的村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发展庭院经济,拓展新龙村的乡村旅游优势。
新龙村党支部书记宁声珍告诉记者,得益于韶关市乡村振兴基金会和新龙村联合打造的“美丽家园创建项目”,村里的不少旧庭院被改造为了农家乐和民宿。“在村里的引导下,我们家也做起了农家乐和民宿。食材都是自家的,游客过来品尝后都觉得很满意。”村民黄新城告诉记者,靠着做农家乐和名宿,一个月下来能增收2000元左右。
像黄新城家一样进行庭院改造的“美丽家园示范户”还有不少,他们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念起了美丽庭院“致富经”:发展民宿、打造农家乐、做烧烤场……如今的新龙村依托美丽家园创建项目,美了庭院、富了村庄、红了日子。
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仁化县大力推进乡村美丽庭院建设,采取资金奖补+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引导农户改造庭院,通过艺术家入户,帮助村民规划庭院建设蓝图,指导村民自建、改造庭院,让美丽庭院成为乡村游的一大亮点,成功打造了“胖子家宴”“青枣小院”“古井人家”等一批美丽庭院,丰富村庄旅游体验内容,提升村庄品质品位,彰显村庄乡土风情特色。
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仁化县各单位各部门结合行业职能和工作实际,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服务,紧贴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面向基层、贴近群众,创新开展“我承诺 我践行”实践活动。县处级领导率先垂范,承诺今年完成103件实事,各单位共承诺186项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在履行承诺中践行初心使命。同时,采取“派单”模式,将巡视巡察整改、审计整改、日常中心工作等列入为群众办实事“清单”,实施实地督导检查。目前,8个“派单”项目已完成,还有2项正在推进中,实现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与此同时,仁化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依托“一线双联”“民情夜访”“党员到社区报到”等活动载体,深入基层群众、了解民生需求,推动全县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全县党员干部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为群众办实事1678件,已完成1231件,正在解决447件。同时,注重为外来务工人员办实事,解决工作、生活等实事20件,增强了外来务工人员在仁归属感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记者】范永敬
【通讯员】谭作明 陈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