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4日,杭州余杭区中泰乡政府向中国乐器协会提交关于命名中泰乡为“中国竹笛之乡”的申请报告。在接到中泰乡政府递交的申请报告后,中国乐器协会高度重视并作出决定,委派秘书长曾泽民,副秘书长丰元凯二人组成调查小组前往中泰乡进行实地调查,以全面了解中泰乡竹笛生产经营与竹笛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
4月13日,调查小组通过为期一天的考察,详细听取乡政府领导和相关负责人的进一步汇报,实地参观考察了苏东乐器厂、竹韵乐器厂、中泰乡中心小学以及竹笛原料基地—苦竹区。考察结束后,又先后采访了中泰乡党委书记柴顺良、中泰乡竹笛产业初期创办人上海高级音乐教师周林生、国家一级笛子演奏家中央民族乐团管乐声部长王次恒、中央音乐学院笛子教授戴亚、杭州灵声乐器厂董雪华、全球乐器网总裁徐登朝、原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厂长常敦明等人,向他们进一步了解中泰乡竹笛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得天独厚的竹笛资源
中泰乡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郊,距市中心25公里,区域面积70.13平方公里,辖10村、2个社区,总人口24452人。
中泰乡属半山区,森林覆盖率66.3%,乡内拥有全国唯一的浙江省特色林业基地—中泰万亩苦竹现代科技示范园区。该园区核心区块有苦竹林28000亩,竹材蓄积量达5万吨。苦竹为禾本科植物,别称:伞柄竹,竿高3-5米,粗2-3厘米,竿壁厚约6毫米。苦竹有多个品种,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主要是用于笛、箫制作材料。由于苦竹笋是苦的,不能食用,所以当时苦竹经济价值很低,农民把竹打碎了,用于作纸浆糊或者烧火。
竹笛是具有7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民族乐器,相传在古代,黄帝时期,就开始采用竹子制作竹笛,竹笛原材料主要用苦竹和紫竹两大类别,其中绝大部分是采用苦竹制作,最大的竹节可以达到60-70厘米,可以制作各种音调笛子,甚至大笛也可以制作。据史料记载,自明洪武年间起,中泰人就用中泰特有的制笛材料苦竹制成御笛贡献朝廷,宋代诗人范成大游余杭天柱峰时曾作诗句“疆场决胜飞鸣镝,诗话文章赖尔传”赞美中泰竹笛。
二.国内各民族乐器生产企业的原材料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后期,国内主要民族乐器厂,如,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北京民族乐器厂、天津民族乐器厂等,都以竹笛为企业的主导产品,长期以来,这些企业的技术人员与工人经过与专业演奏家的合作,改革成功品种繁多,不同档次的竹笛,以满足专业与业余爱好者的需要,竹笛也逐步成为最普及,应用最广泛的民族乐器之一。据1987年中国轻工年鉴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全国竹笛年产量达到166.37万支,而这数以百万支竹笛的材料,绝大部分采自当时的余杭铜岭桥村(现为中泰乡)。在计划经济年代,各乐器厂原材料采购是实行年度计划安排,定点采购办法,由本地供销社向农民收购竹材,集中供给各竹笛生产企业,这种农民种竹,采竹,卖竹的产销方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世代生活在苦竹之乡的农民,只能是交售竹笛材料赚取工分或者取得一点收入。
三.从砍竹,卖竹到自行制作、经营竹笛的转变
改革开放后的农民思想也在发生变化,铜岭桥农民热切地盼望着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1984年,一位来自上海的中学音乐老师彻底改变了整个铜岭桥农民祖祖辈辈只靠砍竹、卖竹为生的命运,他叫周林生。
周林生现年65岁,1964年进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从事笛子制作。1978年恢复高考后,他考入上海师范学院主修音乐教育,毕业后在上海的一所中学担任音乐老师。由于周林生掌握制笛技术,又精于竹笛演奏,工作之余为自己做几把得心应手的竹笛便成为周林生的乐趣。周林生作为当时社会流行的“星期天工程师”,每周都到铜岭桥指导竹笛生产传授制作技艺,培养技术工人。1985年,铜岭桥村农民在周林生的支持和指导下,创办了第一个村办企业“铜岭桥工艺竹器厂”,村长董仲彬任厂长,吸收了董雪华等四五个小青年当工人,竹笛是工厂生产的其中一个产品。一年后,企业便通过浙江外贸出口一万支笛子,销往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地区,从此铜岭桥竹笛生产走上轨道。
铜岭桥从卖笛竹开始向自行生产竹笛的消息很快引起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领导的重视,双方经过友好协商,达成“成立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铜岭桥联营厂”的协议,协议由位于铜岭桥的联营厂生产各类中低档竹笛,产品贴“敦煌”牌商标,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负责对工人技术培训,产品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包销,联营厂同时需保证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高档竹笛的材料需求。在双方合作的10年间,铜岭桥竹笛生产通过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紧密型合作,使当地农民掌握了正规的竹笛生产工艺技术,培训了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准的制笛工人。
与此同时,苏州民族乐器一厂也在铜岭桥建立了竹笛联营生产企业,以竹笛半成品供应主厂的加工方式作为联营方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鼓励和促进个体承包以及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勇气和信心。在经营数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铜岭桥联营厂的基础上,一批志向高远并掌握竹笛加工技术的年轻工人,陆续脱离联营厂,自立门户,各自创办一批民营性质的竹笛生产企业,如:“灵声乐器厂”、“竹韵乐器厂”等,这些民营企业经过不长时间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迅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观,他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同时产生了巨大示范效应,更多的工人从原来的联营厂出来自已办厂,一些原来没有作过笛子的农民也在种田之余开始作笛子。“灵声乐器厂”为了扩大经营市场采取了“走出去”的道路,他们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与北京等大城市的琴行、音乐院校、表演团体建立合作关系,以得到技术指导,扩大产品销路。与此同时,为满足竹笛配套需求的铜套、牛角、笛盒、笛包等零配件生产也开始在铜岭桥兴起。至此,一个以个体手工作坊为主,从种竹、养竹、砍竹到制笛、售笛,并且配套齐全的中泰乡竹笛产业链初步形成,一些初具规模,工艺技术相对成熟的企业开始创立自己的品牌产品,如:“灵声”,“竹韵”等。
中泰乡的竹笛生产离不开演奏家的技术支撑和指导,如果说中泰竹笛之乡的初期发展阶段得到了周林生等少数老师在协助指导,那么,到了2000年以后,中泰乡竹笛生产进一步引起国内民族音乐界的广泛关注,陆春龄、赵松庭、俞逊发、刘森、张维良、戴亚、王次恒、詹永明等北京、上海、杭州的音乐学院和民族乐团知名竹笛演奏家纷纷进入中泰乡,有的企业还把国内各主要民族乐器厂退休笛子制作师请到中泰乡来指导他们的竹笛生产技术,他们与中泰乡竹笛生产厂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的结合方式,担当着企业技术指导、质量监督、产品推广等责任,推动和支持各竹笛生产企业发展,经过连续几年的艰苦努力,中泰乡竹笛产品质量迅速提高,市场迅速打开,竹笛产品不仅满足着国内市场的专业和业余兴趣爱好者的需求,而且快速走向国际市场,大量出口到港澳台、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优美动听的竹笛声色不仅成为旅居世界各国华人思念家乡的一种寄托,同时中国竹笛独有的音色也使许多喜欢音乐的外国友人动情,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国竹笛。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永恒的法则。中泰乡竹笛以其“独一无二的优质材料资源”、“全国绝大多数著名竹笛演奏家的支持”、“当地农民执着奋斗精神”等多项优势,很快占据了全国80%的竹笛销售市场。随着中泰乡竹笛社会知名度的不断提高,“灵声”、“竹韵 ”、“江韵”、“敏强”等一批中泰乡自主品牌竹笛开始叫响。采访中,中央音乐学院笛子教授戴亚说,“中泰乡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竹笛产地,现在我使用的,包括我的学生以及业余演奏者使用的笛子大都来自中泰乡,中泰乡生产的竹笛已经走上专业化的道路。”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笛子演奏家王次恒说“十几年来大量的笛子演奏家进入铜岭桥,他们经常去作技术指导,给他们不断地提出改进意见,从而为中泰乡培养了一批笛子制作师。现在中泰乡的竹笛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早已超过了当年国营企业笛子生产的水平。”
中泰乡竹笛产业的持续的发展已经造就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他们在中泰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新中泰主体作用。
四.“竹笛”特色产业使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思想指导下,党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到位,尤其是国家从2006年起全免农业税的政策使中泰乡农民靠发展“竹笛”特色产业逐步走上致富道路。
28000亩竹林被中泰乡的农民分片承包,免交农业税,使中泰乡数以千计的制笛农民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再加上独一无二的优质原材料、日益纯熟的生产技术、质量档次不断提高,品种日益丰富的高附加值产品,都使中泰乡的制笛农民收入节节攀升。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第一个10年,中泰乡制笛农民走过了一条从卖原材料到卖产品,再到文化营销的生产经营之路,过去中泰乡农民卖一根竹笛料只有0.6元,学会制笛以后卖一支普及笛是3—10元,一支专业笛可以卖到100元一支,到中泰乡基本垄断专业竹笛市场的今天,现在一支材料好,经过精细工艺加工的竹笛,可以卖到1000—2000元,甚至一万元的也不在少数。
“拉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是对中泰乡竹笛产业发展,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好写照,今天,凡到过中泰乡紫荆村的人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三、四层的小楼鳞次栉比,一幢接着一幢,人们会告诉你,这些楼的主人都是做笛子的。当汽车时代到来的时候,中泰乡的农民也丝毫不落伍,有相当一批农民已经购置了款式不同的轿车,这些轿车不仅用于生产和运输,同时也用于生活享受,这其中不乏有价值不菲的“奥迪”“宝马”。
中泰乡的制笛农民富裕了,但是他们没有忘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泰乡有着良好的村风,虽然大家都是同行,在产品上是竞争对手,但更多的是亲情和乡情,老村长董仲彬发家致富后,刻想着带领大家一起致富,他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想做笛子的乡亲们,董仲彬的儿子董雪华为了打开市场,早年就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与北京的笛子演奏家有着十分密切的合作关系,当乡亲们到北京参加展销会,甚至想与演奏家建立联系时,董雪华都会热情地为乡亲们介绍关系,联系宾馆,为他们购买车票,为乡亲们提供所有能够作到的服务。最近,董雪华正在酝酿着成立中泰乡笛子行业合作组织,把中泰乡生产笛子的企业组织起来,制定行规行约,共创品牌,约定最低限价,实行有序竞争,使中泰乡的竹笛生产走上一个良性发展规模经营的轨道。
中泰乡的农民富裕了,他们想的不仅是今天,还有明天、后天。过去的中泰乡农民靠卖竹为生,没有机会学习文化,今天中泰乡实现了“农(林)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布局”,一个以为竹笛为主导产品的非农产业形成了规模化生产。为此,为了今天的生存和明天的发展,中泰乡农民努力学文化,学知识,学习笛子生产技术和演奏。他们为了把自己的事业传承到第二代,第三代,让孩子从小学习吹笛子,报考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去接受专业学习。据了解,中泰乡现在大约十多个农民子弟考入到北京、上海和浙江省,杭州市的专业音乐艺术学校学习笛子演奏。现在在杭州市艺术学校中泰乡的孩子可以说比比皆是,大有人在。
在中泰乡,竹笛已经不光是一种产品,同时也成为一种地方文化,农民们珍惜它,希望它发扬光大,走进中泰乡,就会听到清脆的笛声不绝于耳。
五.深化竹笛产业内涵,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分工分业的纵深发展,中泰乡的农村经济除了基础农业以外,农村工业和服务业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竹笛文化日益繁荣,竹笛产业向更高层次的文化内涵扩展。
2003年6月18日余杭区中泰苦竹业协会成立,拥有团体会员14个,个人会员92名。
2003年7月20日--7月25日,举办首个“笛子之约”全国性竹笛艺术夏令营活动,全国各地(包括香港)有140多名笛子爱好者参加活动。同时举办的“首届中泰论笛”活动,由国内著名笛子演奏家对选送的笛子逐一点评,为推动笛子产业发展跨出重要一步。以后,竹笛夏令营成为中泰乡独具特色的活动,截止2010年已成功举办7次。
2003年9月,中泰乡组织百笛队参加“杭州西湖博览会狂欢节”宣传竹、笛子文化,进一步推动苦竹产业的发展。
2004年7月,在全球乐器网的支持和指导下,中泰乡“笛友之家”网站开通,先后有11家企业注册了企业网站,中泰乡农民进入一个采用现代网络手段进行企业营销和宣传的新阶段。
中泰乡政府与苦竹行业协会共同实施万亩苦竹定向培植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项目,该项目2004年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项,并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参与制定笛竹定向培植技术规程和笛用苦竹材地方标准。
2006年,为了普及竹笛演奏技巧,中泰乡与上海笛文化研究所联合,在中泰乡中心小学建立竹笛演奏培训基地。定期邀请名师大家传艺,培养了一批人才。近年来中泰乡还组织苦竹制品生产厂家,先后三次参加北京、上海乐器展览会及杭州西博会上进行竹制产品展销。
多年来,中泰乡广泛深入开展“竹笛文化”活动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受到各级政府的肯定和表彰。2005年,中泰乡苦竹协会被评为余杭区先进民间组织、2006年中泰乡竹笛行业协会注册的“洞霄宫”牌南箫获得2006年最受市场欢迎的杭州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作品,杭州市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作品三等奖、2006年6月,中泰乡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省民间艺术(竹笛)之乡”,中泰乡中心小学把竹笛教学纳入学生的必修课,编撰《竹乡笛韵》教材成为省级课改典范,学校成立了千笛合奏团,每当中泰乡重大活动期间都要组织学生参加表演。中泰乡“竹乡笛韵”特色教育,《中国教育报》、浙江省教育电视台、杭州日报都曾作过报导,中央电视台七套《每日农经》、《致富经》栏目,以“漫山遍野长竹笛”、“中泰竹笛”为片名分别作专题介绍,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7月以《笛乡制笛之父》介绍了制笛大师周林生及中泰竹笛。
六.推动竹笛产业发展纳入余杭区和中泰乡政府重点工作
中泰乡竹笛产业不仅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它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以及对该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促进作用以及对青少年教育中所起到重要作用,很快引起浙江省、杭州市委市政府以及余杭区、中泰乡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浙江省副省长章猛进、省林业厅原厅长程渭山,杭州市委原副书记于辉达、副市长孙景淼等领导都先后多次深入基地考察调研,对基地建设情况进行指导。
近年来,中泰乡党委、政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引下,提出了“加快生态环境优化,全面营造绿色中泰”和迈进“南湖时代”, 发展“环湖经济”,建设“品质中泰”等一系列中长期发展战略,中泰乡的竹笛产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目前,中泰乡政府已出台了《关于鼓励中泰竹笛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意见》对发展中泰乡竹笛产业的苦竹林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基地建设、对竹笛加工企业的奖励以及休闲观光竹业建设等项内容都作出一系列的规定。此外,中泰乡政府与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同编制了《余杭区中泰竹笛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1—2015年)》《规划》详细论述了制定规划的背景及意义、规划目标、主要建设方案与进度、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保障措施等项内容。
未来“中泰竹笛之乡”发展目标是:通过苦竹笛竹材定向培育现代示范区建设、竹笛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园区建设、竹笛品牌建设与提升、竹笛生态旅游推广与营销等手段,使中泰乡的苦竹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有明显提高,并提高竹笛的质量和品牌优势。到2015年,使中泰乡的苦竹定向培育面积到3万亩,竹材年产量可达4万吨,加工制作优质高档竹笛乐器130万支,年总产值超1亿元,并培育新的龙头企业和壮大现有加工企业,开发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实现三产联动,整体提高综合效益,项目建设完成时园区内竹农年人均收入提高500元。
通过这份调查报告,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具有无限魅力的新中泰乡正在向我们走来,“中泰竹笛之乡”未来更美好。(文/丰元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