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思想:

中考中的散文阅读是学生得分率最低的试题部分,很多学生从心理上就对其产生恐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度也很大,面对教师讲课难,学生理解难,答题得分难的三难问题,特将总结出的一些相对简单易懂的阅读及答题方法介绍给面临中考的考生们。

训练目标

1、明确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整体感知内容,准确把握主旨散文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决定了阅读训练应该注重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和情感的体味;品析优美语言,辨析艺术(散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决定了阅读训练应注意对文章语言的揣摩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3汲取文化营养,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训练方法

讲练结合法

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所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就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这样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迁移;同时,“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在认识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这一点也决定了训练课一要给学生以充裕的自学活动余地。所以,本节课采取精讲实练结合法。

近年来中考的试题给我们带来这要的信息:靠强行灌输、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已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教学生以方法、规律,交学生以“钥匙”,才能培养他们独立的阅读能力。

1、领悟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7~9年级的“阅读要求”15条中有5条对“领悟”提出了要求,此外,中考文学性的不断加强,这些都要求重视培养学生领悟题意、语义、文意和语境的能力。

2、筛选信息能力

加强信息意识,提高综合能力,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学中重点追求的目标。

3、评价鉴赏能力

评鉴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尽管只是初中生,但仍要求他们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养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训练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知识储备 有备无患

设计思路: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对散文的知识掌握的更牢固,头脑中有这些知识,分析时才能有依据。

(一) 概念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 特点:形散神不散

形散: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等。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 散文分类

狭义的散文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三类:

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四) 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1、 内容方面

象征、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等。

2、 结构方面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承上启下、首尾照应等。

(五) 散文的语言

质朴、自然

生动、形象

深刻、隽永

第二课时:

一、 明确考点 百战不殆

设计思路:学生结合经验,归纳考点、题型,做到心中有数。并结合《收藏幸福》,了解题型,明确答题思路。

(一) 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多数阅读的第一题就是提问整体感知中的写作内容或写作意图,感知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所以多数信息应从文中来。

解题时要抓住六种重要句子

1. 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

2. 反复出现的语句。

3. 感情句。语段中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的句子。

4. 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5. 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6. 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二) 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切忌“断章取义”。

(三)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含义: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常见的作用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

(四)语言欣赏

A、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B、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几种修辞方法的分析与表述。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增强语势,加强了感情。

反复,夸张:突出了(强调了) (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表达了(的情感),加强语气,使文章有起伏。

C、句式之美——如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五)感悟拓展

《语文中考说明》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能做作出评价。” 方法指导:

1.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2.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

3.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语言通顺,条理清晰,简明完整) 总结:

为了准确的筛选、整合和表达,答题时还需重视以下几个细节:

(1) 筛选时,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这些句子常常是提炼文段(或全文)内容要点(或中心意思)的依据。

还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这些词语是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不可忽视。

(2) 表述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概括的层次要恰当,结构要大体一致,内容要涵盖的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练确切。

二、掌握钥匙 临渊垂钓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