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 曹志远_曹志远唐一一_曹志远致富经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此言出自老子《道德经》。关于道与术的哲学,有许多类似于老子的见解,如庄子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孙子兵法》说: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他们的言论有一共同点,都认为在道与术的关系中,道是本,术是体,道比术更重要。

一个“道”字,道尽天地之本源,儒、道各派及后世汗牛充栋之宏论巨著,无不隐含着道的源流与根脉,非满腹经纶、一代宗师,若谈经论道,恐为天下人之笑柄。

曹志远唐一一_曹志远致富经_致富经 曹志远

在道家思想中,基本的理论观点便是“道”,整个哲学体系便是以“道”为基础展开的。《道德经》开篇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如若能用言语说出来的,那便不是常规的道,如若能用文字命名的,那就不是常说的名。这说明“道”是一种不可用言语表达的内容。在《道德经》25章中写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子之曰道”,意思是说,有一个东西浑然天成,在天地形成之前便已经产生,它孤寂无声,独立不改,周而复始,可以把它看成万物的根源,但我不知道它的姓名,勉强地把它称为道。像这样,“道”字在《道德经》中出现的频率极其高,且粗略统计,约有70余次出现的内涵均不相同。总的看来,可以把“道”的内涵划分为两种,一种为天地之道,即天地万物存在与运行的规律,一种为圣人之道,即以人为中心,从现实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与法则。

既然,“道”是规律,是思想,是法则;那么何为“术”呢?“术”就是技术,是方法,是智力。比如去罗马,有了这种想法可以有好多的方法,可以骑马去,可以开车去,还可以走去。这里去罗马的想法就是“道”,去罗马的方法就是“术”。

老子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这句话的意思是,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或有了办事的想法,即使没有技术,还是可以去学习的;但是,如果只有技术,没有想法,就只能止步于眼前了。比如,有了去罗马的想法,即使不会骑马或开车,也可以学会了或找到其它方法去。但如果没有想法,即使会骑马、会开车,也是去不了罗马的。

“道”是一定要被参悟才能提高的事物的境界,具有抽象性、规律性和稳定性;“术”是方法,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变,是能够被反复学习从而提高的本领。有句古语“上人用道,中人用术,下人用力,以道驭术”,比如一块石头挡道,上人只须轻轻一推,让它顺着坡滚下去即好,中人用工具把石头撬开,下人用手把石头抱开。所以,层次越低的人越复杂,越难办好事;境界越高的人越简单,越易于办成事。是因为境界高的人善于运用事物的规律。《道德经》的哲学告诉我们要想办成事,无需过于复杂,只要遵循事物规律,在复杂的世界里,以简驭繁,保持内心的安宁和舒适,做简单的人,过最简单的日子,这才是生活的智慧。这样的哲学包含之广大,义理之精辟、深刻,无所能及,无处不在。

曹志远唐一一_致富经 曹志远_曹志远致富经

道与术如何获得?

“术”是通过不断积累或重复某种行为来达到熟练乃至精通。比如不断地画画,越画越熟练,越画越逼真,这样就历练出了“术”。“术”也是可以不断变更的。比如画同一个人或同一幅山水,你可以用某种颜料和工具,画成油画,你也可以换其它的颜料和工具画成国画,这样,你就用了不同的“术”。

“道”是通过多次变更方法、大量重复之后,由意识形态总结出事物的差异,从而掌握到的事物的规律。比如,同样是画画,你采用不同的颜料和工具,练得多了,就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式去绘画,更懂得如何通过一幅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生活中“道”无处不在,懂得道的自然法则和规律,顺应它,自然就会得到上天的护佑,若是不在意这些“道”,就会处处受困。有人很注意养生,运动得多但总不得法,饮食很注意,这也不吃那也不吃,但还是身体日衰。有人科学地饮食与运动,身体十分康健。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常见有人,年才愈不惑,就开始挑食,蛋黄不吃,动物内脏不吃,每到吃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窘态可掬,看了令人失笑。以这种心态而欲求长寿,岂非南辕而北辙!”这种人就是没有掌握养生规律的人。真正的养生,并不只是养这个身体,而是养心,要有心观察,要按时作息,适当运动,科学饮食,只要顺应了自然,哪用在饮食上有那么多禁忌。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真正的养生,人顺应天道自然。不必刻意进补或者修炼。适当养生,顺其自然,才是最健康的。

致富经 曹志远_曹志远唐一一_曹志远致富经

“道”不仅用于养生,用其修身、治国、统兵,都能获得广泛应用。道是万物的本源,术是寻道之手段。道是眼光、大局观,是战略,术是手脚、实践论,是战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