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甘子,名字有点陌生,但是云南、广西、福建、潮汕一带的人却对它非常熟悉,是当地人常吃的野生水果,闽南还有民谣说“余甘吃了回味甜,老人吃了变少年……”寥寥几句,描绘出余甘子的功效和口感。

余甘子刚刚入口的感觉并不太好,有股酸涩的味道,但是嚼着嚼着,就会发现它有股甘甜的回味,满口清香,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苦尽甘来”。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下这种很有历史渊源的水果。

西红柿的种植技术视频农广天地_小西红柿的种植技术_西红柿种植技术大全

中医渊源

余甘子的家乡在印度,不过它来我国安家落户的时间比较早,1700多年前就来“报道”了,因此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余甘子的药效很早就被中医发现并利用,自古就有着“圣果”的美誉。

在唐代《四部医典》中,余甘子可谓C位出道,篇幅记录长达24章。其他多部唐代中医典籍也提及它,如唐本草记载“主风虚热气”;《本草拾遗》的“主补益,强气力”;《海药本草》称其“主上气咳嗽”。明代对余甘子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认证,《本草纲目》记载:“余甘子补益壮气、解金石毒、主风虚热气、久服轻身、延年长生”。清朝药典《晶珠本草》也记录了余甘子的保健功能。

20世纪80年代,余甘子有了正式身份,它被收录进《中国药典》:“余甘子甘、酸、涩,凉,归肺、胃经。具有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的功效,用于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

如今,余甘子还得到了官方认证,被卫生部列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健康水果,被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定为在世界范围推广种植的保健植物,真的是凭实力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是现代医学界公认的“天然维生素丸”。

小西红柿的种植技术_西红柿种植技术大全_西红柿的种植技术视频农广天地

历史渊源

余甘子的别名很多,有余甘果、油甘子、喉甘子、牛甘子、望果等,还有个名字很有意思——庵摩罗果,从名字就看出它有着印度渊源。庵摩罗在印度语中的意思为“无垢果”,象征着圣洁无瑕,古印度僧侣经常用它来沐浴,并开始用作药材使用。

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记载,庵摩罗果的梵文为 āmalaka,正确的译法应为“庵摩罗迦”。但是到了中国,唐代的僧肇大师在翻译时进行了加工,在后面加上了“果”字,为了避免印度语的拗口,把它名字改为“庵摩罗果”。

到了元代,余甘子地位提升,成为宫廷御用保健品,平凡的它与很多珍稀食物一起,成为皇宫贵族桌上的养生好物。据说明代正德皇帝下江南时,曾品尝过惠安南田的余甘子,并赞不绝口,一时间引发人们争相购买品尝,余甘子还有了“皇帝甘”的名字。

如今,余甘子的分布已经极其广泛,如我国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国际上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气候比较热的国家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到了二十世纪,余甘子还走进了美国。余甘子喜欢温暖的气候,在海拔200到2300米的树林、灌木丛都可以生存。

西红柿的种植技术视频农广天地_西红柿种植技术大全_小西红柿的种植技术

文学渊源

余甘子与文学的渊源也不浅。它凭借自己独特的口感,让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余甘子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著名的类书《太平御览》,第九百七十三卷“果部”中记录,“《朱崖故事》曰,朱崖果有余甘。”

这其中所提到的《朱崖故事》,就是东晋时代盖泓所著的《珠崖传》,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海南最早的史志,遗憾的是此书已经失传。不过能将余甘子记录在册,证明当时海难种植余甘子已经非常普遍。

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对余甘子熬制的汤情有独钟,他再《更漏子·余甘汤》中写道:“庵摩勒,西土果。霜后明珠颗颗。凭玉兔,捣香尘。称为席上珍。号余甘,争奈苦。临上马时分付。管回味,却思量。忠言君试尝。”尝遍山珍海味的他,把余甘子汤称为“席上珍”,美味可见一斑。

大文豪苏东坡在《游白水书付过》写道:“到家,二鼓矣。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苏文豪是出了名的喜欢吃,饮酒后还有嚼几颗余甘子的习惯。

“苏门四学士”的秦观也曾写道:“粲粲庵摩勒,作汤美无有。上客赋骊驹,玉奁开素手。”对余甘子汤赞不绝口,让读者垂涎三尺。看来宋代人们有把余甘子熬成汤的习惯,但是如今失传了,实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明代唐胄编纂的《琼台志》记载:“余甘状如龙眼而差扁,回味如橄榄。”王佐作诗《食余甘》:“甘随苦后知何似,不独余甘橄榄同。”以及“直友久来方见益,危言过后始思忠。吁嗟山果能回味,自觉迟迟味不穷。”也把余甘子先苦后甘的特点描写得生动形象。

西红柿的种植技术视频农广天地_西红柿种植技术大全_小西红柿的种植技术

百变吃法

随着历史演进,余甘子也被开发出很多吃法。杨孚《异物志》里提到“盐蒸之,尤美,可多食”。可见,盐蒸余甘子有着千年的历史。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余甘》也写道:“《异物志》曰:余甘大小如弹丸,视之理如定陶瓜。初入口苦涩,咽之口中,乃更甜美足味,盐蒸之尤美,可多食。”中国人用盐蒸食用余甘子的方法已经坐实。

唐代皇室有喝“三勒浆”的记载,这种酒就是波斯人以余甘子为原料制成的酒,他们千里迢迢运送过来,进贡给唐代贵族饮用。明代,人们把余甘子的食用方法又多了两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可蜜渍,盐藏”。

盐藏就是把余甘子拍碎后,在盐巴里蘸一下后食用;蜜渍则是把清洗后的余甘子放到蜂蜜中保存后食用。如果把余甘子搭配柠檬汁食用,两种味道相撞,别有一番清新浓郁的滋味。

南方的小伙伴们,更多的吃法则是把余甘子浸泡在辣椒盐水中,冰镇后食用,夏季吃几个,舒爽润喉,同时还可以消除口气,分解油腻。现在余甘子的吃法更多了,如余甘子泡腾粉,余甘子茶……随时随地方便食用。

真是没想到,不起眼的余甘子,背后竟然有这么多的说法,小编下次去岭南的时候,一定要尝尝这种先苦后甘的水果,当然如果你等不及了,可以在某宝上搜搜余甘子衍生品,如余甘子果汁,蜜饯果干、余甘子粉、余甘子含片等,品种丰富,敬请品尝哦。

【参考资料】

《解苦夏之佳品——余甘子》2017年07月15日

《余甘子,君之蜜糖,吾之砒霜》2018年11月11日

《流传琼岛上千年 先苦后甜余甘子》2019年8月5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