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经验怎么写_心得跟经验_心得经验分享

前言

思来想去,觉得这个事情除了领导赏识大佬抬爱之外,还是挺不容易的,主观认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后也是复盘一下,继续完善自己。

绩效

首先晋升的条件就是要有个好绩效,那么我们就先基于绩效这个维度简单聊一下。

很多同学都知道阿里的绩效是361制度,也就是30%的人拿A,60%的人拿B,10%的人拿C,不过在阿里,我们一般不用ABC来表示,除去价值观考核,我们常用的表达是3.75、3.5、3.25,初略的对应关系如下:

361通用阿里

30%

3.75

60%

3.5 ±

10%

3.25

那么,了解了阿里的绩效制度,再来看看绩效里面的门道。

首先,讲一个职场潜规则,「团队的新人是用来背绩效的」,也就是会把差绩效(325)指标分配给新人,因为如果把325给老人,容易产生团队不稳定的因素,而且不得不承认的是,少一个老人比少一个新人的成本更大,另一方面,你作为新人,业务不熟,根基不稳,也不见得能产出多大的价值,所以对于多数新人来说,也只能接受。据我所知,只有极少的公司里面会有「绩效保护」这种政策,而且一般还是针对的应届生,社招来说,还是要看能力的。

其次,基于潜规则,大部分新人都在为保住3.5做努力,只有少数优秀的人可以拿到更好的绩效。而新人拿375在阿里是很少的存在,即使是老人,拿375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何况是一个新人。

最后,就是晋升,晋升的前提条件就是满一年且是好绩效,加上现在降本增效的大环境,有的要求连续两年375才行,甚至都不一定有名额,当然,晋升也和团队绩效和级别有关系,但总之,男上加男,凤毛麟角。

个人背景

我是21年8月份入职阿里的,2022年是在阿里的第一个整财年。

之前一直是在小厂摸爬滚打,没有大厂经历,这对于我来说,是劣势,写代码不注重安全性防护,没有code review,没有ab test,没有自动化测试,没有文档沉淀,没有技术分享,纯纯小作坊。更重要的是,小厂和大厂的做事风格流程什么的,真的是千差万别,所以当时的landing对我来说,还是很难受的。但是,我有没有自带的优势呢,也有,写作能力,但是光有写作能力还是不够的,你没东西可写也不行啊。

其实试用期结束之后就差不多进入新的财年了,对于刚刚进入状态的我,也迎来了更大的挑战。过去的一整年有较多的精力都投入在研发效能和安全生产方面,这对于以前纯业务开发的我来说,完全是一个新的领域,好在不负重托,也略有成果。

其实回想过去一年的经历来看,今天的成绩是多维度的结合,比如硬实力和软实力、个人和团队、内部和外部等多个维度,下面将分别介绍一些我个人的心得经验,仅供参考。

沟通能力

这也用说?不就是说话吗,谁不会说?

我看过很多的简历,如果有「自我评价」,几乎都会提到「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可是沟通能力看起来真的有那么简单吗?我认为不是的,实际上我甚至认为它有点难。

在职场经常会有这些问题:

这个点我没太理解,你能在解释一下吗?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不这么做?现在有什么问题?你的诉求是什么?讲话的时候经常被打断等等...

这些问题你是不是被问到过,或者这么问别人呢。

而这些问题的背后,则反映了沟通的不完整和不够清晰。面对他人的挑战,或向跨部门的同学讲述目标价值时,会沟通的同学会显的游刃有余,而不会沟通的同学则显得捉襟见肘。

沟通方面,其实也包含很多场景。

首先是逻辑要清晰。

面对用户的一线同事,比如销售和客服,他们都是有话术的,话术就是沟通的技巧。

为什么脸皮薄/不懂拒绝的人容易被销售忽悠?

因为销售在跟客户沟通的时候,就是有一套完整的话术,他先讲一,看你反应再决定讲二还是三;当你拒绝了A方案,他还有B方案C方案。一套完整的话术逻辑把你都囊括在里面,最后只能跟着他的思维走,这就是话术的意义。

同样的,在职场,你跟人沟通的时候,不能直说怎么做,解决方案是什么,而背景和问题同样重要,同时讲述问题的时候要尽可能的拆解清楚,避免遗漏,这样不只是让别人更理解你的意思,其实有时候换个视角,解决方案可能有更优的。

逻辑清晰,方案完善,对方就会处于一个比较舒服的状态,有时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可能会觉得有些麻烦,但如果因为没有表达清楚而导致最后的结果不符合预期,孰轻孰重,应该拎得清的吧?

其次是要分人。

我在之前的面经中提到,自我介绍要分人,技术面试官和HR的关注点一定是不一样的,面对这种不同的出发点,你讲的东西肯定不能是同一套,要有侧重点,你跟HR讲你用了什么牛逼的技术、原理是什么,那不是瞎扯嘛。

这个逻辑在职场也是一样的,你和同事讨论技术、向领导汇报、回答领导的领导问题、跟产品、运营、跨部门沟通,甚至出现故障的时候给客满提供的话术,面对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场合,表达出来的意思一定是要经过「翻译」的,多换位思考。

即要把自己的意思传达到,也要让对方get到,这才是有效沟通。

所谓沟通能力,不只是有表达,还要有倾听。

倾听方面,比如当别人给你讲一个事情的时候,你能不能快速理解,能不能get到对方的点,这也很重要。 快速且高效,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这里面会涉及到理解能力,而能理解的基础是基于现有的认知,也就是过往的工作经验、项目经历和知识面,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当然,也有可能是对方表达的不够清楚,这时候就要不耻下问,把事情搞清楚,搞不清楚就会有不确定性,就是有风险,如果最终的结果不符合预期,那么复盘的时候,委屈你一下,不过分吧。

最后是沟通媒介。

我们工作沟通的场景一般都是基于钉钉、微信、飞书之类的即时通讯办公平台,文字表达的好处是,它可以留档记录,方便后期翻阅查看,但是也一定程度在沟通表达的传递上,存在不高效的情况。

那这时候,语音、电话就上场了,如果你发现文字沟通比较费劲的时候,那一定不如直接讲来的更高效。

但是语音、电话就一定能聊的清楚吗,也不见得。

“聊不清楚就当面聊”,为什么当面聊就能比语音、电话聊的清楚?因为当面聊,不只是可以听到语气看到表情肢体动作,更重要的是当面聊的时候,双方一定是专注在这个事情上的,不像语音的时候还可以干其他的事,文字甚至会长时间已读不回,所以讲不清楚的时候,当面聊的效果是最好的。为了弥补留档的缺陷,完事再来个文字版的纪要同步出来,就ok了。

其他。

上面提到逻辑要清晰,要分人,还有倾听能力,和善用沟通媒介。

其实沟通里还包括反应能力,当你被突然问到一个问题的时候,能不能快速流畅的表达清楚,这个也很关键,如果你支支吾吾,反反复复的都没有说清楚,设想一下,其他人会怎么看你,“这人是不是不行啊?”,长此以往,这个信任度就会降低,而一旦打上标签,你就需要很多努力才能证明回来。

还包括争辩能力,比如在故障复盘的时候,能不能有效脱身不被拉下水,能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都是沟通的技巧,限于篇幅,不展开了。

学会复盘

复盘是什么?

复盘是棋类术语,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招法的优劣与得失关键。在工作中,复盘是通过外在的表象、客观的结果找出本质,形成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并应用到其他类似事件中,提升面向未来的能力。

所以,复盘不是流水账的记录经过和简单总结,也不是为了表彰罗列成绩,更不是为了甩锅而相互扯皮。找出本质的同时一定要有思考,这个思考可以体现在后续的一些执行事项和未来规划上,总之,就是要让「复盘」变的有意义。

什么是有意义的复盘?

就是你通过这次复盘,能知道哪些错误是不能再犯的,哪些正确的事是可以坚持去做的。会有一种「再来一次结果肯定不一样」的想法,通过有意义的复盘让「不完美」趋向「完美」。

我个人复盘的三个阶段:

Owner意识

什么是owner意识?

简单讲就是主人翁精神。认真负责是工作的底线,积极主动是「owner意识」更高一级的要求。

如果你就是怀着只干活的心态,或者躺平的心态,换我是领导,也不认为你能把活做好。因为这种心态就是「做了就行,能用就行」,但有owner意识不一样,这种人做事的时候就会多思考一点、多做一点,这里面最主要的就是主动性,举个栗子,好比写代码,当你想让程序运行的更好的时候,你就会多关注代码编写的鲁棒性,而不是随便写写完成功能就行。

但人性自私,责任感也不是人人都有,更别提主动性了,所以这两种心态的人其实差别很大,有owner意识的人除了本职工作能做好之外,在涉及到跨团队的情况,也能主动打破边界去push,有责任心有担当,往往能受到团队内外的一致好评。

在其位谋其职,我其实并没有特意去固化自己的owner意识,就是怀着一个要把事情做好的心态,跟我个人性格也有关系,现在回想起来,不过是水到渠成而已。

卷不一定就有owner意识,不卷也不代表没有。

向上管理

这个其实我一开始做的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很差,小公司出身哪需要什么向上管理,活干好就行。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刚入职比较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我老板(领导)其实并不太过问我的工作内容,只是偶尔问一下进度。

然而这个「问」,其实也能反应出一些过往不太在意的问题:

没有及时汇报,等到老板来问的时候其实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了,虽然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可能多数人也都是这样,但是这不正说明我不够出众吗?不确定性,什么进度?有没有遇到问题?这些都是不确定性,老板不喜欢“惊喜”,有困难要说,有风险要提前暴,该有结果的时候没有,老板也很被动,你会留下一个什么印象?

当然,向上管理也不只是向上汇报,也是一个体现个人能力和学习的渠道。不要只提问题找老板要解决方案,我会简述问题,评估影响面,还会给出解决方案的Plan A和Plan B,这样老板就是做选择题了,即使方案不够完美,老板指点一下不正是学习的好机会吗。

学会写TODO

为什么写todo?

写todo的习惯其实是在上家公司养成的,因为要写周报,如果不记录每天做了什么,写周报的时候就会时不时的出现遗漏的情况。除了记录当天所做的事情之外,我还列了第二天要做的事情。虽然一直有给自己定规划的习惯,但是颗粒度都没有这么细过。彼时的todo习惯,不仅知道当天做了什么,还规划了第二天做什么,时刻有目标,也不觉得迷茫。

进入阿里之后,虽然没有周报月报这种东西,但是这个习惯也一直保持着,在此之上,我还做了一些改良。

优先级,公司体量一旦大起来之后,业务线就很多,随之而来的事情就很多,我个人对处理工作是非常反感多线程并发的,特别是需要思考的工作,虽然能并行完成,但完成度不如专注在一件事情上的好,但是有些事情又确实得优先处理,所以就只能根据事情的紧急程度排一下优先级,基本很少有一件事需要从早到晚都投入在里面的,所以抽出身来就可以处理下一件事,所以也不会出现耽误其他事情的情况,当然线上故障除外。消失的时间,因为真的是事情又多又杂,时常在下班的时候会有一种瞎忙的感觉,就是「忙了一天,好像什么都没干」,但又确实很忙很累,仿佛陷入一个怪圈。所以后来我就把颗粒度拆的更细,精确到小时,也不是几点钟该做什么,就是把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并备注一下投入的时间,比如上午排障答疑投入了两小时,这样到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不至于上午就这样虚度了。让“消失的时间”有迹可循,治愈精神内耗。归纳总结,我现在是在语雀以月度为单位记录每天的todo,这样就可以进行月度的总结和复盘,在半年度的OKR总结的时候,还有了归纳总结的来源,有经过、有结果、还有时间线,一目了然,再也不用为写总结发愁了。

总之,写todo的好处除了记录做了什么、要做什么,它还能辅助你把工作安排的更好。

有规划有目标,也不会陷入一个迷茫虚度的状态,属于一个成本非常低而收益却很高的好习惯,不止工作,学习也是如此,生活亦然。

其他方面 适应能力

于我个人来说,工作强度比以前要大很多,慢慢习惯了就行,在大厂里面阿里还不是最卷的,但钱也不是最多的;工作流程方面只是有些不清楚而已,并没有什么门槛,熟悉了就行;还有阿里味儿,确实要学很多新词儿、缩写、甚至潜台词,这没啥说的,还没见到有能独善其身的。

适应能力也不是随便说说,有太多的人入职新公司干的怀疑人生、浑身难受而跑路的,抛开公司的问题不说,难道就没有自己的问题吗?

我把适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适应工作环境,熟悉公司、同事、产品、项目;第二个阶段就是适应之后,要想想如何迎接没有新手光环的挑战,如何去展示自己、提升自己等。

技术能力

夯实自己的技术能力尤为重要,毕竟是吃饭的家伙,是做事拿结果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在大家技术能力的基本面都不会太差的情况下,如何在技术上建立团队影响力,就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要找准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并在这一领域深耕,做到一提这个技术就能想到你的效果,建立技术壁垒。

其实也不只是技术,要学会举一反三,找到自己在团队的差异性,虽然不可替代性在公司离了谁都可以转的说法下有些牵强,但是可以提高自己在团队的重要性和信任度。

信息渠道

要学会拓宽自己的信息渠道,有句话叫,掌握的信息越多,决策就越正确。

看完聊完要把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提炼出来哦。

影响力

内部的话,主要是建立同事间的信任,技术的占比相对要多一些;

外部的话,主要是在合作方那里建立一个靠谱的口碑,如果配合超预期那就更好了,我就是被几个大佬抬了一手,虽然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也很重要。

摆脱固化

跳脱出程序员的固化思维。

程序的世界非0即1,程序员的思维都是非常严谨的,这个严谨有时候可能会显得有些“死板”,在商业化的公司里面,很多事情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要不要的问题。而在这里面,技术大多数都不是第一要素,出发点得是业务视角、用户视角,很多技术难点、卡点,有时候甚至不用技术也能解决。

小结

实际上不止这些,今天就到这吧。

最后

当下的市场环境无论是求职还是晋升,都挺难的,都在降本增效,寒气逼人,我能拿到晋升的门票,诚然是实力的体现,但也有运气的成分。没晋升也不一定是你的问题,放平心态,当下保住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哔哔了这么多,可能很多同学道理也都懂,估计就难在知行合一吧...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罗翔老师的经典名言: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你知道什么是对的,但却永远做出错误的选择,知道和做到这个巨大的鸿沟,你永远无法跨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