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学校
北京市十一学校从创办之日起就与共和国的成长同呼吸共命运。建校70年来,始终牢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使命,不忘教育初心,在继承传统中持续改革创新。尤其是面对向着知识经济社会转型的挑战,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十一学校在北京市教委、海淀区教委指导下,深入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学校转型升级,初步实现了“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
2014年2月,教育部把新闻发布会搬进了十一学校现场,全面推广了学校的课程改革经验。同年,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获得了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这些都给了十一师生莫大的肯定和激励,但同时也留下了一道更为艰巨的命题:如何携手更多学校实现转型,如何让学校教育更大程度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此,十一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勇挑薄弱校改造的重担,通过辐射共享、对口帮扶等机制,提升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和惠及面,培育了一批拥有良好口碑的“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一、初步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十一理解
十多年来的学校转型探索给我们带来的一条核心经验就是“顶天立地”。改革不是校长的个人喜好,而应始终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始终立足学生成长规律,只有在这样的“顶天立地”中,改革才会不偏离航向。
十一学校的综合改革试点已经进入了第三轮,我们肩负要为“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孵化和培育学校样本的使命,因此首先要找到一套基本遵循。为此,我们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在梳理总结十一学校多年办学经验基础上,初步构建起对于中小学校而言的“更高水平育人模式”,即以办学准则为基础的价值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治理体系、以成长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办学准则为基础的价值体系是方向,我们将“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首要办学准则,列入学校行动纲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治理体系是动力,我们以赋能为入口,设计能够激活每一位教职员工智慧能量的组织结构,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主动投身变革,并在学生每一天成长中发现自身的专业价值。
以成长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重要载体,我们以丰富多样可选择为原则,通过负责任地自主选择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道路;同时通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落实核心素养。
“更高水平育人模式”让我们更加理性地面向个体,展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探索,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在城市战略布局中创建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三轮综合改革试点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学校不仅不能成为孤岛,更需要在服务区域战略布局中体现价值引领。从2012年至今,十一学校的联盟学校已有30多所,分布在北京、天津、山东、新疆、海南等省份。联盟以“更高水平育人模式”为基本遵循,不搞同质化,每一所学校都代表了一种类型,着力于“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建设,从而为2035教育现代化培育不同类型的学校样本。
由两所薄弱中小学校合并重组而成的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探索的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未来解决方案,教师还是原来的教师,但通过治理体系的重建和注重“连贯”的课程重构,将办学回到了规律轨道,改变了师生关系,让教师把全部的精力投放到学生成长中。不到一年,原本大量流失的生源回流了。
龙樾实验中学、十一晋元中学、济南十四中等学校为长期存在的初中“豆腐腰”现象提供解决方案。这些盟校坚守初中学校办学要求,不挑选生源,致力于为“每一位学生设计适切的成长解决方案”,促进每一位教师成为“青少年成长专家”,体现“三年影响一生”“一个就是全部”的办学追求。
亦庄实验小学、十一丰台小学、十一未来城学校等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小学培养方式,通过超学科课程研发、全科教师培育形成了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尤其在“双减”背景下走出了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路径。
还有,十一实验中学为老旧棚户区“麻雀学校”如何焕发生机提供了解决方案;北清中学、石景山实验中学、青岛实验学校等定位融入社区的好学校;目前正在建设的北京第一实验学校则致力于探索全纳教育理念下学前到高中贯通的公办学校模式。
每一所不一样的联盟学校又给母体十一学校持续注入新挑战、新机遇、新思考,不断丰富着十一学校的自身实践,促进了联盟学校间形成和谐共生的良性生态。
三、责无旁贷地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做贡献
迈向2035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乡村学校绝不能缺位。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十一学校迅速成立了乡村学校帮扶工作小组,由老校长李希贵同志担任小组长,对怀柔区九渡河小学和密云区不老屯中学进行对口帮扶,将十一学校的改革成果嫁接到乡村小学、库区中学。
在对口帮扶九渡河小学的过程中,十一学校派出一位校长只身前往,九渡河小学的教师还是原来的教师,一个也没有改变。通过充分利用在地资源,开发对接当地产业的课程,通过学以致用的任务式学习方式,培养眼里有光、脚下有根的新一代农村少年,更让学校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成为社区、家庭信赖的精神家园。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多次予以深度报道。
在对口帮扶不老屯中学的过程中,更是不更换校长、不调派教师、不进行大的投入改造,通过嫁接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基因,仅仅半年,就帮助密云区不老屯中学找到了转型之路——重构治理体系,给组织变革装上发动机。这个案例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不利处境办学、不利处境家庭教育”这一全球难题提供了实践解决方案。
学校应该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在学校可以遇见美好,可以激发善意,可以洗涤灵魂,可以憧憬未来,为此,我们任重道远。十一学校将持之以恒、攻坚克难,不断探索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努力为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