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生特辑
云和海分居两地,人和人相聚别离。韬奋楼里,听钟声悠扬,苏州河畔,今当再启程。优秀毕业生特辑第二期,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三位学长学姐,听听他们的故事~
林泽昕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研1708班,诉讼法专业
毕业去向: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在校履历:
在校期间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以及陈光中诉讼法学奖学金、戈峻英才奖学金、中豪律师奖学金、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奖学金(一等奖)等十余项奖学金。并且,在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各项学术竞赛中均有所斩获,负责或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公开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
采访问答
1.学长毕业去向选择的是律师,想请问学长是什么时候开始实习?对于如何平衡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和实习,学长有什么心得吗?
在研究生学习生活开始之前,我其实提前对三年时间做了一个大致的规划,一年级主要把重心放在校园内,多数时间都用在了参加模拟法庭、课题调研还有各项社会实践上,一直到研一暑假的末尾,才真正开始寻找律所的实习机会,也是从那时起开始实习的。
在“如何平衡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和实习”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想要完全做到二者的平衡其实是比较困难的,律师的工作节奏相对较快,工作的压力也相对较大,即使只是实习生也不可能轻松。因此,在研究生期间对于学术研究和实习是不得不做一些取舍,也需要有一定倾向的,如果你未来希望从事学术研究的相关工作,并且在硕士毕业后希望继续深造,那么律所的实习对你来说也并不是必需品,应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课题和论文的研究、撰写上。如果你有一个坚定的律师梦,那么律所的锻炼,尤其是在一线所中较长时间的实习经历,对于你未来工作求职是会有很大加分的,因此也就可以尽早的开始相关的实习。
实习期间,确实经常出现工作与学业相冲突的情况,但如能尽量做好近期几周的待办事项清单,并依轻重缓急逐一解决,多数还是可以完成的。压力也是一种动力,也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确实存在冲突的话,应当提前做好请假工作,以免因拖延导致工作和学业都被耽误。另外,还可以把实习尽量安排在寒暑假期间,趁没有学业的硬指标,能够在进入律所的初期有较多的时间融入团队、适应工作强度,此后即便开学了,也能够相对的游刃有余。
2.在律所工作和实习的过程中,学长认为我们在校学习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建议有志于未来从事律师行业的学弟学妹进行弥补,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研一暑假的时候,我幸运地获得了一线所的实习机会,那次实习也是我学生生涯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律所长期实习,初进律所时可以说是完全的小白,现在回想整个实习的过程,也觉得自己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好,犯了许多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导致的错误。不过,当时团队的合伙人还有带教律师都非常耐心的教导我,慢慢的也对律所的运营模式、工作强度、工作内容、人际交往等等各方面的内容有了相对完整和清晰的认识,算是真正零距离的观察和经历了律师光鲜亮丽背后的真实生活,对我之后的实习工作也助益良多。
具体来说,律师其实是一个实践性和经验性都非常强的职业,象牙塔中的理论学习和在司法实践中的实际操作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想要运用到实务工作中需要一个漫长的转化过程,法条大家都会背,案例学起来也不难,但具体到特定案件中,又总是和经典案例有这样那样的不同,究竟适用哪一条,就需要条分缕析的细致和挑灯夜战的孤独了。实务工作中永远不要想当然耳,任何给出的结论都应当找到明确的依据(法律规定/司法案例/官方咨询)。实习初期因为缺乏经验或各种原因导致的犯错,这是人之常情,但问题是绝不可重复犯同一个错误,对于带教律师指出的问题和错误,应当仔细记录避免再犯。
3.请学长分享一下自己参加“挑战杯”及社会调研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感想。
关于社会调研的经验,其实主要就是两点:好的选题和靠谱的队友。一个好的选题可以决定这个课题理论上能走多远,而一群靠谱的队友可以决定这个课题实际上能走多远。在研究生期间,社会实践和课题调研可以说占据了我大半的课余时间,从最初的选题、拟定申报书、选择调研地点,再到深入实地的调研、分发问卷、定点访谈,每一步都需要全组成员的全身心投入,虽然辛苦,但是当大家通过一系列规范科学的研究手段最终得出结论并被相关政府部门采用时,那种欣喜感和成就感是无以言表的。
这些年坚持不懈的调研实践,孜孜不倦地去完善数十万字的调研材料,和队友通宵达旦只是为了以“一隅之见”去促成些许改变。在社会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知识的学习和践行对法科生而言不单是谋生的资本,更是回馈社会的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为人处事都让我受益良多,我们也通过共同的努力,收获了许多肯定和荣誉。
4.研究生三年,学长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对自我的期许、对职业的笃定和对未来的底气。
陈亦雨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研1835班
毕业去向:读博(待面试)/律所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在校履历:
主要荣誉:从大四时起,在李明倩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开始学习法律翻译,不断练习打磨,在研究生期间参与了“华政杯”法律翻译大赛,研一时获得了全国二等奖;除此之外也获得过学业一等奖学金、实践一等奖学金、鸿方智惠奖学金、新生二等奖学金、华政自立自强先进个人等荣誉。
科研成果:研究生期间共发表了四篇论文,这些论文的选题其实大多在本科时期就已经确定,读研期间不断撰写、降重、投稿、修改、修改、修改、成篇,最终得以发表。
社会实践:共参与三次实践课题,其中比较有收获的是挖掘、学习华政“帐篷精神”的项目,期间有幸随队采访了几位老华政人,在领略大家风采的同时,感悟华政建校、复校之不易,也认识到了我辈法律人肩上之重担。
采访问答
1.学姐可以分享下自己的论文写作经验吗?
我认为论文写作最重要的就是选题,如果能找到一个紧跟时事且切入角度不大不小的题目,整个论文就成功了一半了。
那如何选一个好的题目呢?我自己的一个小经验就是:多参加学校举办的一些学术讲座和论坛,在参与的 过程中培养自己捕捉问题的能力。这些讲座和论坛上发言的学者一般都会把自己研究领域最为精要的部分分享出来,同时也会给出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学者抛出的问题,搜索资料、阅读文献,不断扩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从一知半解到融会贯通,搭建起自己对该问题的知识框架,最终形成一篇成熟的文章。
2.学姐是如何平衡实习与学术研究呢,这方面有什么体会和经验呢?
我在研究生期间申请了学校和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合作的实习项目,在一中院实习了半年。大家都知道,其实法院的实习不像律所那么忙碌和劳累,因此我一边在法院实习一边也能保证自己参与讲座的频率及泡图书馆的时间。
另外,在法院实习时,我们也会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大量庭审、阅读各类案卷,这能够让我们站在法官的中立角度,对一些实务案件有更多更深刻的思考。比如当时我所在的庭室来了大量电商违约的案子,案由都非常类似。我由此对“消费者权益保证金”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检索和学习,并且把案子带到学校,与合同法老师进行探讨,结合案例梳理违约金的学理框架,最终形成了一篇文章。
我认为实习和学术研究其实并不冲突,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在律所的同学觉得时间上安排不过来,我个人觉得可以牺牲一些实习的时间,放到图书馆中、放到手头文章中去,毕竟学术文章及研究能力才是伴随我们整个法律生涯的。
3.学姐可以谈谈自己的社会实践心得吗?
参与社会实践的话,还是要选自己感兴趣的选题,不要盲目追求“热点”。我一开始参与了一个金融相关项目,但是自己对这方面兴趣不浓,在实践的过程中总觉得自己研究不进去,怕自己耽误队友的进程。
另外社会实践队伍人员构成也要考虑充分。因为随着实践的深入,可能会出现一些其他的队员需求,比如,后期参赛过程中的答辩演讲、视频剪辑、宣传设计等等,都是需要拥有不同技能的同学参与的。因此在前期组队的时候,就需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联合各方力量,最大程度发挥团队的综合水准。
最后就是,个人要在团队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觉得自己不是队长就可以不用那么积极跟进,相反,树立团队的主人翁意识,在每个任务中寻找能体现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才能在成果中看到自己满满的贡献值,才能真正不虚此行。
4.研究生两年,最大的收获和遗憾是什么呢~
本科四年加硕士两年,我的收获肯定是远大于遗憾的。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我通过与老师和小伙伴交流、参与各种项目、探索上海这座城市,逐渐发掘自身所长,慢慢成长至今。这些成长让我逐渐放下我的枷锁、告诉自己其实不用过于在乎外界的看法,不用依照社会主流的模板那样生存,一切都是看我自己有没有勇气和资本去选择。只要我足够坚定和努力,无数种可能性其实都在向我敞开。世界是多元的,我的人生也可以是。
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其实华政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平台和资源,各种出国交换、竞赛、奖学金、校友会等等,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有信心和努力去接触和争取。我很感谢华政的各位老师,他们站在比我们更高的角度去为我们打造这些平台、制定科学的培养机制。也很感谢我的小伙伴,他们是我留在魔都努力奋斗的最大动力。最最感谢的就是我的爹妈,他们总是会站在我身后,默默支持我各项重大的人生决定。
遗憾就是觉得自己很多时候还不够自信,一些机会就是在犹豫间错失了。后来才发现,其实竞争对手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可怕,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假想敌。所以希望学弟学妹们抓住在华政的几年时光,多多争取、多多进取!
余瞳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 研1725班
毕业去向:北京观韬中茂(上海)律师事务所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在校履历:
主要荣誉
1.2017-2018年“中金缘法奖学金”;
2.2017-2018年华东政法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
3.2017-2018年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工作奖学金”;
4.2017-2018年“华东政法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
5.2017-2018年“华东政法大学三好学生”;
6.2018-2019年“华东政法大学优秀党员”;
7.2018-2019年“华东政法大学优秀团员”;
8.2018-2019年“华东政法大学三好学生”;
9.2019-2020年华东政法大学“实践一等奖学金”;
10.2018年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报告二等奖;
11.2018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三等奖。
班级工作:研1725党支部书记
采访问答
1.学长毕业去向选择的是做律师,想请问学长是什么时候开始实习?对于如何平衡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和实习,学长有什么心得吗?
我是从研二下学期,临近暑假的时候开始实习的,这个时间相对一些同学来说比较晚。优点是时间方面比较好平衡,很多课程已经上完,只剩下期末论文要写。缺点就是在此之前经验积累较少,可能会错过一些比较看重实习经历的岗位。
刚刚实习的那段时间,课程、作业、论文开题、班级工作全都集中在了一起,确实压得我有些喘不过气来。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首先是要做好时间规划,将总体任务量分解,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安排,按部就班的完成每天的工作清单;其次是要适当对外排解压力,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要和实习团队做好沟通,适当分配工作任务,避免一些无谓的时间支出,同时在班级工作方面,两位支委给予了我很多帮助,最终我才能顺利完成每一项任务。
2.在律所工作和实习的过程中,学长认为我们在校学习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建议有志于未来从事律师行业的学弟学妹进行弥补,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首先是自己理论基础方面不够扎实,在校上课时听得比较认真,也刚刚通过司法考试没多久,真正去实习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时才发现自己欠缺的还很多。比如一些浅表的问题自己掌握得还不错,但再推进一步就暴露出很多不够确定、记忆模糊的地方,没能做到高效、准确的完成工作。其次就是习惯的养成,这是我自身的一个缺点,做事情前考虑得比较多,可能导致效率低下,拖慢工作进度。走出校园踏入实习岗位,还是要尽快完成心态转换,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研究生三年两年,学长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又有哪些遗憾?
研究生三年,我实现了从医学生到法学生的身份转换,收获了太多太多。如果要说其中最大的收获,那就是我身边的这群人。我的导师杨勤法老师,一位谦逊温厚的学者。辛勤育人的老师们,优秀的同门,还有我的朋友们,他们都是我的贵人。有时想想,自己十几年来没中过“再来一瓶”的运气可能就是为了遇见他们。
说到遗憾,应该是自己不够努力,很多当初设立的目标都没能实现,在华政的三年转瞬即逝,希望学弟学妹们好好珍惜这段时光。
源:华政研究生会
采访: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