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邢若
自梁大同年间(公元546年)冼夫人设崖州于中和古镇,此后的1300多年,中和镇一直都是儋州(军、县)府署所在地。大宋1097年,苏轼来到中和古镇,海南文化光辉灿烂的一页在此翻开。
今天的中和古镇遗留下了宁济庙、东坡书院、东坡井、古城门、关帝庙、魁星塔等诸多文化遗迹,历史积淀厚重。这里还是闻名遐迩的“诗对之乡”,舞龙舞狮闹元宵等多种民俗文化热闹非常,吸引着一众游人前来探幽思古。
从海口出发,沿着西线高速直行,下了洋浦互通,走S308省道,往洋浦方向直行十余公里。在木棠路口有“东坡书院”的标识牌,自此而行五、六公里,路旁绿树葱茏,田畴青翠。北门江绕城而过,中和古镇就在跟前。
东坡书院 文脉延绵
海南有不少古镇,可惜很多都只剩下名字了,能留下古迹的并不多。中和古镇是海南极为古老的一个小镇,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在此谪居三年,名气之大,一时无二。来中和古镇旅游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奔着东坡书院而来的。路途谈不上便利,游客却乐意长途跋涉到此,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朝圣。
东坡书院位于古镇的东郊,与镇街近在咫尺,素有“天南名胜”之称。全国有两所东坡书院,一所在江苏宜兴,另一所就在这里。书院前田洋广阔,有十亩水塘,人们称之“东坡塘”。山门外是美丽的稻田,烈日当空,蝉鸣聒噪,黄牛悠然而过。为一睹为快,我穿过宽阔广场,拾级跨门而入,便见“载酒亭”,亭子立在莲塘之上,雨莲点点盛开。
往前走便是载酒堂,取自《汉书•杨雄传》“载酒问字”的典故,相传是东坡当年讲学的旧址,这是为纪念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而建于北宋(1098年)。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重修时更名为“东坡书院”。
载酒堂位于书院纵轴中部,从位置上来看,其地位是很高的。古之文人好喝酒,酒能养诗,风雅如老苏者,岂能无诗无酒。苏东坡虽不以善饮出名,但酒对于他来说,一生所爱。晚年贬谪孤岛僻地,远离中原故土,也惟有黄汤能略解三分愁肠。
载酒堂庭前悬挂“先生悦之”牌匾,这是后人手笔,后人如此猜测,又能否体会出“悦之”中的几分复杂况味。苏东坡在中和三年设帐传播中原文化,载酒堂的读书声逐渐传遍儋州,最终响彻整个海南岛。
一般书院会有祭祀孔子的殿堂,东坡书院则没有。“东坡不幸海南幸”,现在的东坡书院主要功能是纪念苏东坡、感谢苏东坡对于海南的开化之恩,故现东坡书院有一纪念苏东坡的专祠——东坡祠。
东坡祠位于载酒堂后,仍处东坡书院纵轴之上。东坡祠前有庭院,庭院里有一棵植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据说是全国最古老的芒果树,浓荫匝地,青果垂挂。
载酒堂两侧辟有东园西园,当是苏东坡休憩之地。值得一提的是 “春牛石雕”,劝农与耕,讲述着东坡先生劝导黎族民众进行农耕的故事。中国人,走到哪里,就种到哪里,只要眼睛所见三寸地,就想去种点东西,耕种是中原文化里面渗透到骨子里的基因。
遥想当时,老苏得费多大的口舌才能说服世代渔猎为生的人们放下手中的渔具弓箭,过上依附于田地的农耕的生活。书院里设有劝耕园,只要你肯躬身自耕体验农家生活,自然也是十分受欢迎的。
著名的东坡井则在中和镇西南郊外,四周绿树环绕,灌木丛丛。井面呈圆形,井沿石料,厚实圆润,显是古物。井栏上绠痕斑斑,摆放桶子处,有好些圆凹坑,足见滴水穿石之功。桄榔庵离东坡井约有半里地,东坡先生曾在桄榔林下买地结茅三间。“东坡居士谪于儋州,无地可居,偃息于桄榔林中,摘叶书铭,以记其处。”( 苏轼《桄榔庵铭》)。
从东坡井到桄榔庵,中间是荒废了的水田,早先这里是莲花塘,苏轼曾亲手在此种植莲花,又诗曰:域南有荒地,琐细谁复采。幽资小英渠,香色独未改。
桄榔庵遗址旁有几丛翠竹,茂林修竹,倒也清幽,合于东坡先生的品味。遗址已用石墙围了起来,惟见瓜果累累。桄榔庵早已荡然无存,不剩片瓦寸砖,空余灰色石碑,孤零零地立在荒草堆中。《重建桄榔庵记》字迹漫漶不清,等待有心人士前来考证。
时光故城 岁月老街
顺着大街,我们来到古州署,这是当年冼夫人驻兵的高坡,现在已变成镇政府所在地。院中古树高耸,几个石墩散布于树底下,默默见证着过往的时光。
我们沿着石板路找寻武定门,城门之上植被蓊蓊郁郁,墙上满是牵牛花,门额上楷体“武定门”古典而优雅。古城建在在北门江南岸地区的小台地上,仅剩下的武定、镇海两门,是海南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古城门。
据记载,中和古城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宋、元沿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拓址筑基,石砌城墙,建有四门,即东门德化、南门柔远、西门镇海、北门武定。城门上置有敌楼,外筑瓮城。沿城池四周挖有护城河沟。后增筑门垣、楼铺、壕堑、吊桥等设施。
古城城门呈前、后双层门结构,地面尚存石门墩、挡门石等旧物,城门墙多用火山石,拱门墙则以青砖严实筑成,拱券上一轮砖雕卷草纹图案依然清晰生动。小叶榕顽强地钻进于密实城墙之中,成了写意的古墙盆景,也点缀了这里的生机勃发,守望着故城没有消亡的辉煌。
沧海桑田,昔日护城河已换做了今日的农田,不过其走向及遗址隐然可见。古城门仍然是出城的咽喉之道,有牛车从北门瓮城款款而至,穿城而过,这映衬在夕阳的一缕余辉下,更有种古道、西风、瘦马的无限萧瑟之感。
恍惚间,我仿佛穿梭在现实和历史之间。这里的人们过着慢节奏的生活,每个人都在慢悠悠的晃荡,守着一壶茶就能消磨一个惬意的下午,似乎也只有在这样的闲适,才与这一洋溢着东坡文化的古镇显得妥帖些。
镇上的复兴街,古称“州前街”,是经过一场灾难之后重建起来的,故称复兴街。它始建于1922年,长约250米,宽约7.5米。这条南洋骑楼老街宁静而安详,街道两旁,曾经骑楼簇拥,商号林立。这里曾是琼西的商贸中心,商贾云集、舟车辐集,如今骑楼逐渐消失,走向落寞。
骑楼逐渐成了危楼,不断地被新建的楼房所取代。街上青石板满是车轮扬起的灰尘,它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光泽圆润。抬头看,透过斑驳的苔痕,留存下来的灰塑泥雕,在时光的烟雨中寂寞地伫立着。
有个“立生号”的店家招牌,独得古典优雅之韵致。招牌上竟然吊有罗马拼音,当真所见不多。从丰富的立面图案,到精致的镂空纹样,人们由此窥见曾经的繁华荣景。
时光的羽翼纷纷落下,没有了车水马龙人潮涌动,往时的喧嚣换做了寂寞的守候。老人在旧了的骑楼下乘凉,睡眼迷离地看着过往的行人,那份孤独,正如那曾经风华绝代的骑楼。岁月带走了老街的青春与繁华,只有街旁的树,一年年,绿了又黄,黄了又绿。
关帝二庙 冼庙古塔
魁星古塔坐落在古镇中心学校里。古塔始建于明代,眼前所见为清末重修,为方形七层楼阁式石塔,造型古朴,是海南少有的石塔。魁星古塔之旁便是旧关帝庙,古镇的这座关帝庙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至今有500多年历史,但是百年前毁于战火,只有正殿留存。
旧关帝庙由头门、八角亭、正殿、后殿组成。房屋甚是破败,重檐硬山式的八角亭却能得见旧时的壮观。看亭粱上的留存文字,满怀的,尽是百年光阴倏然飞逝的沧桑。
新旧关帝庙仅一路之隔,红墙碧瓦,恢弘壮观。关帝庙正殿两侧廊柱的对联是:单刀会鲁肃秉烛观青史勇儒兼备;匹马战兀术奉母刺血书忠孝双全。上联是歌颂关公,下联却是赞美岳飞,原来这里初建为关帝庙,1915年增加岳飞合祀,称为关岳庙。
到1934年古城民众捐款修复后的大殿则只供奉了关帝。但大殿前的这座八角亭仍然叫做关岳亭。故城文物如龟背蛇石、云长赤兔马槽,还有“关岳井”、“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德化”等碑记、石碑都寄存于这关帝庙中,这里俨然成了古镇的博物馆。
镇上老居民肖叔是我们这样的向导,他边走边说,这里原是城的南门,儋州孔庙遗址就在附近。那家的墙角是原来城墙的位置。在迷宫般的石板路中穿行,我们来到了宁济庙,其实它离镇政府与关帝庙都不远。
宁济庙素来香火旺盛,它因有岭南巾帼英雄冼夫人“一夜迁城”的传说而充满神奇色彩。宁济庙是海南最早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冼夫人庙。整个庙墙以红赭色为主色调,庙的头门竟是两层阁楼,在庄重与古朴中,倒显出它的特色来。
入门便见照壁,彩绘麒麟栩栩如生。照壁侧有老树,树下有老井。井旁立着石碑,上书“太婆井”, 相传为梁武帝大同年间所凿。把冼夫人叫做太婆,是把她看做家人的亲切和尊敬,这在别处鲜少看到。
这古井相传为冼夫人屯兵于此命人所凿,据说井水清冽甘甜。当地人感念冼夫人恩泽,唐代初年于井边修建了宁济庙,这是海南建筑年代最早的冼庙。宁济庙为三进式布局,中堂、柔惠亭、正殿之外还有陈列馆,名唤春晖堂。
柔惠亭正中悬挂着宋高宗御笔亲题的庙额诰,黄底金字。正殿供奉着民国时期的冼夫人木质金身坐像,仪容大方,明代的三足设座梅花饰铜熏炉保存至今。
春晖堂前陈列的九峒黎首归附石雕为唐代工艺,这九尊石像均由灰色玄武石雕成,身形、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周边的八个双手作揖于胸前,神态恭敬依稀可辨;然而中间那尊最高的,双手反缚在身后,倒是有积桀骜不驯的神态。
中堂两侧高墙上的灰塑清代所建,其优雅依然可见,庙里保存着清代的碑记多座。据说苏轼曾经拜谒此庙,并赋诗表达了他对冼夫人的敬仰之情: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
十里春联 诗对之乡
中和镇最早的居民的多是屯兵的军人,旧时佳节,人们常到北门江畔进行摔跤,尚武精神一脉相承。民居路门上常写着郡望,像广平郡、河间郡、武威郡,或是在厅堂前额写着双桂堂、三槐堂等,人们依然不忘中原故土,不忘宗族祖德。
正走着,忽然庭院里传来锣鼓声。只见祖孙三代正操练着舞狮。父亲擂鼓掌控节奏,几个小孩举着狮子,当庭舞了起来,爷爷在旁指导。元宵舞龙舞狮是中和古镇远近闻名的民俗活动。
中和人家大都贴着的手写对联,散发着浓浓的书卷芳香,从遒劲的书法、深厚的意涵上就可看出,这是有文化积淀的地方。虽然很多斑驳的过往早已淹没在时光里了,无法找寻。透过吉光片羽,我们仍然能看到那些渐行渐远的华丽。
苏轼谪居中和三年,带来了“诗书礼乐之教”,开拓教育,移风易俗,如今这里的人们大都爱吟诗做对,是知名的“诗对之乡”。苏轼的影响可谓深远,其笔下的“玉糁羹”、“酒煮蚝”,如今还是人们桌上的美食。
黄昏的菜市场,人头攒动,糕点小吃,应有尽有,油糕、锅头为当地主要糕点。中和古镇许多人家都在腌制酸菜,路边不时见到成堆的腌缸、晒晾的酸瓜和萝卜干。
夕阳西下,金辉映照,回望儋州故城,块垒嵯峨,常唤起游人不尽的沧桑之感。透过留存的书院、城门、庙宇、骑楼、古井,虽有一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落寞与无奈,但历史的那份厚重与温暖却挥之不去。
古镇文物处处,即便寻常巷陌,也有像丽泽书院、幸南街那样的去处。街头巷尾,多有静静绽放的三角梅,肆无忌惮地开着,娴静而恬淡,波澜不惊地舒展着、洋溢着淡淡的幸福味道。这里东坡遗风延绵不息,点点滴滴都引人遐思。历史不会重现,但在特定的瞬间,时光或许可以倒流。
阿若手记:到中和古镇,是奔着苏东坡而去的。在儋州故城转悠了一大圈,小镇之上,历史文化遗存之重要及丰富,远超出乎我的想象。徜徉于故城各处,即便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似乎都有文化的点染,别有一番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