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吴术新和25岁的吴兴奎兄弟是湖北鄂州蒲团乡夏大湖农场人,是一对先天性双目失明的兄弟。两兄弟从2003年开始养猪,2011年建起了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猪场,带动十几家农户养殖,去年销售收入800多万元。十年时间吴术新兄弟两客服失明障碍,从白手起家到2011年的八百多万的销售收入,成为当地人口中争相传诵的传奇人物,采访中,弟弟吴兴奎代表兄弟俩道出了他们的创业心得。
这里是湖北省鄂州市的蒲团乡,在这片棉花地里,这座高楼格外引人注目,也引来村民的纷纷议论。这座高楼造价1500万元,只为了一个特别的用途——养猪。
村民:第一次去就觉得很壮观。觉得想法够大胆,够新鲜。
村民:猪也住上楼房了,觉得是挺新颖的。
柯美全:猪在楼上,怎么运输,怎么下来,东西怎么运上去。
这座高楼竟然是用来养猪的,这在村民眼中绝对算是个创举。然而,比高楼养猪更让人关注的,是里面两位特别的主人。
朋友颖志军:传奇,是一种传奇,不能是榜样了。
柯美全:应该给他们拍个电视剧,这么艰难,而且兄弟两个都是盲人。
这两位就是高楼的主人,吴术新和吴兴奎兄弟俩,两人都是先天性双目失明。
吴术新:药呢?
记者去采访的时候,他们正准备给母猪打疫苗。
吴术新:你们应该能看到,现在已经没空气了吧?
记者:我帮你看看啊,基本上是没有了。
吴术新:是的,我是看不到的,你们应该能看到。
记者:你刚才怎么判断的?
吴术新:推不动的时候就说明空气排空了。
别人轻易就能看到的东西,吴术新却只能靠心里的尺度衡量。他是哥哥,比吴兴奎大五岁。记者发现,打针的时候都是他在打,弟弟只负责在后面拿东西。
记者:让吴兴奎打针的话,你会担心什么问题吗?
吴术新:我担心他的手会扎到,他应该是不会扎到,但是我还是担心。
记者:你不担心你自己吗?
吴术新:我担心,但是我宁可我被扎不让他被扎。
从养猪开始,吴术新的手不知道挨了多少次扎。虽然两人都看不见,但他仍然尽力地照顾弟弟。从2003年起,他就带着弟弟白手起家,他们克服失明的障碍,十年时间创造了过千万的财富,成为当地人口中的传奇人物。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从十多岁懂事开始,吴术新就明白,他和别人不一样。但他心里更担心的,却是和他一样的盲人弟弟。哪怕就是在附近玩,吴术新都要提前摸着走一遍路。
吴术新:危险地方我都要跟他说一声,说一声叫他慢一点。他掉在沟里或者摔跤了我肯定有一点心疼。毕竟他比我小,再说我只有他一个弟弟啊。
父母没日没夜地打工,大部分的日子,都是兄弟俩相依为命。村里人看见了,背后都替他们叹口气。
村民:搞农业看不到,地里去除草分不清庄稼和草,外头打工人家不要。
村民:将来如果老得不行了他们两个肯定会差一点,这样的想法肯定会有。
村里人的这些议论,就像是钢针刺在了吴术新的心里。他不甘心让弟弟和自己就这样活着。
吴术新:虽说是比正常人差得多,但是我们还是要追求跟正常人一样的事情。
做健全人做的事情,成了吴术新的理想。他带着弟弟养过鸽子养过兔子,但都失败了,这让他很挫败。但没想到,2002年,他做成了另外一件事。
这一年,吴术新21岁,他喜欢上了邻村的女医生陈海秀。吴术新听说陈海秀的家在村子的最后面,为了表示诚意,他沿着这条路摸到了陈海秀的家门。
陈海秀:觉得很感动的那种,正常人走路的话差不多应该也要40分钟,然后他是摸索着走的,我不知道他用了多久。
记者:你过来的时候摔跟头了吗?
吴术新:摔了一下,两个人的感情能不能成功,试一下吧。
吴术新用这条路证明了自己的真情。陈海秀开车,吴术新就给她擦车;陈海秀在外面给人看病,吴术新在家择菜洗碗照顾弟弟,能干的都自己干。慢慢地,陈海秀觉得这个男人值得托付终身,两个人成了家。
陈海秀:人无全人,要勤劳的话应该是什么都不成问题的。
记者:你是他的眼睛是吗?
陈海秀:是的。
有了眼睛的吴术新,干劲十足,他们重新燃起了创业的念头。吴术新想养猪,他认为猪不像鸽子兔子那样乱飞乱跑。2003年,吴术新租下这个废旧的场地,托人买了三十头猪仔还有饲料,带着弟弟开始养猪。但没想到,猪场里的这些设施,却都成了他们的障碍。
吴术新:以前是经常鼻青脸肿,掉这个沟里都经常。
村民:这个砖头啊,猪门啊,他搞不清楚,就栽过去了。
一开始是陈海秀带着兄弟俩,可一旦东西挪动了的位置,他们就找不到了。熟悉了猪场的环境,他们想尽快独立起来。但真到了自己做的时候,就连给猪喂饲料,他们都不知道应该往哪儿倒。
吴兴奎:有时候倒在猪粪里面去了,有时候倒在猪身上到处都是的,那要浪费好多呢。
2003年的时候,很多饲料都像这样,倒不进猪的嘴里。最主要的是,猪圈里到处都是猪粪,这饲料到底该怎么倒呢?兄弟俩琢磨出一个办法。
吴术新:我就是这样,两边在这晃,猪就不会到我身后来了。
吴兴奎:不让它睡,一边的猪都要拉屎拉尿,半个小时左右就让它上来,上来就跟我刚才一样,倒一些食料在上面,它上来就吃食,就不会拉了。
像这样,让猪在东边拉尿,在西边进食,喂猪问题就解决了。后来,兄弟俩又改进了方法,遇到新进栏的猪,他们就像这样合作,在喂食之前扫一遍地,也能保证地上没有猪粪。
2002年,弟弟只有17岁,吴术新包揽了大部分的脏活累活。为了掌握猪的生长情况,兄弟俩整日和猪在一起,利用手感、嗅觉和听觉,两年时间总结出一套专属他们的养猪经验。
记者:你怎么能摸出来它长得好啊?
吴术新:它是这样的,你们应该能看见,它背上有一条深沟,就说明他长得很好了,如果这个背上鼓起来了,它就很消瘦。闻就是它的后面没有其他的异味,它的屁股是干净的,就说明它没拉稀。然后再听它的这个呼吸声,这个呼吸声根本就听不到,就说明它没有呼吸道疾病。
2004年,兄弟俩赢来了人生中最高兴的一件事,他们的猪一共卖了3万块钱。父亲得意坏了,他的盲人儿子终于也可以自己挣钱了。
父亲:一家人在吃饭的时候,热热闹闹地欢欢喜喜地畅谈一顿。
陈海秀:人一旦成功一件事情之后就有信心了,会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感觉干事什么都可以成功。
好日子终于有了盼头,2005年,兄弟俩把猪场规模扩大到150头,还请了工人,他们要实现更大的财富梦想。
但谁也没料到,一场灾难却悄然而至,不仅打碎了他们的美梦,也使得兄弟俩分道扬镳了。2006年,猪场爆发了蓝耳病。兄弟俩拼命地给猪打针补救,但猪仍然一头一头地死掉了。两人都到了崩溃的边缘,争吵不断。
吴兴奎:打烦了,有时候我跟我哥说,你也不管,我也不管了。
吴术新:你不打我也不想搞了,那死了就算了。
最终,150头猪只剩下了三头,猪场几乎全军覆没,八万元的投资都打了水漂。而这时候,弟弟吴兴奎做出的一个决定,更是让吴术新难以承受。
2006年,吴兴奎已经20岁了,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这次的损失让他觉得养猪风险太大,干脆提出不干了。第二天,吴兴奎就离开了家,他要到外面去寻找更好挣的钱。
失去了弟弟,猪场里只留下了吴术新一个人,他显得格外孤单,猪场也显得更加冷清。
吴术新:原来和我弟弟一进猪舍的时候,满院的猪叫声。但是经过蓝耳病之后猪栏都是空空的,我心里肯定难受啊,怎么不难受啊。
听不到熟悉的猪叫声,也听不到弟弟熟悉的脚步声,家里又负债累累,吴术新该怎么办呢?
记者:你想过放弃吗?
吴术新:他想过放弃但是我还是没想过放弃,毕竟是男人,要哪里跌倒哪里爬。
第二天,吴术新就开始清理猪栏、准备饲料,他要重整旗鼓。半个月后的一天,就在他忙得找不着帮手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让他感到很意外。弟弟吴兴奎竟然主动回来了,他在外面栽了跟头。
记者:当时不想养猪,去干吗?
吴兴奎:尝试着和别人一起做棉花生意。拿一些本钱出来,自己每天跟着他们一起就行了。人家把棉花一搞来,我都看不到。那怎么搞呢?我确实出去看了还是不能做什么事,做不了别的。
现实的无奈让吴兴奎只好选择回来。面对他的遭遇,吴术新说了这样一句话。
吴兴奎:他跟我说,哪里跌倒还是哪里爬起来。
记者:这是你哥说的?
吴兴奎:对。
记者:这句话对你有作用吗?
吴兴奎:它也是前进的动力,哪里跌倒一定哪里爬起来。
记者:2006年的时候如果真的放下了不养了,那是什么结果?
吴兴奎:肯定没有现在。即使能做一些其他的事,那肯定没有做得这么好。
既然做不好其它事,那就和哥哥齐心协力把猪养好。经过这一番波折,吴兴奎终于成熟起来。
而吴术新也惊喜地发现,弟弟吴兴奎对商机的判断比自己更为准确和大胆,他甚至开始依靠弟弟,这让他们家的财富开始爆发式地增长。
吴兴奎考察了周边,他发现,因为一场蓝耳病,造成2006年生猪价格的大幅下跌,挫伤了很多养殖户的信心。
生猪养殖户志国:怕价格回升不了,因为现在这个价格再往下跌一点,就是亏钱,你往里贴钱,往里砸钱了。
生猪养殖户:很多场子都承受不了了,后来都不卖了,就把场子卖了。
吴兴奎分析,生猪数量的空缺必定会造成未来价格的上涨。华容区作为养猪重镇,不出两三年就会有大量猪场重新开张,而这些猪场会给他带来无限商机。
吴兴奎:这些猪场出来之后,必须要买小猪,肯定市场潜力很大,后来坚持走这一条思路,养母猪,卖小猪。
在市场复苏之后,为养殖户提供小猪,这是兄弟俩的新思路。果不其然,2008年上半年,生猪行情大涨,到他们猪场买小猪的人排起了长队。三十斤左右的小猪卖到九百元以上。
养殖户:后来就很多人都没敢养了,他们家的猪仔当然很俏了。
看吴兴奎一家独大,周边的养殖户纷纷打算下小猪仔赚钱。但他们绝没有想到,这个局面,吴兴奎早就预料到了,他还有第二步棋。
吴兴奎:人家看我仔猪卖得好,人家肯定会跟风,他们肯定必须先买母猪,我们在2008年4月,我们商量从荆州那边,一次性买了一百多头母猪,投资了几十万元钱。
2008年4月份,吴兴奎兄弟俩借款投资建成种猪场,给鄂州市及周边城市的养殖户提供母猪和仔猪。永远先人一步,他们当年的销售额就超过了400万元。而且,吴兴奎在脑子里记住了四十多个生猪经销商的电话,他通过这些人来掌握市场行情,财富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养殖户:有本事会赚钱。
养殖户:佩服佩服,一般正常人做不了这个事的。
吴兴奎:因为看不到,但是听得到,可能考虑得要比别人多一点,可能心要静一些。
兄弟俩已经学会怎样扬长避短,也更有默契了。但2009年之后,吴术新的媳妇陈海秀就发现,兄弟俩经常背着她嘀嘀咕咕,话多得说不完,自己反而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陈海秀:上厕所两个人,他们会蹲在里面好半天,一说说老半天的那一种,我有时候感觉,你们有话怎么不可以出来说,在里面蹲着说。他们出来就各忙各的,就不说了。
记者:他们在里面说什么?
陈海秀:我就是说,他们不知道说什么。
陈海秀没想到,不久之后,兄弟俩商量出的一个决定,竟然成了当地最大的新闻。掌握了养猪的规律,他们打算扩大规模一步到位,贷款建一个万头猪场。而引来争议的是,他们竟然把猪场建成了别墅一样漂亮的楼房,把一万头猪都拉进了高楼里。
村民:高楼怎么养猪,还是两个盲人,特别是上楼梯移动都困难是不是?
村民:一般正常人上下时间长了很费力,他们还盲人养猪,这个事情对他们来说应该会更困难。
在常人看来,高楼里结构复杂,并不适合盲人行走,更别提养猪了,吴兴奎他们是在自找麻烦。但吴兴奎却说,他们用高楼养猪最合适。
吴兴奎:这个猪栏要建成平地,要占很大一片面积。那我们兄弟俩走就有点困难,现在这一层就这么远,我们就好走一点。
吴兴奎兄弟俩测算过,如果建在平地,规范化的万头猪场最少也需要三万平方米的场地,不光场地难寻,适应起来更会有千万倍的难度。但如果建在水泥铺就的高楼里,不出屋就可以管理整个猪场,环境会单纯许多。
吴术新:比如说那个猪跑出来了,他们兄弟俩一人拿一个栏板,就可以把猪赶到猪圈里面去。对我们兄弟来说,肯定会容易一些,如果是平地似的猪舍,猪跑了我们就赶不到了。
兄弟俩把楼道宽度设计在两米之内,这样可以把猪顺利赶进这个电梯。而电梯的一层,他们还设计了另外一个用途。
吴兴奎:这就是一个地磅,就是一个称。猪下来的时候就是在这里称,这边有一个显示器。
记者:这个现在显示是526.0,是什么意思?
吴兴奎:是公斤数。
用高楼养猪,兄弟俩更顺手。他们把五栋楼房连接成一个整体,一层放小猪,二层作为产房,三层放种猪,四层是育肥猪。2011年高楼建成之后销售额超过了800万元。
市残联:想法有创意,这个规模在全省残疾人事业都是一流的。
而更让兄弟俩高兴的是,2011年弟弟吴兴奎也成了家,对于未来他们更加自信。
吴术新:觉得日子是红红火火的。
记者:刘悦
摄像:张华君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