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清晨,一声声响亮的鸡鸣唤醒了山脚下的留洞村。林秋利从村委会出发走访村民,沿路看着村庄发生的变化,心里满是喜悦。
“每天鸡鸣时,我就醒了,习惯了一早起来就到村里走走,看看村民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林秋利看着这片自己工作生活了两年的土地一切都慢慢变好起来,感慨自己起早贪黑的努力没有白费。
林秋利是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医院的一名医生,2021年7月,根据组织安排,担任南海区驻云浮市云安区石城镇帮扶工作队队员兼驻石城镇留洞村第一书记。从报到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启了从一名医生到乡村致富领头人的蜕变之旅。
林秋利在南海区援派干部座谈会上作经验交流。
抓党建,让党员动起来
▽
为尽快找准发力方向,林秋利驻村后,到各自然村挨家走访,田间地头与村民聊天,了解村民们所需所想所求。他经常与村“两委”干部讨论,研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善村容村貌的思路和办法。
他从加强党组织建设入手,通过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帮助村民破解烦心事,提升村级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凝心聚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同时积极发动党员成为谋发展的标杆,兴产业的能手。
林秋利入户走访,了解村民收入情况。
为此,他们创建了党支部建设“网格化+清单式”管理模式,规范落实“四议两公开”“三个在先”“四项机制”以及“党员首议制”等制度,落实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从党员佩戴徽章、上党课开始,帮助党员树立接受群众监督、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识。
为改善党员群众文化活动条件,林秋利发挥渠道优势,积极争取外援,筹集资金6万元,将原有的文化广场扩建成党建广场。
做实事,把人心聚起来
▽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一个样子。”林秋利日常想的最多的和做的最多的是村民们“急难愁盼”的事。
为让全体村民喝上卫生安全的自来水,在派出单位和爱心企业的支持下,林秋利定期对防返贫监测户开展“慰问活动”,落实“一户一策”,推动“表后一米”工程,终于让村民用上了干净稳定的自来水。
作为镇卫生院挂职副院长,不管工作多忙,林秋利每周安排一次到镇卫生院查房。同时发挥专业特长,经常上门为村民义诊,帮助患病群众。当地监测户黄家德的妻子何淑颜因疾病导致截肢,由于经济困难,截肢后只能靠轮椅、拐杖活动,生活极为不便。林秋利得知后,为何淑颜做了仔细检查,认为具备安装义肢的条件。为使何淑颜能重新“站”起来,他主动联系佛山市中医院的康复矫形中心,对治疗方案进行反复沟通,商定安装方案,并接送患者到佛山中医院,为其“量体裁衣”完成义肢安装,考虑到患者困难,还为她申请了“630慈善基金”支持,为其节省医疗费用一万多元。
林秋利为村民检查义肢。
留洞村江尾至大田格约两公里村道未硬底化,坑坑洼洼,给农资运输带来不便,如遇雨天,路面积水、漫水严重,通行十分困难。扩宽道路不仅需要资金,还会用到村民土地,为此,林秋利一方面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作动员,入户走访与村民拉家常,打通群众思想堵点,引导群众积极参与道路扩宽工作。同时积极向上级申请80万元专项资金,最终完成了该路段硬底化改造,周边10条自然村因此而受惠。
为改善人居环境,林秋利倡导组建由24名保洁员组成的村委保洁团队,她们着保洁工服,不仅维护村容村貌,还宣传卫生常识,提醒村民落实卫生要求,2022年该村荣获云安区“文明乡村”称号。
治荒地,把产业兴起来
▽
留洞村位于石城镇西南部,山多地少,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2021年以前,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5万元,主要依靠入股当地的分红,村公共事务建设没有抓手,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
“乡村振兴,产业必兴。”林秋利和村“两委”干部认识到,土地资源有限,带动农户发展,村集体必须做出示范。他们共同把目光瞄准了已经撂荒的村集体土地,让荒地真正“活”起来。林秋利与村“两委”干部一道,对疑似撂荒地块进行了逐个核实、登记。同时,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微信群宣传、入户走访等方式,打通群众思想关,引导群众积极复垦。
林秋利和当地群众一起开荒种植。
石山下村小组有20余亩村集体撂荒地,林秋利借鉴南海经验,动员村干部和村民,成立合作社,发展种植业。随着党员带动,村民纷纷加入,村里第一个专业合作社顺利成立。经过讨论,认为留洞村的土质适合种植生姜,种出来的生姜口感特别好,而且市面上稀缺,售价高。为此,在村“党员首议制”会议上,他提出盘活撂荒土地种植生姜的设想,得到了参会党员的一致同意。
“我们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村党总支部牵头组织成立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组织生产经营,把土地连片集中种植生姜。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将撂荒多年的山中地复耕复绿,建起生姜种植基地。”林秋利说,生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而生姜是留洞村祖辈自古以来就在种的,普通人家都有种植经验,经济价值相当可观。于是,以村小组为单位,划分党员责任区,号召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党员带动群众种植,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响应。
看到村民种生姜丰收,林秋利露出了笑容。
2022年9月,是留洞村村民们最激动的日子,种生姜辛苦了大半年,终于见到了成效。当第一株生姜挖起,林秋利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生姜个头漂亮,且每株长势良好,随意挑选一块较大的生姜上秤就有2斤5两。
“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使留洞村的党组织强起来、党员动起来、农民富起来。第一年试种的20亩生姜就获得了丰收,亩产4000余斤,村集体经济增收近20万元,带动周围村民每天可以挣100元不等的劳务费。看着一袋袋致富的“金疙瘩”被南海、佛山的销售商订购“抢走”,村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生姜有了收获,南海销售商到村头收购。(资料图)
由于生姜不能连年种植,今年收获后,他们便改种南药,面积扩大至30亩,满产后静态估测,每年将给村委带来5万余元经济收入。目前,在留洞村的南药种植地里,每天都有村民在种植岗梅,他们手法利落,效率极高,将南药种植的整齐有序。这些务工的村民,不仅可以赚土地流转的费用,也解决了就业问题。
林秋利表示,接下来将继续以南药特色产业为切入点打造党建示范点,将南药做成强村富民的产业带,走出一条党建引领的强村富民振兴路。
以党建促发展,治荒地带产业增收。从医生到驻村第一书记,从治病到治村,林秋利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埋头苦干、乐于奉献的精神和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初心。2022年,林秋利被云安区委组织部评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广东党建》等多家省级刊物报道了他驻村帮扶工作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