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姜照君 吴志斌 张恬
数字技术的更迭加快了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的演进,引发了市场对高质量的数字媒体人才需求的激增。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平台,领英(LinkedIn) 公布数据显示,“2013-2017年间新媒体运营职位人才需求量暴增10.8倍,一举成为近年来人才需求增长最快的职业。”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数字媒体人才,以适应数字媒体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成为学界和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工作坊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以实践项目为主题单元的跨学科学习和训练,强调以问题解决方法和思维为目标的团队合作与创新,弘扬以德性智慧与共情能力为纽带的互相理解和尊重,能够完美契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具有独特性和优越性。”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纷纷开展数字媒体工作坊实践教学。2018年,北京电影学院邀请Disguise公司作为支持单位举办《虚拟与沉浸影像设计》工作坊。同年7月,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邀请拥有海外名校背景的专家、学者开设包括《微电影创作》《现代电子传媒技术》等国际暑假实践教学项目工作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师生,在2018年和2019年赴英国牛津,参与以“数字转型背景下的媒体创业创新能力培养”为主题的《浙大—牛津媒体创业创新》工作坊。此外,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积极整合本校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资源,联合奇幻科技、强氧科技等企业打造VR创作工作坊,自2016年至2018年,成功举办五期《全国高校VR创作》工作坊。
工作坊教学模式作为构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群体创新。虽然国内高校开展的工作坊从不同维度探索了数字媒体人才的培养,但是大多数工作坊停留在某项技能的短期培训,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尚未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创作经验丰富的导师团队的匮乏、学生学习自由的不充分、考评体系的单一化均影响工作坊的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效果。位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伯克利高级媒体研究所,已经持续开展10余年工作坊项目,每年有近30期针对不同数字媒体培养目标的长短期培训项目,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体系完备、教育理念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当下国内高校通过工作坊开展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树立“产出导向教育”理念,健全“过程+结果”的考评体系
伯克利高级媒体工作坊树立“产出导向教育”的教育理念,围绕培养学生数字媒体实践应用能力,设计每期工作坊的培养目标,安排多样化的课程内容,选择适宜的授课地点,健全“过程+结果”的考评体系。产出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即成果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是美国学者斯派蒂(Spady, William G)1981年提出的,遵循“反向设计”原则,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证明自己真正获得的能力为起点,设计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
伯克利高级媒体工作坊通过准确把握数字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根据市场缺口灵活制定工作坊计划,设置社交媒体、播客、数据可视化、音频故事、视频故事、动画故事、视频创作、纪录片创作、VR、无人机摄影、开源调查、创新设计等长短期工作坊项目(如表1)。伯克利高级媒体研究所主任Vicki Hammarstedt曾表示,“我们会定期与来自媒体或技术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交谈,讨论他们招聘编辑、公关、内容创作者和传播专业人员时,需要什么类型的数字媒体技能。”伯克利高级媒体工作坊每期开设的培训课程,无论是短期项目还是中长期项目,都会提前在官网详细明确地说明每期的培训目标。短期工作坊项目,侧重对坊内学员短期、快速的技术培训。长期工作坊则注重培养坊内学员长期、综合的系列技能。譬如,长期项目《播客训练营》的培训时长为7周,旨在帮助学员实现12项学习目标。具体包括:学会从想法到实现的完整播客制作过程;了解播客的不同风格,以及在音频叙事中的应用;学会展开有声故事叙述;创建品牌播客系列,与目标受众开展互动;熟练创建专业音频,动手操作录音设备;学会编辑音频,包括修复和增强音频,混合多个文件以产生高质量音频;了解最适合自己的播客设备与相关软件;学习音频面试的最佳实践;练习脚本编写和跟踪,并获得专业反馈以改进脚本;学习如何主持播客与使用旁白;为播客系列制定营销方案;使用新音频技能制作一系列播客;进入一个更大的播客专业人士社区等。
表1:伯克利高级媒体工作坊的主要课程项目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伯克利高级媒体工作坊还会根据项目课程给学生提供最佳的实践教学场地。譬如,工作坊在洛杉矶电影研究中心展开实地教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里奇蒙(Richmond Field Station)开设无人机航拍实训基地,为具备中级研究生水平的学习者,开展《空中叙事:无人机摄影》的实际训练情境教学。工作坊学员不仅可以了解无人机航拍的相关理论概念,而且可以进行包括DJI Phantom 4在内的无人机技术操作练习,完成全套“航拍+编辑”的视频制作流程,从而促进学员在熟悉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同时能够快节奏学习,实现高质量的工作坊教学。
实践教学考核也是促进工作坊顺利实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支持系统,考核结果和评价体系能够对工作坊教学模式提供有效的效果反馈。为了更好地贯彻“产出导向教育”理念,伯克利高级媒体工作坊健全“过程+结果”的考评体系,强调学习者在工作坊学习期间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研讨感悟能力。每期工作坊课程开始前,学员都可以从官网获得有针对性的课程预习资料。课前充分的知识储备,能够方便学员更好地融入课堂讨论与学习。学员在课后也同样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与思考,完成实践项目。无论短期课程还是中长期课程,学员均需要在每期课程结束前上交结课报告,而且还要将自己创作的实践成果,向坊内其他学员作汇报展示,广泛收集导师与其他参与者的反馈意见。导师会综合学员的课堂表现和最终的课程项目完成情况,评测学员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
倡导学生“学习自由”,构建导师、学生、助教三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伯克利高级媒体工作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每期授课目标和内容的差异性,灵活选择问题解决型工作坊、参与式工作坊等方式组织教学,积极构建导师、学生、助教三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问题解决型工作坊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参与式工作坊则是多人参与讨论、互相对话、共同思考的场域,是一个提出方案、讨论方案,甚至促成行动的“一连串的过程”。
伯克利高级媒体工作坊着力培养学生“自己才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识,营造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颠覆了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的存在一跃成为课堂的主体,掌握学习主动权,积极与导师展开互动,充分与助教进行沟通,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反馈机制。导师在工作坊内担任引导者,主要为学生提供项目支撑,启发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和项目展开研讨与学习,并通过答疑解惑和技术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助教作为导师的协助者,协助导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同时又作为学生的联络者,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度,使得导师和学生的互动沟通更为通畅有效,高质量完成实训项目。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布鲁贝克(John S. Brubacher)从认识论角度阐释了“学习自由”的内涵,认为“学习自由包括学生选择学什么的自由、决定什么时间学和怎样学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伯克利高级媒体工作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贯彻“学习自由”理念,定期公布春季与秋季、暑假与寒假的工作坊课程信息,搭建弹性的选课体系,方便学生根据学习兴趣和学术志向进行自主配课。工作坊的课程既有面向学生无门槛预约的初级基础课程,也有专业性很强的中高级技能课程。无论是拓展知识广度的课程,还是深耕专业内容的课程,每期课程都会对学生的专业基础提出明确条件。譬如,《高级数据映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数据可视化经验,尤其适合对高级数据可视化映射工具和技术,以及沉浸式体验感兴趣的专业人士。伯克利高级媒体工作坊自主配课的工作坊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自由灵活的选择空间,学生充分掌握“学”的自主权,自主决定未来发展方向。
此外,学费自由为“学习自由”提供了经济保障。伯克利高级媒体工作坊提供0-3695美元学费不等的项目,学生可根据经济状况与自身需求进行自主选择。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伯克利高级媒体工作坊的大多数课程都要收取学费,但是作为非盈利的公共教育机构,所得收入将全部用于支持伯克利新闻学研究生院的教学活动。
聘请创作经验丰富的导师,组建“学院派+实践派”的导师团队
数字媒体专业是技术、艺术与人文等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学科。数字媒体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素养深厚的学院派导师,更需要创作经验丰富的实践派导师。伯克利数字媒体工作坊聘请的无论是“学院派”教授还是“实践派”导师,都具备丰富的创作经验,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
为了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数字媒体实践能力,满足不同行业对数字媒体人才的需求,伯克利数字媒体工作坊聘请的导师,涉及摄影、播客和音频、数据可视化和Web设计、纪录片、视频和动画、电影、设计思想、产品管理、无人机视频、虚拟现实和360视频、调查报告、观众参与、开元调查、数字出版以及用户体验设计UX等诸多领域。如有来自传统印刷媒体《卫报》和《时代》杂志的媒体撰稿人,《自然》杂志的首席新闻和特约编辑,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旧金山湾区的北美技术通讯员,《国家地理》的自由摄影师,还有来自Autodesk(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的内容制作人,播客系列节目《门廊》的创办人和主持人,负责开发和整合跨多个数字平台的产品策略师,致力于开发下一代VR体验的电影制片人,以及Adobe Flash和Adobe Dreamweaver等教科书的技术编辑,设计咨询公司Kreativ Studio的首席执行官,地理空间分析师和开放源代码研究人员等。
除了来自一线的实践派导师,伯克利数字媒体工作坊聘请的“学院派”教授也都拥有多年的创作经验。埃尔南德斯(Richard Koci Hernandez)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系研究生院的教授,也是全美艾美奖获奖视频和多媒体制作人。他的作品曾出现在《时代》《连线》《纽约时报》等杂志上,曾为斯坦福大学、国家新闻摄影师协会等机构教授多媒体。在工作坊讲授摄影课程的科曼齐(Kim Komenich)是旧金山州立大学新闻学院的一名摄影教师,1987年普利策奖的获得者,从事多年战地摄影。
这些来自不同媒体领域的学界与业界精英组建的伯克利数字媒体工作坊导师团队,不仅具备娴熟的制作经验,而且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丰富的创业经历,对学员创新意识的培养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工作坊《用声音讲故事》项目的导师马尼拉(Ben Manilla)是美国著名的音频制作人,曾为星巴克创建一个全职卫星频道,为密尔沃基的公共广播电台发明了一种全新的音乐格式,并成立了本·马尼拉制作公司,创作了《美国文化之声》等一系列全国性的广播节目。《数字媒体技能资格》项目聘请了8位导师,其中导师泰勒(Richard Taylor)曾任英国广播公司(BBC)北美旧金山湾区科学记者,是超级富媒体的创始人,也是BBC全球科技品牌“Click”的创始人。
此外,伯克利数字媒体工作坊还非常注重与校友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整合全校的人力资源,服务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如工作坊《创新设计思维》项目的导师Charla Bear,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是创新公司IDEO领导项目团队的设计主管,是斯坦福大学的John S. Knight高级研究员,是入选创新、领导力和创业项目的20位国际记者之一。
依托项目载体,建立长期稳定的跨校合作与校企合作关系
数字媒体人才的培养可以依托项目载体,通过跨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为媒体机构和企业输送符合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伯克利高级媒体研究所通过项目合作制,与联合国新闻部、彭博新闻社、BBC、国家地理、纽约时报、挪威新闻学院等全球知名高校、传媒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深度合作关系。
伯克利高级媒体工作坊2018年为挪威新闻学院量身定制了一个实训项目,通过七天时间培训两大洲的22名记者,进行以人为本的设计培训,旨在推进新兴技术在新闻和媒体机构的应用;2019年,工作坊又再次以“挪威创新之旅和媒体峰会”主题形式与其合作,深入研究受众互动策略,探讨人工智能给新闻与媒体机构带来的机会与挑战。伯克利还与彭博新闻社、北卡罗来纳大学合作,开展为期两周的商业新闻多样性项目,项目指导是由彭博社的多位资深记者和高管提供,其中包括彭博新闻的名誉主编温克勒(Matthew Winkler),他曾撰写著作《彭博社记者应如何报道商业新闻》。该项目向学习者展示商业记者如何报道经济、全球股票和债券市场、政府监管等重要话题。学习者不仅有机会参观全球顶尖财经新闻机构,采访此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业内人士,而且能够提高报道商业新闻的多样化能力。
通过项目制进行跨校合作与校企合作,可以挑选满足传媒机构、企业的学生进行定期、定向的人才输送,不仅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全国范围内担任媒体记者或传媒企业、机构的就业机会,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伯克利高级媒体研究所主任Vicki Hammarstedt直言:“我们的目标是提供相关的职业发展技能,获得技能可以立即应用于他们的职业。”参加过伯克利《数字媒体技能》工作坊的数字编辑席琳(Celine)反馈说:“我觉得我对数字媒体的技能和理解有了显著提高,我将继续完善自己的项目,并与将来计划建立合作的同学保持联系。”英国广播电视台(BBC)作为合作客户,也会定期派出编辑以及资深新闻记者参加工作坊的多媒体和数字叙事等课程,分享实践经验,加强学习者彼此之间的研讨交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除了与英国广播电视台(BBC)、美国全国广播电台(NPR)、国家地理、美国公共媒体等多家客户形成稳定的项目合作关系,每年还会有超过50家广播和新媒体组织前往伯克利分校进行职员招募。
结论与启示
数字媒体专业作为一门将数字、媒体与计算机技术充分融合的应用型专业,在要求兼具艺术性的同时,对专业技术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在当下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背景下。这使得教科书式的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各行各业对数字媒体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依托全球顶尖的伯克利大学新闻研究生院,伯克利高级媒体研究所定期持续开展工作坊项目,不断探索创新数字媒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工作坊始终坚持“产出导向教育”的教育理念,以满足数字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培养目标,设置工作坊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授课地点,健全“过程+结果”的双重考评体系。我国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于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胜任数字媒体行业的最新岗位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中又偏重对“结果”的考评,对习得“过程”做选择性忽略。树立“产出导向教育”的教育理念,需要我国高校密切关注数字媒体行业前沿和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通过“过程+结果”的双重考评体系对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效果形成及时有效的反馈。
第二,工作坊倡导学生“学习自由”,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学生、导师、助教三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增强互动反馈机制,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绝对地位,师生之间表现为一种简单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传授关系,学生的所知所感缺少及时反馈,由此导致授课的实际效用大打折扣。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由的积极性,强化导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思考、答疑解惑、技术指导等作用。随着以慕课网为首的网络教育资源推进现代化教育,也可以积极构建良性互动的线上学习共同体和虚拟学习社区,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学习自由。
第三,工作坊聘请来自不同媒体领域的学界与业界精英,组建“学院派+实践派”的导师团队。他们不仅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具备娴熟的创作经验,而且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丰富的创业经历。当下我国高校数字媒体人才培养主要是由理论能力比较强的学院派导师来指导,由于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缺少一线创作经验,对于数字媒体行业发展的认知及掌握相对滞后,无法给予学生数字媒体技能方面的有效指导。因此教育部呼吁各高校应积极聘请行业内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合理引入创作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同时也要鼓励学院派教师积极参与数字媒体实践创作。
第四,工作坊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跨校合作与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全球知名高校、媒体机构、企业建立长期、深度、稳定的合作关系,不仅提高了学生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而且挑选满足传媒机构、企业的学生进行定期、定向的人才输送,还能够提高学生进入全球知名媒体单位实习与就业的发展机会。“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亦是我国中长期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方向。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数字媒体人才的过程中,与著名传媒机构、企业、国内外高校开展的合作相对较少,而且大多数合作尚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关系,尽早实现长期深度合作的多赢局面。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广告投放的传媒业生态位竞争实证研究” (项目编号: 18BXW1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姜照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吴志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张 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同时推送到以下《中国广告》数媒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