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主流媒体重点报道了宣城哪些事呢?

一起来看看吧——

12月14日

●12月14日,安徽之声《全省新闻联播》刊播《“五大发展进行时”:安徽各地积极推进年度民生工程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标题:安徽各地积极推进年度民生工程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正文:

安徽各地积极推进年度民生工程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安徽各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推进各项年度民生工程,补齐民生短板,筑牢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民生保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徽台综合报道。

近日,黄山市休宁县荪田村村民朱观伟,顺利办好了异地结算手续【出录音】“今年带我孙子到合肥去看病,一起用了10万多块钱,自己花了2万多,其它的全部当时结算掉了,这个医保政策非常好。”

得益于休宁县扎实推进“四项”医保民生工程,实施异地“一站式”结算,朱观伟省去了返回本地结算的麻烦。今年1至10月,全县共办理异地安置50人次,异地住院328人次,医保民生工程的实施切实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休宁县医保局局长宋春茂:【出录音】“我们大力推行“承诺制”,推进异地就医备案“零跑腿”、“不见面”等线上服务,积极落实患者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实现长三角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有效地方便了群众就医、结算等,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协调发展带来的民生红利。”

全力抓好群众最关心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交通出行等民生工作,安徽各地通过民生工程“加速”,为群众幸福生活“加码”。宣城广德市今年完成了11个老旧小区的改造。道路改扩建,雨污水分流、给水新建、弱电整治、燃气入户···一项项便民利民改造措施,让清溪供电小区居民崔世香对小区新貌赞不绝口:【出录音】“以前我们小区是个老小区,那真叫脏乱差,政府改造把我们这翻旧一新,现在小区水泥路面非常好,墙壁都是刷的新的,上面换了新瓦新椽子,都粉刷的非常好,窗户什么都搞得干干净净,感觉要舒服的多。”

在民生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地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补齐补强短板,夯实群众生产发展基础。蚌埠市固镇县孟庙村修好了4条四好农村公路,打通连接农村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路通了,村民朱秋扬的蚂蚱养殖合作社也成立了,带动周边10多户村民走上致富路:【出录音】“一年,我这边场地20多个棚,净利润大概是在15万到20万。”

池州市东至县开展水利薄弱环节治理民生工程三年行动,累计投资1.6亿元。花园乡今年完成的河道治理工程,为山区群众撑起防护伞。花园乡副乡长袁少胜:【出录音】“防洪工程治理以后,能使沿线的7000多亩田地得到保障,沿河5000多居民生命财产得到安全,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33项民生工程已投入资金1176亿元,资金拨付超时序进度22个百分点,为克服“疫情”“汛情”影响、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12月15日

●12月15日,中国青年报7版报道《程报童:办建材公司优先招收残疾人》。

02.jpg

标题:程报童:办建材公司优先招收残疾人

正文:

程报童:办建材公司优先招收残疾人

连日来,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残联的联系对接下,80后创业者程报童的建材公司又招收了两名残疾人员工。他将两名侏儒症患者分别安排到公司电脑室和称重处,负责整理资料和给材料过磅。

“为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是我一直在做的事。”衣着朴素,皮肤黝黑,说话朴实、笑起来很憨厚的程报童看起来不像个老板,倒像个“打工仔”。

自2009年创业至今,程报童已招聘了8名残疾员工,有腿脚不便的,有患少见病症的,有感官不全的……他们有的是厂里第一批员工,有的是刚进来的“新兵”,提到老板程报童,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我们这里没有老总,只有家人!”

程报童自己就是个残疾人,3岁时他的双手被严重烧伤导致残疾。创业路上,他始终关心当地残疾人的就业情况,在自己的公司和工厂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安排残疾人在各个岗位就业。

苦难使我更坚强

1984年,程报童出生在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金云村,家中5口人,父亲是一名烧砖窑厂的工人,母亲在家务农,另有一弟一妹。3岁时,程报童随着父亲去窑厂,玩耍时不小心跌入窑灰,双手大面积烧伤,后经医院鉴定为肢体三级残疾。

上学后,双手残疾的程报童常常被同学嘲笑,“当时心里有很大的压力,总觉得自己跟正常人不一样。”程报童回忆。

祸不单行。程报童中学毕业那年,其父遭遇意外身亡,16岁的程报童失去了父亲。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作为家里的长子,程报童似乎一夜就长大了。在此后20年里,这个80后汉子再没流过眼泪,他用并不强壮的臂膀承担起抚养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妹妹的责任。

为了赚钱养家,程报童弃学了,他跟着亲戚朋友跑起运输,给工地运送沙石,“那段时间,吃喝住都在车上,有时候两三个月都没法好好睡一次觉”。

由于勤奋肯吃苦,程报童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每次赚到钱,他总是第一时间拿给家里补贴家用。几年下来,程报童存了些积蓄。

2006年,他拿出全部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钱凑了10多万元,在宣州区狸桥镇开起了沙场,专门为工地送沙。“说是公司,其实整个公司就我一个人,既当老总,又当发货员,还当司机,每天没日没夜地跑”。

2009年的一天,长期睡眠不足的程报童不小心从车上掉下来摔伤,在医院躺了两个多月,其间沙场由于无人接管倒闭了。“那段日子,我绝望到了极点,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感觉前途一片迷茫。”程报童说,当时已经怀有身孕的妻子唐云来看他,在病床前拉着他的手对他说了一句:“我相信你,我们一定会好起来。”妻子的不离不弃和鼓励给了程报童强大的力量。

在亲友的支持与帮助下,程报童振作起来,他通过抵押房屋贷款,在2009年9月与朋友合伙成立宣城市龙祥建材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20万元,占地30余亩,主营制作免烧砖。

坚持诚信做人、诚恳干事的程报童得到了回报,他的产品受到一致好评,公司业务蒸蒸日上。“谁说残疾人就比别人差?我就是要把公司做好、做大、做强。”程报童说。

力所能及助力脱贫攻坚

2011年,程报童扩大经营,开了分厂,成立宣城市飞腾建材有限公司,占地14亩,拥有员工20余人,其中有残疾员工4人。

创业路上,宣州区残联等部门给予程报童创业补助、创业培训等帮扶。近年来,该区也不断强化精准帮扶,拓展就业渠道,做好贫困劳动者就业帮扶和服务。

“我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大众的帮助,我也要尽力做些实事,回馈社会。”一直以来,在人事招聘方面,程报童都优先考虑录取符合条件的残疾人。

程报童常说:“我了解残疾人身上的负担和压力,他们大多家庭贫困,之前8名员工中有4名是贫困户。我希望能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就业机会。”

“有活儿干、有饭吃,还有工资拿。”员工李望好是程报童家隔壁村的贫困户,因为患有严重的白化病,无法外出工作。自2009年起,他就一直跟着程报童在厂里推运材料。11年间,他的家庭早已脱贫。“程哥给了我一份稳定的工作,让我养活了自己也养活了家人。”他说。

创业至今,程报童吃苦耐劳的精神作风一直未变。今年,他新注册了宣城市志文建材有限公司,主营混凝土建材等。“新的工厂急需新员工,我正计划招收12名残疾人员工。”他介绍道。

无论在程报童的新厂还是老厂,残疾员工都占有一席之地。身体不好的,安排做轻松的活儿;腿脚不便的,安排坐着工作;手艺不精的,程报童手把手教学……在工人们眼里,老板更像是老大哥。在程报童的心里,残疾员工也早已像自己的家人一样亲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通讯员 夏丽丽 汪傲)

12月16日

●12月16日,新华社通稿《宣笔:千万毛中拣一毫》报道宣州。

01.jpg

标题:宣笔:千万毛中拣一毫

正文:(以下内容滑动查看)

宣笔:千万毛中拣一毫

穿过一条飘着桂花香的走廊,一座徽派风格的小院映入眼帘。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溪口镇的张苏笔庄内,制笔的匠人正低头忙碌,选毛、齐毫、压毫、装套、刻字……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

“一支宣笔从选料到出厂,都必须纯手工完成。”张文年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州宣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张文年始终坚守古法技艺。

“宣笔制作需经过选料、水盆、制杆、装套、修笔、镶嵌、刻字、检验包装八大工序,一百多个环节,技艺复杂。”张文年介绍,古人称之为“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因此而得名。

张文年制笔深受其父张苏的影响。生长于江苏的张苏自13岁起学艺,很快成为当地的制笔能手,在上世纪60年代,被安徽泾县“以物换人”聘请而来,共同创办泾县宣笔厂。

今年53岁的张文年从小就在笔厂长大,父亲对制笔技艺一丝不苟的态度给儿时的他留下深刻印象:“小时候每天都看父亲制笔,从早到晚,一坐就是一天。”

“我15岁开始学习制作宣笔,最早接触的就是修笔。”张文年说着拿起工作台上的笔头,放入水胶中,蘸、捣、捏、揉、挑,动作娴熟流畅,修整好的笔头圆直光滑、拢抱不散。潜心钻研数十年,他不仅掌握了宣笔制作的全部技艺,且在笔毫的脱脂、成形方面有独到建树。

2008年,宣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张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张文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张文年始终坚守着父辈的制笔原则:绝不偷工减料;用良心做笔;确保每一只出厂的宣笔都符合“尖、圆、齐、健”的“四德”标准。

宣笔制作技艺得以留存,最关键的是“传承”。但正如许多其他传统非物质文化艺术一样,宣笔技艺也面临如何传承和保护的课题。“大概在2000年之后,宣笔厂几乎没有年轻人了,制笔工作枯燥,工资也跟不上,工人也是走一个少一个。”张文年说。

为了使这门技艺后继有人,张文年先把家人发动起来。他先后拉着妻子、儿子 、儿媳、女儿、女婿一起学习宣笔制作技艺,如今笔庄里最年轻的手艺人,便是他29岁的儿子张孙韬。

随着国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推广,如“书法进课堂”等活动的开展,国人对传统毛笔、书法文化逐渐重视,给宣笔的发展也带来了契机。张文年开始受邀到一些学校讲授宣笔文化知识,既推广了文化,也打开了他传承技艺的新思路。

“未来我计划开个宣笔技艺的培训班或研学基地,让对宣笔文化感兴趣的人有渠道了解这门手艺。”张文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关注了解宣笔文化,“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这门技艺在我这一代能够坚守并传承下去。”

●12月16日,安徽日报9版《改革破难 激活“她力量”》。

01.jpg

标题:改革破难 激活“她力量”

正文:

随着妇联组织建设改革“破难行动”深入推进,全省已建成新领域特色妇联6000多个——

改革破难 激活“她力量”

组织在身边 服务更精准

宽大的绿色背景墙上,大朵的绣球花开锦簇,怒放的桃花缀满枝头。繁花绿叶中,一线织袜女工勤奋工作、健康生活、无私奉献的美丽身影定格其中,引人注目。这是记者在安徽倍发来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巾帼车间看到的场景。“民营企业建妇联,改变的不仅是车间‘风景’,还有企业文化氛围和女职工的精神面貌。”12月9日,“倍发来”公司总经理王安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倍发来公司拥有170余名员工,其中129人是女性。2019年,企业成立妇联组织,落实各项工作保障,带领女职工开展了巾帼标兵评选、时装秀、99公益日募捐等活动,女职工的生活丰富了,工作劲头更足了,职业自豪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也大大增强了。

45岁的巾帼车间主管王富珍和很多工友一样,上有老,下有小,一个人看守近20台机器,工作繁忙,生活压力也不小。有了妇联“娘家”可以依靠,事情还是那些事情,但心态不一样了。“女职工过生日,会收到蛋糕券等礼物;家人患病、经济困难,也能得到慰问救助。”王富珍告诉记者,企业关爱女职工的举措越来越多,而自己作为企业妇联副主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了解女职工的困难和诉求,及时向公司反映并争取支持。

在市、区两级妇联协助下,倍发来公司还邀请家庭教育、社交礼仪、手工制作、插花艺术等方面的专家和老师前来讲课,针对女职工的现实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精准服务。

宣城市“弘萱”妇联,由当地6家社会组织联合组建。记者采访时,妇联主席马丹正通过工作群与几家社会组织的妇联执委互动,协商在冬至前夕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活动:市营养学会负责“食育”,带孩子们制作彩色饺子,辨别人工色素和化工色素;樊登读书志愿服务队负责阅读指导;家庭教育协会开展亲子教育;义工联合会负责后勤保障。

“6家社会组织抱团成立妇联,在大型公益活动中分工合作,志愿服务的内容更丰富,保障更充分,各项工作更加扎实细致。”马丹高兴地说,借助妇联组织支持,村(居)妇联、乡村儿童之家、“徽姑娘”农家乐都成了活动阵地,公益活动进乡村更加顺畅。

扩大覆盖面 培育领头雁

2019年,中组部在我省试点推进“党建带群建、提升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两个覆盖’质量”项目。省妇联抓住契机,不断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今年,全国妇联印发通知,要求各级妇联全力实施“破难行动”,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将妇联组织改革向纵深推进。

作为全省“两个覆盖”项目试点城市之一,织密网络、扩大妇联组织工作覆盖面,成为宣城市妇联的首要工作任务。“想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建妇联,发挥引领服务联系妇女的职能,首先要做好服务。”宣城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彪明翠介绍,该市通过深入走访、调查摸底,了解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实际需求,开展“点单式”服务,及时送上法律知识、就业技能、家庭教育,以及文体健身、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企业需要什么服务,妇联就竭尽所能提供什么服务。2019年线上销售鲜花营业总额达5亿多元的安徽梦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几年前还是一家不起眼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小店”。企业历经数次搬迁,每次“搬家”,企业负责人陈珊都会找到妇联,或是寻求选址、政策扶持方面的帮助,或是向“娘家人”报告企业扩大经营的喜讯。

几年来,宣城市妇联帮助梦馨公司打造“徽姑娘”电子商务创业示范基地,累计提供11万元补贴;推荐陈珊参加“赢在江淮”创业比赛、长三角G60九城女性创业大赛等活动,拓宽创业天地。不懈的付出换来丰厚的回报。2019年,梦馨公司成立妇委会,陈珊以企业妇委会主任的身份参加妇联组织的培训,学习企业的妇联组织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企业还积极吸纳留守妇女、残障人士就业,响应妇联组织发起的节约粮食、脱贫攻坚、巾帼创业之星进校园等活动,多次向受到汛情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困难群体献爱心。

省妇联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新领域妇女组织建设,全省新增社会组织及其他领域妇女组织1000多个,建立1400多个“妇女微家”,1300多个特色妇女小组,基层组织基础进一步夯实;全省开展“领头雁”培训249期,培训基层妇联干部执委1.7万多人次,进一步推广主席轮值、项目领办等基层经验,不断完善执委作用发挥长效机制,提升妇联干部和执委的履职能力。

打造新样板 改出新活力

“妇联组织作为党和国家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中的女性群体,更加需要妇联组织去引领、服务、联系。”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刘苹表示。

“推进党建带群建、提升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两个覆盖’质量”项目试点启动后,省妇联坚持把试点项目纳入全省妇联组织改革“破难行动”的重点任务,积极主动与省委组织部对接,与非公工委、工会、共青团、省委党校一道定课题、组专班,全面参与省及淮北、马鞍山、宣城、池州、安庆5个试点市方案制定、蹲点调研、项目推进。据统计,目前5个项目试点市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妇女组织1183个,妇女之家(妇女微家)441个,不断扩大了基层妇女工作阵地,切实扩大妇女组织覆盖面,提高党的工作覆盖质量。各试点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妇联组织动员256名优秀女职工递交入党申请书;300多个优秀女性(组织)获各级表彰。

“我省项目试点工作得到了中组部的充分肯定,明年省委组织部将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在全省范围内共同组织实施。”刘苹说,省妇联将认真部署开展这项工作。

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妇联组织延伸覆盖、激发组织活力的问题,刘苹提出,推动将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纳入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指导员的工作范畴,将妇女组织建设情况纳入各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统计,实现动态监测,有针对性地消除空白点和盲区。她认为,要通过典型示范引领、正面激励鼓励等,使企业出资人、社会组织负责人不断提高认识,完成从“要我建”变成“我要建”的思想转变;要加强培训指导力度,让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妇女组织“领头雁”强起来。

“我们将借助网上妇联平台,创新开展最美家庭、三八红旗手等评选表彰及巾帼暖人心等群众活动,在服务联系中加强引领,真正让基层妇联组织活起来;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和家庭生活的两个独特作用,使她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妇女工作中来,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去,努力释放出更多的创新活力。”刘苹说。(贾学蕊)

●12月16日,安徽之声《全省新闻联播》刊播《【五大发展进行时】:安徽各地优化老年人公共服务,助力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共享社会进步》。

标题:安徽各地优化老年人公共服务,助力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共享社会进步

正文:

安徽各地优化老年人公共服务

助力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

共享社会进步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老年群体使用智能设备的障碍越来越突出,全省各地采取一系列举措,助力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共享科技进步。安徽台记者综合报道:

在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使用安康码是出入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的必要手段。然而,“打开手机小程序”“扫一扫”等简单的操作程序对于部分老年人而言却并不容易。

近日,记者在合福高铁旌德站入站口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协助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旅客通过身份证照片输入的方式快速完成过安康码检测。旅客江爱弟:【出录音】“我们老人都不会用智能机,现在用这个登记,我们老年人很方便。”

旌德县铁路建管中心副主任王国凯介绍说,中心经研究将平板电脑与后台核验程序相结合,成功取代了之前的手动登记,以前需要一分多钟的流程现在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出录音】“提高了我们工作效率,有效缓解了出站旅客拥挤现象,同时为老年人的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

2130162626477448.jpg

“兜住底、能兼容”,智能技术在推广应用的同时不忘给老年人留一扇窗。阜阳市的各家银行、车站等公共服务机构均保留“人工窗口”,探索跨部门、跨行业解决老年人智能设备使用难题。阜阳颍淮农商行营业部副总经理颜廷君:【出录音】“我们安排了专员并且进行培训,对老年人进行一对一的金融服务,同时我们也是设立了金融专窗,设立爱心窗口,让老年人能够快速的办理金融业务。”

在铜陵市政务服务中心,“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便民政务服务更加关注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线下办事体验。铜陵市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服务科副科长潘妍:【出录音】“我们在自助服务区设立了引导员,如果老年人来不会用服务终端事项,也会积极地引导;我们也设立了老弱病残的几个优先服务窗口和一个‘绿色通道’,及时地、优先地给他们提供服务。”

2136489592784076.jpg

80岁的退休职工刘大爷就是因为操作不好手机页面,特意来政务服务大厅办理工资查询业务,在导询台工作人员的引导帮助下,直接在“绿色窗口”一步到位:【出录音】“很方便,这些工作人员服务态度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们经常不知道怎么办、怎么搞、找哪个地方,他们解释得很好。”

2129311116141082.jpg

在全省各地,医院门诊自助机前贴心服务的“红马甲”志愿者、机场候机大厅里醒目的“无人陪伴老人”专设服务、社保服务窗口前耐心细致的的人工讲解……多种形式的爱老、助老便民服务正在积极协助老年人群众更好地融入智能时代,与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进步的科技红利。

2128195086790408.jpg

(安徽台记者马静,宣城台记者张正其、通讯员冯璞,阜阳台记者张莉芳,铜陵台记者刘少君)

12月17日

●12月17日,央广网《安徽卫视今晚开播 首期寻访魅力宣城》。

2127423980594120.jpg

标题:安徽卫视《闪耀安徽》今晚开播 首期寻访魅力宣城

正文:

安徽卫视《闪耀安徽》今晚开播首期寻访魅力宣城

央广网合肥12月17日消息 原创纪实寻访节目《闪耀安徽》于12月17日9:20在安徽卫视播出。首期节目中,主持人周群和马滢将来到美丽的宣城,共同探访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和独特魅力。

2126082308539316.jpg

宣城:“热爱,可抵岁月长”

自古以来,宣城就是一座让文人墨客魂牵梦绕的地方,这座江南小镇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沉淀,如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寻访中,主持人首先来到了李白笔下的“敬亭山”,与50名身着汉服的少年们一起,共同感受宣城的恬静美好和如诗如画。在“城市会客厅”环节中,宣城市市长孔晓宏不仅介绍了宣城在2020年取得的成绩和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而且重点推荐了宣城的城市名片——宣纸。

驰名中外的宣纸深藏着中华文化的内涵底蕴和博大精深。为了更好地了解宣纸背后的故事,孔市长向主持人推荐了寻访地——宣纸文化园,并在“大国工匠”周东红师傅的引领下,共同了解到宣纸的原料加工和生产工艺,108道工序、历时3年,只为沉淀出一张工艺上乘的宣纸,不得不说也是让人叹为观止。

在本期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还来到了宣纸文创馆和中鼎集团,随后共同品尝了当地的特色美食。

《闪耀安徽》:探访城市的人文魅力

《闪耀安徽》是一档以纪实寻访为表现方式,呈现新时代背景下安徽省各市建设成果、城市名片、发展特色的节目。在后续的节目中,还将陆续走进蚌埠、合肥、安庆、淮北、芜湖和滁州,用新视听、新视角、新故事,全面展现时代浪潮中“闪耀安徽”的新形象和新风采。

在节目中,主持人周群、该城市当地的名人名家和该城市有特别情感关联的主持人将组成一个兼具知性、理性、感性的“寻游三人组”,通过原创设计的“城市会客厅”、“三人寻访记”、“闪耀圆桌派”三大版块,通过嘉宾与城市领导间的对谈、轻松有趣的城市走访、真实感人的地方故事、引发思考的观点碰撞等众多元素巧妙地融合,展现安徽各市的历史文化、人文风貌和发展成就。

2126427451156462.jpg

在“三人寻访记”板块里,寻游三人组会依次走访两个寻访地,寻访的特点在于步步深入,不停留于表层的介绍。首期节目中,寻游三人组便来到了宣城的宣纸文化园和中鼎集团,这些寻访地大都代表了城市的科技力量和人文深度,如在首期节目中,观众便可以亲身感受到宣纸的生产工艺,领略宣纸文化的魅力。(赵家慧)

●12月17日,安徽日报客户端《虾塘秒变“天鹅湖”!百只天鹅“安营扎寨”》。

标题:虾塘秒变“天鹅湖”!百只天鹅“安营扎寨”

正文:

虾塘秒变“天鹅湖”!百只天鹅“安营扎寨”

近日,郎溪县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上百只洁白的天鹅栖息在南漪湖畔圩埂内的虾塘里,它们时而翱翔,时而觅食,成为冬日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这是该县入冬后迎来的首次大规模珍稀鸟类“安营扎寨”,标志着该县坚持“生态立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124577588600824.jpg

白天鹅落脚的虾塘是养殖户江贤奎承包的,在发现天鹅后他并没有进行驱赶,而是热情的邀请这群客人在此觅食做客。冬日的早上阳光明媚,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微波涟漪的水面上,上百只天鹅在水面嬉戏、觅食,一副悠然自在的样子,时而展翅飞翔时而引吭“高歌”,使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天鹅能够到我们这里来,说明我们生态环境非常好了。”江贤奎告诉记者:“天鹅是保护动物,就是在虾塘里吃我养的鱼虾,我可不能趋离它们。”

据了解,白天鹅对生活环境要求极高。近年来,郎溪县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给野生动物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

郎溪县公安局毕桥镇林河湖警长刘国兵表示:“发现有100多只野生天鹅后,我们及时将次情况向上级党委政府进行了汇报,安排警力不间断巡逻,对野生天鹅进行24小时保护,同时深入农户家中进行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提高辖区群众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确保这批野生天鹅在我辖区内可以安全顺利的过冬。”(通讯员 余剑 马倩倩 柴限 记者 罗鑫)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