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答案大多没有直接回答“如何改进”,而是对“高票答案未必好,因此需要改进”这一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以下胡思乱想一番,作抛砖引玉吧。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赞同”这个词包含的多种认可态度,对正确的认可、对机智的认可、对博学的认可、甚至是单纯的对人的认可。而实际上“赞同”这个词都不易看见,在时间线上代之出现的是简单的向上向下箭头,这更加泛化了用户对“点击向上箭头”的认识——鼓励、表扬都是可以点的嘛。在Quora中,向上箭头代表的含义是upvote,英文语境下具体含义是什么我不清楚,我觉得应该是“支持”,这一态度比“赞同”本身就更为泛化。当然Quora也许也有同样的问题。

相信许多人干过单纯感谢、反对+感谢、感谢+没有帮助、不赞同也不感谢但收藏等等看起来有些矛盾的评价,这就是用户在自行对自己的态度进行澄清。

如果要官方代劳的话,可以设立多个固定标签来代替单纯的赞同/反对,如“漂亮的回答,但可惜是不对的!”、“你在搞笑吧!”、“大师级的回答!”等等,但可惜这将增加用户选择的难度,并且也不易在页面上呈现,还使得规则变得太复杂。官方也可以统计出最多反对+感谢的答案、最多感谢+收藏的答案等等然后呈现在每个问题中,但一个问题内的样本量太少,本身就不具备参考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改进是基本无望的。

但官方还是可以对答案提供筛选方式的,如得票数、活跃度(赞不多但评论多)、感谢数、收藏数、时间顺序等等,比现如今毫无选择的要好(刚注意到还是有时间排序的)。就活跃度而言,如果结合评论的赞成数,效果可能更好。有高质量的评论的答案,一般说来至少值得一看。

还有个思路是由用户发起“擂台”。有不少答案后面都有这样的评论:“比最高票的那个靠谱多了”云云,这种情况下,用户可以以类似“举报”的机制,比如超过10人,系统就自行将该答案放在与最高票相同的高度或专门的突出显示的区域。这形成的就是打擂机制了。与微博里经常见到的相似。但这涉及到页面布局的改变,甚至是整个用户行为模式的改变,会带来什么影响,我不能完全看到。

最后一个思路是最根本也是最复杂的,那就是提高高质量答题者的数量和热情。这要怎么做,就不是一句两句话说的完的了。

知乎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认识,特定的思想,这和共鸣这两个字是对应的。有共鸣就表明了有差异的存在,不同个体有相同的看法认识,就是共鸣。之后他们达成了共鸣,所以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会有一种积极性的,这些专业的回答,都是玄乎看不懂没有用的,这就像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一样。知乎还在进行营销手段,知乎也在不断地进行运营策划,其中商业性的活动页逐步在开展,但是知乎又和微博微信不同,例如知乎现在仍禁止组织和机构注册账号,而只限个人账号注册,或许正是知乎的这样一些限制才让这个平台的格调保持得比较高,因为商业性的东西少了,真正的干货就自然会多一些。在知乎平台上营销不能像微博微信那样摆着衣服赤裸裸的姿态站在哪里,而应该掌握一些技巧,以避免不适应这个平台而遭到营销上的挫折。百度知道开发了问专家频道还有百度日报频道,而知乎在开始时都是邀请一些知名的专家用户,甚至连注册都是需要被邀请的,这就为知乎前期的专业性奠定了基础,你可以想象一下,知乎开始的用户就是专家了,那么专家邀请的也差不到哪里去吧。现在知乎奠定了这个基础以后才开始开放注册,这个时候知乎的特征已经基本形成了。对于优质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还处为半枯竭半有的状态,没有必要为其烦恼。

是否枯竭,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就是问题里提到的恶搞贴子。我们常说祸福相依。当一个平台越来越好的时候,难免会有很多人羡慕嫉妒,于是就开始恶搞。根据平台的操作步骤得到平台合法身份后,开始有意无意的输出不良的回答或无厘头的提问。难免让有想真正的找回答或写回答的人们来说有点不知所措。但是不影响平台的操作,建议向平台管理处举报,还平台运行的良好环境。

第二:可能是平台审核疏漏。当有提问时必定有人书写自己的回答。由于文化经历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回答。如果审核不够严紧详细,难免会出现搞笑的回答。回答提问人由于没有被禁止或警告,并理所当然的觉得不要紧、不恶俗。到最后的回答越来越夸张,甚至出现你们所说的恶帖。

第三:趋势性比较。一个平台做的越来越差的时候是没有人会理会的。越差关注越少越没有人理会。当一个平台枯竭时都会有这种现象。

所以说知乎的优质问题和回答是否枯竭,可以对比一下上面的分析就可以了解。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