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基本上是同步推进现代化;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尚有城乡二元体制,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但又和非洲、南美等落后地区不一样,我们是文明型落后,他们是原始型落后。
这决定了,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活化传统、继承传统,又要发展现代、接续未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古今中外没有成例可鉴、没有成规可循,需要我们很好地探索。
村庄如何定位?如何解决轻农、弃农、厌农现象?乡村治理如何慧眼识人、识物、识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奇万字长文回答了这些问题。
村庄定位都没搞清楚,怎么建
乡村振兴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就是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村庄,这是乡村振兴的元问题。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其他问题白研究。
因为村庄建设不是儿童垒积木,可以推倒重来,建了之后要管几代人,所以村庄的定位非常重要。
2020年3月16日,江西婺源县江岭景区的徽派民居被油菜花田环抱。图|新华社
农民宜居宜业的家园。绿树、池塘、荷花;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篱笆;蔬菜、瓜果、鸡鸭,这些元素加上一个农家小院,组合起来,一个美好的环境就比较宜居,做到这样并不难。
宜居宜业有两个必备条件,种地不能太远,一些地方搞大规模拆迁,赶农民上楼,有的开车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去种地,收的庄稼还不够油钱,农民怨气很大;还有就是能就近就地就业,这样才能宜业。
农产品高效生态的田园。未来田园产出的农产品高质高效。高效比较好做,把现代技术、现代设施、现代管理、现代人才、现代金融等现代元素注入农业,农业可实现高效。但是要做到高质很难,自100多年前石油农业(从石油中提炼出化肥农药)出现,就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内循环格局,导致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再加上水污染等其他因素,我们的农产品质量越来越差。
按国际标准,一亩优质土壤应有16万条蚯蚓,300公斤真菌细菌,5%~12%的有机质含量,我们现在许多田地的有机质含量不到1%了。在土肥水都有问题的条件下,就种不出高品质的农产品。今天应该从源头上做起,改良土壤,治理水污染,至少这两方面解决了,农产品的高质问题才能有起色。
农产品要实现高质高效,最关键的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现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从中央层面上原来是1500元一亩,提高到2000多元,但还远远不够,据笔者调查,一般可能都要在五六千元一亩,有的恐怕要花上万元改造土壤。
人与自然和谐的乐园。人与自然各得其所,快乐地生活在自己天地里,人不破坏自然,自然也不再惩罚人类。全世界现在都关注南北极的冰山融化,我们则更应该关注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专家研究,青藏高原不少地方的雪线每年以十几米的速度在上移,这样下去三五十年之后,冰都化完了,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环境问题。
去年澳大利亚课题组研究发现,全世界每人每礼拜吃进的塑料微颗粒达到5克,5克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一张银行卡。每个人每个礼拜都吃进去这么多,对身体会带来什么危害,现在还很难说,诸如此类的环境问题都应该引起高度关注。环境质量优劣,关键在乡村。
位于贵州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村里的王氏太原祠,这是侗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古建筑之一,宗祠具有缅怀祖宗、晒谱议事、教育族人和继承家风等作用。图|新华社
游子寄托乡愁的留园。现在中国村庄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住的都只有老年人,这些人去世之后,村庄可能就消亡了。一种是需要新选一个点,建设一个新村。这两种都是少数,最多的是旧村改造,乡村振兴不少地方都在推进村庄改造。在村庄建设上一定要留住乡愁。五千年文明史,主体在村庄。我们高速推进的城镇化,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到90年代,跨越半个多世纪,从乡村走进城市的这么一个庞大群体,都有对村庄的集体记忆,一定要给他们留下一个回忆的场景。
农耕文化传承的故园。五千年农耕文化留下了丰富的精华,宝贵的资源。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名字的农业著作有600多部,可以读到原著的有300多部,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遗产,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没有的宝贵资源,这些农耕文化的传承不能丢失。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立体农业等,我们的祖先早就作出实践,并且总结出成套的经验。
民间矛盾调处的谐园。几千年来,中国农民世世代代聚族而居,形成了一个熟人社会。这个熟人社会最大特点是守诚信、重感情。乡村解决矛盾靠什么?靠诚信和情感。在乡村面对矛盾和问题,遵守的是情理法,西方社会是法理情,首先是打官司。中国的乡村不是先打官司,先找熟人说说,找村里边德高望重的人出来协调,这是中国乡村特有的一种解决矛盾问题的方式。当然有它的弊病,但是也有很多好处。如果乡村的矛盾和问题都靠打官司,每个村办一个法庭,每天12小时开庭可能都处理不完,有些事得靠那些有权威的人,几句话就摆平了,这个是留下来的一个传统,应该继承。
2019年8月23日,无人机拍摄的江西乐安县西南部流坑古村。图|新华社
累积家园红利的福园。家园红利,是长期在一个地方生活,生成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又特别起作用的一种社会福利。乡村熟人社会,互相之间非常了解,家园红利对资源配置、矛盾调处、邻里互助、应急事故处置都非常有好处。为什么家虽穷却故土难离?为什么中国人都想找一个熟人圈,就是家园红利带来的这个社会福利,比如跟邻居关系很好,向邻居借钱不会写借条也不会要抵押物,更不需要信息搜索。家园红利是优秀的文化传承,但随着人口的流动越来越淡化。
市民休闲养生的逸园。乡村振兴不光是为了乡村,还为了城市市民休闲养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未来的养生养老需求,巨大得不可估量。
应对新型灾难的后园。在诸如新冠肺炎疫情等新型灾难来袭时,乡村就是我们可以依赖的后院。
轻农、弃农、厌农不解决,农业很难发展
今天中国的农业正面临着一个新挑战,那就是产业变革。
2021年11月20日,河北平泉市平泉镇一家食用菌厂工人在管理杏鲍菇菌袋。图|新华社
怎么变革?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9个方面采取措施:
变革产业链。我们长期以来搞农业,目标就是产量高不高、质量好不好,就是在一产里做文章。所以过去叫东西少了办法多、东西多了办法少。发达国家长期与过剩作斗争,积累了许多与过剩作斗争的经验,我们长期与不足作斗争,积累的都是怎么样来生产。
今天应该把眼光放得更远,除了在一产里面做好文章,高质高效,还要把产业链拉长,发展二三产。我们的二产严重不足,发展二产重要的是农产品加工,还有一些手工业。再一个就是三产,为农业农村服务的服务业。我们长期的二元体制使社会生成了一个二元文化,轻农、弃农、厌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二三产都很难发展。
三产还要融合发展,互相支撑、互为作用。农业哪里都有,一个地方再办个窑厂,这就是二产,开个饭店开个商店,这就是三产。这三次产业之间没有什么关联,这就不叫三产融合。
变革供应链。疫情使许多地方的供应链中断,带来许多问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疫情期间,美国出现了本地化运动,有些城里市民买不到自己需要的农产品了,就联合起来到当地农场,说以后你的东西先满足我们当地需求,然后你再向外卖,这个现象对我们也很有启发。
供应链首先应该开发当地需求。还有一个例子,日本出台了一个食育基本法,内容很多,其中有一条规定机关学校食堂的消费,本地的农产品要占一定比例,并且要逐年增长。这就省了许多事,农产品运输储藏、价格保险、农产品价格等方面都会有很大改善。
我们当前的供应链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很大缺陷。比如有些农产品,需要冷库建在地边上,一摘下来就进库。未来供应链要在“双循环”上做文章。对于中国来说,农业主要是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美国地多人少,农业主要是卖钱。由此,我们的供应链要把我们自己的供应做好,日本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变革生态链。传统农业是在植物、动物、微生物三物封闭内循环的状态下向前发展。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还原者,把动植物的残渣废料包括人畜粪便,通过分解还原作为一产的肥料。有了农药化肥之后,这个循环圈被打破了,微生物被排除到循环之外,这就带来了问题。
今天我们变革生态链就是要变过去只重视植物、动物开发的二物思维,为植物、动物、微生物同时开发的三物思维,让微生物参加这个循环,我们的土壤质量才能提高,我们的农产品的质量才能提高,才能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
微生物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食用菌,我们吃的蘑菇包括高端的灵芝、虫草都是菌物产品,这是一个后起之秀,现在已经被称为继粮食、油料、蔬菜、水果之后的第五大农产品。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作物能有这么快的增长速度,现在已经有4000多万吨年产量。营养学家建议每人每天应该吃250克以上食用菌,现在我们平均大概摄入60克,差距还很大。如果按照这么一个需求,还要翻3倍,那就是一个万亿级的产业。
世界卫生组织给人类未来餐桌的建议,叫“一荤一素一菇”,一菇就是食用菌,因此这个产业潜力非常大,它对人体非常有好处,它是个有机的东西,不是靠农药化肥生产出来的,它的发展前景相当可观。
2021年11月21日,陕西白河县中厂镇村民在社区工厂生产制作玩具。图|新华社
变革组织链。让农民走进现代化,融入大市场的道路,比较成功的有两条:一个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人少地多的西方“大农”。一个是东亚的“小农”,日韩包括我们的台湾,靠的是综合性的农协组织,就是我们过去说的从摇篮到坟墓全包揽农民的一切,一个农协组织就全做到了。
这两个路子我们都走不了。我们现在面临的是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第三条道路。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发力,带农民进入现代化、融入大市场,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我们的供销合作社,本意设计就是这么一个目标,后来没有起到这个作用,特别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候,没有做好转化。
中国乡村的集体经济分纵横两条线,纵向即从乡镇到国家层级型的供销合作系统,横向是以乡村或乡镇为单位的社区型集体经济组织,如果让供销合作社下沉到村,就可以打通纵横两条线,盘活乡村集体经济。
变革知识链。要读三本大书,从阅读史上看,人类农业文明时代读天地之书,工业文明时代读文字之书,今天信息化时代读视频之书。从事其他职业的今天只要读文字之书、视频之书就行了。农民还需要三本大书一起读,不掌握自然变化规律,就没法种庄稼,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么简单,有个手机在城里指挥就可以种田了。今天我们需要的是全科农民,什么都要懂,不懂的话肯定当不好农民。
同时,今天的农民还需要“士农工商”一肩挑。“士”就是要熟悉和掌握各级各类涉农方针政策。“工”,一个工是农产品加工,过去农民卖农产品有一个很幽默的顺口溜,“披头散发”(不加整理),“赤身裸体”(没有包装),“没名没姓”(没有牌子),“来历不明”(不知产地),现在还用这种方法卖农产品肯定不行。今天需要至少粗加工,精深加工更好。第二个工是要打工,光种地收入跟不上,要有多项技术。“商”,要懂线上线下怎么销售。有学者曾经做过计算,农产品的整个价值生产端只占10%,剩下90%都在后续环节。比如设计、包装、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利润比生产环节高得多。
变革价值链。每个环节都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让它增值。一个县一个乡,应该想方设法培养一个产业的价值链链主,一个龙头企业具有调控整个产业链的能力,我们叫做价值链链主,每个环节怎么增值,全产业链怎么增值,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这是产业变革必须做好的功课。
变革动力链。今天进入智动时代,智能机器人在农业领域已经有了很广泛应用,特别是像无人机,在喷洒农药化肥、调查农作物产量、病虫害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有些山区丘陵地方的小型机器人,耕种收都在发挥作用。当然我们在农机研制上差距还很大,农机专家认为我们的农机和发达国家可能还要差30年的距离,这个肯定需要一个过程,国家正在加大力度研发新型的智能化农机具。
变革食物链。今天我们应该有一个大食物观念,不光要向耕地要粮食,还应该向江河湖海、草原沙漠要食物。不仅要主食安全还要副食安全,肉蛋奶、蔬菜水果、薯类等的安全。不仅要保障人的口粮安全,还要保障畜禽饲料安全。不仅向动物植物要食物,还要向微生物要食物,比如食用菌,这都是大食物观提出的要求。
变革思维链。农业的思维方式经历了六个层面。温饱思维,探索的是品类,为了吃饱肚子。在那个时期是尝试植物和动物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当然这个现象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在原始森林里的那些民族,他们还在探索;小康思维,这个阶段追求的是优化品种。现在探索出来植物大概有2000多种可以吃,3000多种可以作为药用,总量就是这么一个总量,但是要优化品种,什么样的东西容易种植、产量又高、营养又好,把这样的品种优化出来。现在我们的主粮就是小麦、大米,再加点玉米,这就是优化品种阶段;丰裕思维,这个阶段是崇尚品牌,不是那个牌子,消费者就不买。
健康思维,主要强调品质,并且已经扩展到生产日期、周期、产地、时令、鲜度等,这些都是消费者考虑的;味道思维,主要是欣赏品味。现在有些企业在做三原农业的文章,叫原种、原法、原味。原种那就是过去的土种,我们今天吃黄瓜不是黄瓜味,西红柿不是西红柿味,菠菜不是菠菜味,通过改良味道变了,有些企业就正在找原来的那个土种,用传统的办法生产,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只有这样生产出的东西才具有原味;生态思维,追求的是品行,要求生产者必须是品正行端,要树立生态道德的理念,不能弄虚作假,说是有机的就要用有机肥把它生产出来,不能偷偷上农药化肥。
建立农民“能人丛”
乡村治理非常复杂,乡村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县乡村的干部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
乡村治理重在把握三个方面:识人、识物和识势。
2021年11月18日,广西钦州市钦南区沙埠镇上虎坝村村民在草莓园除草补苗。图|新华社
识人。把各方面能人都找出来,让其充分发挥作用,在乡村建立一个“能人丛”,让各类能人都能施展才智,各种能人的智慧都能充分涌流。懂经营的带领农民发展产业致富;道德水平、文化水准比较高的,让他成为道德标杆引领乡风文明;会协调矛盾的,帮助化解各种纠纷;会组织文体活动的,让他经常开展一些文体竞赛,诸如此类。
识物。有三个层面,一是物产,当地出产什么有价值的物产,要研究好,这需要有慧眼。最经典的故事就是青茅之谋。当年周天子分封诸侯,100多个诸侯国不听他的指挥,天子没钱了,财政有问题。周天子找管仲问计,管仲马上给他想了个主意,说那个地方产一种茅草,以后让诸侯国祭祀,都得用这种茅草。周天子回去,就把茅草地都围起来,谁要买都得到这儿来,钱就源源不断地跑到他的腰包里,一种普通的草,被管仲的慧眼发现了它的价值。这样的典型很多。一个普通的物产,不是它没有价值,要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它的价值;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善于发现它的价值。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有价值。用得好,变成有特色的文旅产品,经济效益、社会知名度、文化影响力都会产生难以估量的效应;三是要挖掘现代科技的价值。
山东曹县前一段时间热到发烫,曹县10年前还是一个贫困县,后来利用互联网发展淘宝村,现在每个乡都有许多淘宝村,大概有五六个乡全部都是淘宝村。全世界的演出服,有1/3是从曹县出来的,现在女孩子喜欢穿的汉服,大部分也都是从曹县出来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很快就让一个贫困县翻身翻到这种地步。
识势。要顺应趋势,趋势就是规律,要适应规律,要跟着规律走。比如当年小岗村大包干,谁先跟着他学,顺应这个趋势,谁就先吃饱肚子。再如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做扎实,不顺应这个趋势,会给未来留下无尽的隐患。
再如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就是家庭经营为主体,尤其是大田作物,古今中外的农业,概莫能外,奴隶社会,奴隶主不管有多少奴隶,决策经营都是奴隶主。封建社会,不管地主有多少长工,决策都是地主家庭。资本主义时代,家庭农场是资本主义为了适应工业发展,创造出来的一个名词,还是家庭为主体。当年苏联想改变这个规律,搞了一个集体农庄,失败了,我们学习集体农庄,搞人民公社也失败了,不得不回头,再走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路子,这就是规律,农业就要顺应这个规律。有些资本下乡,到农村跑马圈地,结果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就是因为不懂这个规律。
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家有信
乡村振兴需要一股精气神,这股精气神要靠文化建设,那么文化建设具体来说抓什么?
2020年3月16日,江西省婺源县秋口镇李坑村,演员在为游客表演戏曲节目。图|新华社
兴教育。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支撑靠的就是乡村教育。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乡村教育,哪怕只有一个孩子都要把这个学校办下去,所有的教学设施都要配齐,这是政府的基本责任义务。全世界的义务教育两个特点:就近和不要钱,这是政府必须做到的。乡村教育必须抓起来,这是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基础。
续文脉。就是延续农业文明之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耕读传家。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耕读传家,耕是为了小家,读是为了大家,耕是为了生存,读是为了发展,它透现的是修齐治平的大格局、高境界,是农业文明时代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源泉。
集器物。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很多都被现代化工具代替了,我们得赶快把它们收集起来,建立博物馆,乡村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我们14亿多人,只有6000个博物馆,美国3亿多人,3万多个博物馆,美国才200多年的文明,我们是5000年文明,差距太大了。我们应该重视起来,赶快把这些生产生活用品收集起来。
修村志。安徽人很骄傲,《四库全书》里面收录了唯一一部村志,就是池州杏花村村志,能收录到《四库全书》,说明它的价值不同一般。今天是大变革时代,中国村落的裂变与分化,重构与再造,历史上从没有过。像今天这样剧烈,不光是量的增减,形的重塑,关键是人的大流动,一个村庄的人到多少个地方打工,这个村庄的虚拟空间就会延伸到那个地方。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澳大利亚,通过视频随时都可以与村里人对话,这都是很值得记录的现象。
志书太重要了,村乡县市省都应该有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应包括四大方面: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家有信。这四大部分,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完整。法国科学家法布尔说,历史赞美把人们引向死亡的战场,却不屑于讲述人们赖以生存的麦田。盛世修志,今天应该组织那些退休教师、文学爱好者、退休干部和出去的大学生,开展这种文化活动。
承技艺。把那些传统的技艺传承下去,有些技艺是相当有价值的,特别是有些开发成旅游产品能卖大价钱,能使一个地方致富。芬兰小学生有一个必修课,就是必须掌握一门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然毕不了业。这个做法应该在我国推广。
2020年9月27日,江苏昆山市周庄镇,游客在彩灯装饰的古巷中游览。图|新华社
订乡约。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非常有价值,宋代就有一个蓝田乡约,吕氏兄弟写了一个小册子,提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建立起中国最早的乡村自治制度,后来许多州官、县官把它推广到各地,治理非常有效,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相当起作用。今天我们应该广泛发动县乡村,制定合乎当地实际的乡规民约。
立家训。有言之教谓之训,无言之教谓之风,有了好的家训和家风才能形成好的家教,良好的家教是社会文明的基础。什么叫有言之教?那就是用文字表述写在纸上挂起来。什么叫无言之教?那就是家长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做给子孙看,用行为影响后代。有了这两条才能形成一个好的家教,好的家训在家族传承史上相当起作用。
开夜市。宋朝以前所有城市一律实行宵禁,只在几个节日开市。宋朝开先河取消宵禁,城里人就有夜生活了,今天城市夜生活非常丰富,乡村特别是留守群体,叫月光下的孤独。5000人左右的村有条件都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开办夜市,对于活跃经济、增进友谊和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络都非常有好处。
革陋习。一些落后的不好的习俗,应该把它革除。笔者在整个华北地区调查,这几个省都流行这么一个彩礼,叫“万紫千红一片绿、一动不动”,什么样的家庭都会被这个彩礼给搞垮,诸如此类的种种陋习要革除。
2019年6月5日,龙舟手与村民在广州车陂晴川苏氏宗祠一起吃“龙船饭”, “龙船饭”是珠三角地区的传统习俗,每逢龙舟节,村民集体划龙舟沿河涌一村接一村地巡游,向沿岸村民致敬问候。图|新华社
办赛事。特别是美食赛事,中国的美食太丰富了,像沙县小吃、缙云烧饼、太和板面、怀宁的包子大馍。各地都有很多品牌,许多地方都在创造这些美食价值,这些东西如果推向国外,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文化积淀最厚的就是中国人的舌尖,中国人做美食、品美食的本事可能比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水平都高,我们现在到处办孔子学院,推广中华文化,如果让我们的美食走出去,推广舌尖上的中国,可能比推广哲学上的中国更方便、更有效。
文 | 刘奇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编辑 | 李亚飞 瞭望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