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识时针和分针时,因有个别幼儿已经具备关于钟表的经验。当有一名幼儿回答时,教师则认为全体幼儿已知道这一经验。并未关注到不具备这一经验的幼儿是否掌握概念,忽略了大部分幼儿的已有经验,此时幼儿可能并未立即分清了时针和分针。
(2)无情景体验,幼儿缺乏直接感知
“钟表”虽然来源于幼儿生活,但活动中并未让幼儿有直接的动手操作体验,因缺乏体验而认识不清晰、理解不深刻。
(3)以语言讲述为主,不符合幼儿学习特点
教师仅采用语言讲述的形式进行活动,教师和幼儿一问一答的形式贯穿于整个活动。不够生动形象的语言、没有跌宕的活动情节均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认识整点和半点”的这一重点上没有相应变化的教学策略去突破,教师教学策略单一。在进行教学时以“静”态为主,单纯的讲述,课堂过于“静”,没有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在活动中也没有巩固认知的体现。
(三)问题确定
基于以上分析,最终确定本次研究的主题为:《认识钟表》活动中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寻求策略
(一)文献学习
包旭芳老师在《浅析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探究式教学策略》一文中指出: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环节,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从专家的研究看出教师要注重选择能引发幼儿兴趣的具有多方面联系的材料, 以便幼儿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究,亲历探究过程并发现规律。
李英美在《幼儿园时间教学策略探究》一文中提到:在幼儿园的实践教学当中, 应当注重幼儿为主体,逐步加强实践教学理念的树立和应用,从根本上提升幼儿自主能动性, 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在满足幼儿园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注重游戏教学设计,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
赵梅在《观察调整探究中变革集体教学》中提到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有:让幼儿主动发现、主动疑问、主动思考和探索。
(二)拟定策略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相关文献的学习,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改进《认识钟表》活动的教学方式。
1、关注全体幼儿已有经验,多方式巩固重点概念。
2、投入材料,幼儿亲历过程,主动探究。
3、创设情景,满足幼儿主观体验。
4、加入游戏环节,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付诸实践
(一)关注全体幼儿已有经验,多方式巩固重点概念
(1)主动观察说认识
通过引导孩子主动观察说认识、角色扮演去体验、亲自动手去熟悉三个方面,层层递进,进一步了解和巩固“时针”和“分针”。让孩子牢牢的掌握时针和分针。
(二)投入材料,幼儿亲历过程,主动探究
(请幼儿从家中带一个小闹钟或可拨动的小表盘)
钟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当幼儿习得了认识“整点”和“半点”的方法时,创设了生活中的情景,如:8点入园,请幼儿画上对应的时钟图和入园的情景,11点半吃午饭,相应的画上相对应的时钟图和吃饭的画面。并在区角中投放整点和半点的时钟卡片以及相应时间点幼儿活动图片,在找对应中巩固以习得的知识经验。
(四)加入游戏环节,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活动中增加游戏:老狼,老狼几点啦。老师扮演老狼,请小朋友来当小羊。老狼在前面问“小羊,小羊几点了?”老狼就双手拿着一个钟,然后拨的时间,小羊一起说几点了。如果老狼拨到12点,那就要吃小羊了。
游戏活动的加入不仅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了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而且达到了很好的巩固认知的效果。
四、获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