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石城县小松镇丹溪村背枕青山,面临清溪,一条小溪流将村子一分为二,左边是欣欣向荣的新农村,右边是传统古朴的古村落。走进丹溪村,“红色名村、千年古村”的道旗标语映入眼帘,还有少共国际师石城阻击战指挥部旧址、红军医院旧址等革命遗址分布其中。近年来,丹溪村持续传承红色基因,通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培训“致富带头人”等,帮助村民开启富庶美好的新生活。
老人送“丁”故事流传至今
在丹溪村苏维埃政府旧址里,陈列着一盏马灯。这盏马灯看似普通,却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6月中旬,记者走进丹溪村追寻那段红色故事。
“彭师长在吗?我没什么可支援你们,家里还有一个‘丁’(“丁”在石城方言中是“灯”的谐音)送给你们!”在1934年石城阻击战期间,红军前线兵源和物资紧缺,就连夜间照明的器具都难以得到补充。当地百姓许保元看到红军战士前线艰苦作战,决定把家中唯一一盏用于照明的马灯送给红军。
部队撤离前夕,马灯又被归还到了许保元的手里,而这个“前线吃紧,老人送‘丁’”的故事也流传了下来,在丹溪村广为人知。
当年那盏马灯,点亮了红军路,更是点亮了后辈们的念想与希望。“我爷爷那个时候家里什么都没有,把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支援给了红军,这个故事在我们家一代代传了下去。”许保元的后代许美华向记者讲述道。
如今,马灯所在的村史馆成了到丹溪村旅游的必去地之一,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游客前来参观。许美华有空也会到村史馆看看马灯,要是马灯上落了灰,她就会小心地将马灯擦拭干净。老人意味深长地说:“把马灯捐出来,就是希望马灯能得到更好的保护,把红军的光荣传统继承和发扬下去。”
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在丹溪村,除了老人送“丁”的红色故事广为流传,曾在丹溪设立指挥部的少共国际师也远近闻名。据了解,少共国际师是一支由平均年龄14岁左右的青年人组成的部队,石城阻击战期间,大批青年战士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仅丹溪村牺牲的有名有姓的青年烈士就达73人,彼时丹溪村总人口才900余人。
近几年,丹溪村深入挖掘少共国际师历史,投入人力物力还原丹溪革命委员会、红军兵站、红军医务室、列宁学校、红色剧院等历史原貌,将丹溪村打造成为集红色文化研讨、现场实践、乡村休闲体验游等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教育综合体。红色宣传栏、粉刷红色墙画、悬挂着的红色标语……村里处处显现着红色基因。
为了更好地把红色故事宣传出去,村里组建了一支由抗战老兵、党务工作者、青年志愿者等组成的“红色故事宣讲志愿服务队”,为来往游客讲述丹溪革命历史和红色故事。该志愿服务队吸引了县内外众多人员前来参观游览,年均接待人次达12000余人次,其中还有大量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慕名前来学习。
致富带头人带村民奔富路
在丹溪村这样一块红色沃土上,还孕育出了多位初心不改、砥砺前行的致富带头人。
李晓华是石城第一期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的学员,也是丹溪村的党员干部。2016年,为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号召,李晓华毅然放弃外地处于上升期的事业,回到丹溪村创办果园,在全镇率先种植百香果。经过潜心经营,他带动20余户群众种植百香果,果园规模在今年已经发展到200亩。他的果园为农户提供务工就业岗位也越来越多,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李晓华还依托“支部+电商+基地”销售模式,进一步帮助村民增收。“我想将‘致富经’传给村民,让我们丹溪村的百姓个个走上致富路。”李晓华说道。
村民开启富庶美好新生活
与李晓华一样的“致富带头人”,在石城县丹溪村的“致富带头人”培训班里源源不断地产生。“我们教不了,就请专家来现场教,我们村每年集中参加致富带头人培训的不在少数。”驻村第一书记谢会兵说道,丹溪村坚持本土培训与外出取经“两条腿”走路,切实给农村“致富带头人”“补脑”和“充电”。
近年来,丹溪村还立足绿色产业,延伸红色产业链条,推行“党员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鼓励致富带头人流转土地建设新型农场,引导农民通过科学种养增收致富。
正是因为有这些致富带头人“一人带一片、一业带全面”,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成为去年脱贫攻坚的“特战队”、现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如今的丹溪村,开启了富庶美好的新生活。(记者 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