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弘扬栉风沐雨、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水产推广人精神,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开展了第二届“最美渔技员”遴选活动。经基层推荐、省级审核、网络投票、专家委员会评审、公示等环节。最终产生了50名第二届“最美渔技员”。中国水产微信公众号将对50名“最美渔技员”个人经历作独家专栏刊载,希望广大水产技术推广工作者以“最美渔技员”为榜样,不断加强学习、钻研业务、提升能力、努力工作,全力做好水产技术推广和科技服务等各项工作,为推进渔业科技进步、促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马光
■河北省阜平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高级工程师、站长
个人经历
马光,55岁,1987年7月毕业于河北水产学校淡水养殖专业。同年8月在河北省阜平县畜牧水产局水产站参加工作,2006年破格晋升为水产高级工程师。
提起阜平县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无论是省、市业务部门的领导,还是广大养殖农民,总会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被农民誉为“水产养殖领路人”、“养殖户的主心骨”的阜平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共产党员、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马光。他33年如一日,扎根农村,传播科学技术,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工作。他尽职尽责,刻苦钻研,注重实践,把知识和经验无私传授给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带出了一支好队伍,培育了一批“土专家”,极大地提高了水产养殖业的经营管理水平。2006年,他破格晋升了水产高级工程师。他曾连续15年被阜平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连续20年被河北省农业厅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他参与、主持的11项科研、推广项目,有6项曾获农业部丰收一等奖、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一、二等奖。2009年作为河北省唯一一名水产技术推广人员获得了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2019年2月18日,是马光及黄金鳖选育小组的高光时刻,他作为重要的选育人员,选育的“永章黄金鳖”获得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通过,成为河北省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观赏和食用并举,达到高端水产品的品质要求,使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市场需求有机衔接。
在这一个个荣誉的背后,马光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引导农民向贫困挑战
阜平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全山区于一身,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困难。1987年马光从河北水产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阜平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他生长在农村,深知农民的艰辛,生活的不易,更知道农民的渴求,他更懂得科学技术只有用于生产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只有用科学技术这把金钥匙,才能打开农民致富的大门”。马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年轻气盛的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只想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农民发展渔业生产,早日让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在工作中,他立足客观实践,有针对性地传授技术。农村经常停电,群众不乐意架设增氧机,他就从控制鱼种密度和保持水质上做文章;为让群众接受一项技术,他进村入户,耐心解释,促膝长谈,让群众明白道理,搞清楚节省与浪费,眼前与长远,投入与产出的辩证关系。正是这种不厌其烦、深入浅出、换位思考的谈话艺术和想渔民所想、急渔民所急的纯真本质,渔民从心底接纳了他,把他当成了家人,这种鱼水情深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深入到马光和他的养殖户朋友的血液中,确保了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示范、转化效果。
30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一起先后推广水产新技术、新模式60余项,帮助百姓解决难题125个,累计推广面积6300亩+220万平方米,为阜平县农业增收节支近1.7亿多元;累计引进叉尾鮰、罗非鱼、黄金鲫、福瑞鲤、草龟、锦鲤、达氏鳇、施氏鲟等水产新品种20余个,丰富了阜平县的养殖内涵,不仅有效解决了吃鱼难的难题,还阜平本县水产业发展成一个产值过亿的特色产业,引领着内陆山区县渔业发展的潮流。
抓特色,严管理,稳定发展甲鱼养殖业
2000年,阜平县开始大规模甲鱼养殖。产业起步之初,马光就召集河北省内外专家为阜平甲鱼业研判、定调。他提出的“作有品质的阜平甲鱼”的思路得到了阜平县领导和专家们的肯定。20年来,他紧紧抓住黄河品系甲鱼的特点做文章,在阜平县渔业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严格保护本地品种,杜绝种质混杂,抓住全国甲鱼养殖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有利机遇。在马光的提议下,阜平甲鱼申请了“山泉黄”商标,申报、建立了国家级中华鳖种质资源保护区、河北省中华鳖原种场。他还协助阜平多个养殖企业通过无公害双认,制定了阜平县中华鳖发展规划,在东庄、王林口、贾家口等7个标准化养殖小区推行了“五统一分”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升了全县标准化养殖水平,也使阜平县先后两次被农业部授予“中华鳖标准化养殖示范县”的荣誉称号,“山泉黄”甲鱼连续多年抽检合格,荣获“河北省名牌”农产品。在“永章”黄金鳖15年磨一剑的选育历程中,马光作为选育小组的主要成员,先后参与测量分析了2.4万个数据,确定了黄金鳖各期的选育标准;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找到了黄金鳖产生的机理;开展了三种养殖模式连续3~5年的生长对比试验,制定了良种选育、繁育、生产等系列技术规范,最终培育出了生长快、抗病力强、营养价值高、可食可赏的第一个河北省新品种。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阜平中华鳖养殖面积达到了2000余亩,建成省级中华鳖原种场1个,年产原种稚鳖50万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个,全县商品鳖产量达到2100多吨,质量、数量一直稳居河北省第一位。
立足资源优势,培植冷水鱼产业
阜平泉眼广布,大沙河两侧浅表层水储量丰富,水质清新,适合发展冷水鱼养殖。为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调整养殖结构,在省、市、县渔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马光同志大胆将虹鳟、鲟鱼、七彩鲑等优质冷水鱼品种引入阜平。为做好试验示范,他同站上其他同志一起,不论刮风下雨,天热天冷,几乎长在了示范点,终于摸清了各种鱼的习性特点,使他们在阜平安然落户并逐步发展壮大。期间,他熟化的提高鲟鱼苗种培育成活率技术,通过强化食性转化阶段的饲喂管理、加大苗种的分级和弱苗复壮力度,使鲟鱼从水花培育至5cm鱼苗阶段成活率提高到80%。他熟化的日光棚底增氧微流水高密度养殖鲟鱼技术,通过日光棚保温提温,增氧机补氧、瞬间大流量排污等,养殖环境更稳定,秋冬季温度提高3℃以上,实现节水30%以上,生长速度加快11%。他与时俱进,探索的养殖尾水达标处理技术及工艺初见成效。他与时俱进,探索的养殖尾水达标处理技术及工艺初见成效,通过“两池三坝一湿地”模式N、P减排40%,筛选出的净水植物和保温工艺能全天候发挥作用,为河北省山区冷水鱼高密度养殖场的尾水处理提供了参考。他将冷水鱼和休闲产业、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可以吃到阜平自产的三文鱼、冰雪皇后——七彩鲑、活化石——鲟鱼及鱼子酱等等,大幅提高了冷水鱼的附加值。2016~2020年在阜平县冷水鱼养殖基地实施了达氏鳇苗种及其商品鱼的养殖试验,经济效益明显。他撰写的《达氏鳇苗种的健康养殖试验》、《不同养殖模式下达氏鳇商品鱼健康养殖实验对比》先后在《河北渔业》发表。
在马光及其同仁的努力下,目前阜平县冷水鱼养殖面积达到了23.8万平方米,年产商品鱼1000多吨,成为继阜平甲鱼后的又一个特色产业。
授人以渔,提高从业者综合能力
马光同志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非常重视技术培训工作。不完全统计,由他亲自授课的培训就达100多次,受训群众近万人次。除此之外,他还在工作中对养殖户的需求和阜平产业发展需要进行梳理,主动联系、聘请中国水科院、上海水产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保定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到阜平讲课,共举办各项类型的规模的培训班30多期,培训群众2000多人次。培训内容更是丰富多样,包括健康养殖新技术、病害防治新方法、市场欢迎的新品种、水产品加工、乡村兽医渔医必知、新型经营主体、惠农惠鱼政策、新型销售方式等等。这些知识,如润物无声的细雨滋养着养殖户,使他们越来越充盈、越丰富,思路宽了,眼界高了,自觉的开始摒弃过时的老办法,尝试技术革新,学科学、用科学、讲科学蔚然成风。这种类似于教学相长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产业水平。
伴随着阜平水产业的蓬勃发展,马光同志也历练成了市、县渔业推广队伍的学术带头人。他先后主研了“无公害中华鳖养殖技术示范”、“中华鳖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与产业化开发”、“大宗淡水鱼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河北省冷水鱼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内陆节水型设施渔业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七彩鲑引种繁育研究及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等9项课题,全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省科学技术成果证书;有6项课题分获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二等奖,农业部丰收一等奖,河北省山区创业三等奖,保定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共撰写科普文章60余篇,先后在《中国水产》、《河北渔业》等专业刊物上发表;主编的《水产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经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他参与制定了6项标准,采标率达到90%以上。他参与发明的《日光导入式中华鳖温室大棚养殖装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集约化鳖池套养观赏鱼的节水增效方法》获得发明专利。马光同志的名字被《中国专家大辞典》收录,被评为河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其事迹也在河北农民频道上做出了专题报道。
马光同志担任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以来,阜平成为了河北省内陆渔业重点县,特色养殖独领风骚,水产业屡创辉煌。目前,阜平县水产品产量达到4300吨,总产值突破亿元,从业人员达到4600人,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虽然马光同志今年已满55岁,但他对水产的挚爱依然,他说,他要做的事儿还很多:黄金鳖的产业有待壮大,冷水鱼的加工产品亟待开发,新型节能温棚养殖技术有待完善……,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还会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一如既往的一马当先,奋力拼搏,谱写阜平渔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