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骄阳似火。日前,记者走进连平县忠信镇柘陂村,只见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农房错落有致,巨幅墙绘、红色宣传栏、飘扬的红旗营造出浓厚的红色气息。柘陂村在2017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红色村。近年来,该村通过挖掘红色历史文化,讲好革命老区故事,发扬老区精神,谱写了“革命红色永不褪,青山绿水焕新颜”的美丽乡村新篇章。
红色文化铸魂育人
柘陂村位于连平县最南端,忠信镇东南部,是省道341线由东部进入连平辖区的第一村。在革命时期,共产党员邓基、钟明等人以村里的华南小学为基地,秘密从事地下党的工作。
柘陂华南小学原是柘陂村吴氏宗祠,1932年被改作小学,村里的孩子在这里接受新式教育。随着红色革命形势的发展,钟明、邓基等共产党人到华南小学任教,并以学校为阵地,宣传马列主义、抗战救亡思想。学生们经过邓基等人的启发教育,接受了进步思想,成为保卫连平县委负责同志的骨干力量,与地下党员一起为柘陂人民和连平解放作出了贡献。
如今透过华南小学旧址,还能感受到当年共产党员在革命斗争中的智慧和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
“忠信河畔柘陂村中,华南是我们的学校,在这里活跃着年轻的一群,在这里开辟着革命大道……”在柘陂华南小学党组织活动旧址,柘陂村村支书吴志浪深情唱起了自己从小就会唱的革命歌曲。“柘陂村的人都是唱着这首歌长大的。”吴志浪说,这首被村民口口传唱的《华南小学校歌》,由革命先辈邓基、罗楚生作词,李群谱曲,深情赞美了柘陂这片红色土地。70多年过去,这首歌仍然是当地小学的校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柘陂人努力创造新生活。
《华南小学校歌》是柘陂村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此外,柘陂村还充分挖掘和梳理红色历史和旧址,因地制宜打造红色村庄,对华南小学党组织活动旧址进行修缮,复原了地下革命工作的场景;新建连平县革命斗争史展览馆,对全县的革命战争史以图文、影像投影作展示,两个展馆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全面展示了连平地区的革命战斗历史。同时,加强对周边环境的整体规划与完善。漫步村内,随处可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少年有志气国家有未来”等标语。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如今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村”,吸引了四方游客前来开展党建、研学等活动。
绿色产业助农增收
红色土地培育绿色产业。步入河源忠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黑蒜加工厂,一排排的生产设备内,圆鼓鼓的蒜头正在发酵,蒜香弥漫整个车间。经过90多天,这些蒜头就被制作成软糯的黑蒜销往全国各地。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这一颗颗黑蒜,就是柘陂村脱贫致富的法宝。
村民在黑蒜加工厂内工作,每月可获得4000元稳定收入。 冯晓铭 摄
忠信镇山清水秀,有种植大蒜的传统,且颇有盛誉。但因保存及供需等问题,大蒜的价格起伏较大,村民收益不稳定,种植的信心也大打折扣。为推动具有良好种植基础的大蒜产业做大做强,柘陂村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成立了专业种植合作社,争取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提供大蒜种植、产品深加工研发技术支持,发动村里有劳动能力的32户112名贫困人口参与种植大蒜。吴志浪介绍,全村每年种植大蒜50亩,一亩地可生产600公斤大蒜,每亩收益可达6000元,种植户人均增收3428元,村集体经济增收3.8万元。
同时,柘陂村还引进河源忠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村企合作筹建黑蒜深加工园区,在每年3月收购农户种植的优质大蒜进行深加工。目前,柘陂村的黑蒜加工厂已经成为广东省第一家通过食品生产许可审查并获证的扶贫产业,成为河源市首批“扶贫车间”,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我在厂里工作了3年,每个月有固定收入4000元,自家也种了6亩大蒜,这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村民吴尔平原本靠打零工谋生,如今依靠种植大蒜和在工厂务工,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