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困难事,越要当过兵的来挑担子。”在平远县仁居镇凤仪村,连任两届村支书的杨义良是乡亲们眼中雷厉风行的“硬汉子”。过去,村里两条坑洼路又窄又险,却由于沿途三五户人家安于现状、不肯让地而长年失修,许多村干部都做不通工作。可杨义良凭着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和恒心,挨家挨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工作,几个月后便让这两条路实现了水泥硬底化。
在平远,像杨义良一样脱下军帽戎装、再上一线“战场”的例子还有不少。近年来,退役军人成为平远县乡村振兴的一股重要推动力,一大批有创意、敢实践的退役军人返乡或上任村官、或自主创业,跻身“兴农人”行列。“八一”建军节前夕,本报记者走访平远多个乡村,聆听这些退役不褪色的“老兵”奋战在乡村振兴“战场”上的故事。
在平远县乡村振兴中,退役军人成为一股重要推动力。图为仁居镇井下村新貌。
当好“参谋官”谋划发展路
2008年4月4日,东石镇洋背村突发塌陷地质灾害,30多户人家被紧急转移安置;4月16日,洋背村举行村“两委”选举,曾经身披戎装、被广州军区授予三等功奖章的李绍芳被村民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临危上阵。“刚上任就接‘死任务’,为了转移、帮助受灾群众,经常熬到深夜两三点。”回忆起当年救灾的场景,李绍芳仍历历在目。转眼间,54岁的他已经把村支书的“担子”一连挑了13个年头。
李绍芳在查看村规民约。
20世纪末,洋背村“靠山吃山”,依托丰富的地下石灰石资源,发展采矿业,可生态破坏问题也随之而来。十几年前,洋背村痛定思痛,果断“喊停”采矿业,却又由于缺少支柱产业,被列入第一批省定贫困村。多年来,李绍芳一直在思考如何帮助家乡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先后带领乡亲们尝试过甜玉米、仙人草、三华李等特色种植。近年来,乘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东风,李绍芳发现了更多机遇。
洋背村洋背岗村民小组曾是当年的地质灾害点之一,不少老旧民房和牛栏、猪舍都成了危房。记者日前来到洋背岗村民小组时看到,危房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葱郁果林,一排排李树长势正旺。“2019年,我们利用农村拆旧复垦政策,把危房全变成果园和耕地。经过几年的规划和发展,我们村成为了三华李大型种植基地,全村种植三华李1000多亩,年销售额300多万元。乡亲们找到了‘绿色’致富路。”李绍芳笑着说。
“实干创未来。”这条张贴在洋背村委会旁的大标语,是李绍芳从部队里学到的信念,更成为他多年来为家乡谋发展、为群众做实事的行事准则。他说:“这是我最后一届任村支书了,其实当年从部队回来,也没想过会在这个岗位上干那么久。现在,我对家乡事业热情不减,还有很多规划,比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乡亲们别再返贫,办好村里的教育事业、奖励优秀学子。我会站好这班岗,让洋背村越来越美、越来越好。”
放眼平远全县,像李绍芳、杨义良一样从军营回到乡村,为家乡发展执好“指挥棒”、当好“参谋官”的老兵并不鲜见。据平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统计,该县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及村“监委”中共有退役军人88人,其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共17人,在乡村振兴“战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勇做“先锋队”闯出致富路
“远东,你上次教我炒螺茶的手艺,有几个步骤要用机器的,我又弄不懂了,你能过来看看吗?”接到村民林昭朴的电话,正忙着制茶的林远东放下手头的活,立马赶了过去。从部队回家乡制茶已经24年,每每有乡亲求教,林远东都是这般热心,毫无保留。“处处教人,不怕泄露商业机密吗?”面对记者的疑问,眼前这名魁梧、憨实的汉子笑着说:“不怕,我回到家乡,就是为了和大家一起赚钱。”
林远东的家乡东石镇太阳村锅叾自然村,因茶闻名,盛产的锅叾茶名列梅州八大名茶之一。但在数十年前,锅叾茶的名气虽响,却没有带来相应的效益。“当时大家上山采茶、运茶,走的还是肩膀宽的泥路,茶叶价格也就十几元一斤,挣不到钱。”林远东回忆说,1997年,他从部队回到家乡,希望将家里种茶、制茶的工艺传承下去,闯出一条致富路来。当时,村里掀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热潮,他还将在部队里多年来省吃俭用攒下的970元悉数捐出。
“我希望家乡能富起来。可怎么才能种茶挣钱?我必须先自己学习。”为学习更全面的茶叶知识,林远东前往潮汕等地学习,先后带回螺茶、红茶、绿茶的先进炒制技术,还自主研发出十余个系列品种,将父辈留下的10亩茶园发展到200多亩,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2019年,林远东又与同乡的另几名退役军人一起成立了“战友合作社”,通过传授标准化茶园种植技术、先进炒制工艺,带动周边20多户茶农共同致富,成为乡亲们眼中的“热心肠”。
林远东(左)跟村民交流种茶经验。
林远东依托传统产业迎来新机,同是退役军人的韩新万却用全新产业另辟蹊径。在八尺镇八尺村,“小蜗牛”带动“大产业”的故事人尽皆知。2007年,韩新万退役后,看准绿色富民产业发展前景,为家乡引进白玉蜗牛养殖这一新兴产业。如今,他成立的春兴白玉蜗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60多户农户饲养蜗牛,养殖规模连年翻番,全部产品出口到法国、日本等国家。合作社每年收购蜗牛产品达800多吨,产值2300多万元。
韩新万在查看蜗牛长势。
“这是一个全新的事物。起初因为蜗牛养殖技术不成熟,我们经历过几次失败、亏损。可军人的特点就是不怕失败,敢闯敢拼!未来,我希望蜗牛养殖能成为更多平远乡亲的致富门路,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韩新万信心满怀地说。
充实“生力军”走好振兴路
林塘淼是一名“90后”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是名“新兵蛋子”。“刚回到村里,觉得在自家门口‘管事’,应该简单。可没想到村里的工作担子也重。”林塘淼苦笑道。就说几天前,为完成全镇部署的常住人口全员核酸检测筛查任务,他连夜守在村委会门前的疫情防控一线,为人员调配、物资准备、秩序保障等接踵而来的问题忙得焦头烂额,一宿不眠不休,终于圆满完成任务。
林塘淼(左)为群众办理业务。
2018年,退役后的林塘淼有不少选择,他尝试过到佛山等大湾区城市就业发展,可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家乡东石镇东石村。问其缘由,林塘淼说:“一方面原因是方便照顾老人、小孩;另一方面,也是近年来每次回家,都能看到家乡有新变化,能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带给家乡的蓬勃生机,所以相信自己也能在广袤的农村天地干出一番事业来。”如今,林塘淼作为一名村委会委员,对村内各项事务都游刃有余,赢得父老乡亲们的好评:“小伙子不错。我经常来村委会办事,他对我们很热情、很尽心。”
“年轻退役军人逐渐成为基层乡村的新生力量。2020年,平远县首次以‘阳光招考’方式为村级补充后备干部队伍,招录48名村级后备干部,吸引了31名退役军人报名参加,最终8人入选,在当年村级后备干部中占比超过16%。”平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说,相信在未来,奋战在乡村振兴“战场”上的老兵身影将会更多,他们将源源不断地为家乡发展注入强大的元素和能量,退役不褪色、换“战场”不改初心的故事仍将继续。
梅州日报记者:傅思林
梅州日报特约记者:朱双玲朱维佳袁志鹏
图片:袁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