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昨天从首都博物馆获悉,9月28日至12月1日,“江山如画——12-20世纪中国山水画艺术展”将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览将展出来自全国12家收藏单位的宋、元、明、清至近现代的山水画精品93件,其中一级品文物30件(组)。重点展品包括三幅宋画,以及故宫博物院收藏元代方从义《武夷放棹图》、上海博物馆藏沈周《江名胜图十开册》、南京博物院藏元代黄公望《水阁清幽图》、吉林省博物院藏宋代《春塘禽乐图》等。展览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首都博物馆承办。澎湃新闻记者今天去首博探访布展现场,带领大家先睹为快。
“江山如画”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圆厅的二至三层,浅黄色的布景淡然雅致。据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首都博物馆的郭良实介绍,此次展览的最大的看点是侧重选择“实有其景”的画作,比如《五岳图》《燕山八景图》等,都是画家对于我国江山胜景的艺术发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同时,展览也不以惯常的以时代或者以画家群体进行划分来布展,而是分为登山、临水、揽胜、栖居、卧游五部分,通过展示山水画中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以及人们栖息居住的自然环境,来回应“江山如画”的主题,让观众从展览中获得视觉和精神的享受。“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人们通过登高临远,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独特方式,最终达到回归自然,与造化冥合为一的精神境界。这极好地诠释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方式与精神旨趣,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
宋画山水:淡远苍润
《雪堂客话图》是宋代画家夏珪创作的一幅设色书画。此图画江南寒江雪景。山林房舍为皑雪覆盖,寒气袭人。二人于室内对话。一渔翁划桨冲寒而来,以打破画面的沉寂。图中山峦用小斧劈皴和短线条秃笔直皴,以表现山石方硬奇峭而又苍润浑融的质感。天空和水略染淡墨,以烘托大雪的洁白和寒气袭人的气氛。构图采取边角式局部取景法。全图笔法苍劲深厚、豪放典雅。曹昭《格古要论》评曰:“夏珪山水,布置、皴法与马远同,但其意尚苍古而简淡,喜用秃笔,树叶间夹笔,楼阁不用界尺,信手画成,突兀奇怪,气韵尤高。”
《雪堂客画图》局部
宋画《钱塘观潮图》,此图“之”字构图,实左虚右,以怒潮一线斜出而沟通前后。前景林木蓊郁,丹枫灿如,塔寺掩映,刻画具体而不涉繁缛。山石用小斧劈兼乱柴皴法。远山连勾带染,淡约空濛。中段绘浪奔潮急之势,其画水法与马远水图相类。江上置船,船头人头蚁动。景分三节,虚实相生。
《钱塘观潮图》宋代
《钱塘观潮图》宋代(局部)
吉林省博物院藏宋代《春塘禽乐图》,以水流为线脉,可分出左右两部分。右起绘一前一后两组洲渚,洲上有数株柳树新发,有鸳鸯、燕雀、赤雉、白鹅处其间。左侧有山润从深处流出,夹岸岩壁耸立,雾锁烟横,树影绰约,间有虬枝与碎竹生出。左侧前景有孔雀立于芙蓉花间,形致妍丽。画面绘禽鸟与林木处多工笔精微,唯于后景深岩云锁处用笔粗放,粗细之间,意味兴然。
《春塘禽乐图》宋代
《春塘禽乐图》宋代(局部)
登山、临水、揽胜、栖居、卧游
中原地平,偶有山陵,卓然而立,直插云天。先人以为神迹,敬山拜山。人对山的情感,就像画家画山的视角,或平远,或高远,或深远,高低有异,远近有别,但终究延绵不尽,难以割舍,而所谓东岱宗,中嵩岳,南岣嵝,西太华,北玄岳,那些凝铸为地标的名山,早已成为国人关于这片土地最温厚的印象。
《武夷放棹图》,方从义,元代,故宫博物院藏
“登山”单元展示了元代方从义的《武夷放棹图》、明代宋旭的《五岳图》、清代梅清的《黄山图册》等古今经典画作。
《五岳图》明代 宋旭(局部)
下图为华喦《天山积雪图》, 画唐人远行边塞诗意。图中,天山脚下,一个身披大红斗篷、藏掖宝剑的单身旅客,牵一匹双峰老驼,天色灰暗,四野空旷,道路漫漫,白雪皑皑。一只孤雁横掠空中,旅者和老驼举首仰望,此情此景似引起了游子的万千思绪。画中情景交融,意境含蓄。画面构图狭长,造成天高地迥的视觉效果,以衬托人物孤寂的内心世界。
《天山积雪图》华喦
水有清灵澄澈,润泽万物的特性。在山水画史上,艺术家对长江、黄河、钱塘江、太湖、洞庭湖乃至东海等水系皆不惜笔墨对其进行描绘,留下了一幅幅、一卷卷的传世杰作。
“临水”单元展示宋代《钱塘江观潮图》、清代陈卓《万里长江图》、现代赵望云《黄河春汛图》等古今经典画作。
《万里长江图》清代陈卓
“名胜”一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越久,积淀越深厚。这是人们对其寄予了美好与情感。经由历代文人雅士对这些胜景的吟咏赞美,人文之脉得以传承,胜景则愈加显示出其生命力。诸如“燕京八景”“蜀中八景”“雁荡八景”“江左名胜”等,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景观,承载着一个城市或地区特有的文化和历史记忆。尽管有的景点已经不复得见,我们尚可从绘画中觅得其踪迹,窥见其昔日风采。
《木泾幽居图》(局部),文徵明,明代,安徽博物院藏
“揽胜”单元汇集了明代谢时臣《江山胜览图》、仇英《赤壁图卷》、董其昌《纪游图册》、杨文聪《雁荡山八景图册》、清代张若澄《燕山八景图》、唐岱《大房选胜图册》以及现代傅抱石《延安图》等山水画精品。
《江山胜览图》明代 谢时臣
《燕山八景图》清代张若澄
《燕山八景图》清代张若澄
《赤壁图》(局部),仇英,明代,辽宁省博物馆藏
《赤壁图》(局部),仇英,明代,辽宁省博物馆藏
君子喜近林泉而居,画家多依此意造景,常在画中置村舍、茅屋、楼宇、林亭、溪轩、舟车、犬马、人迹……这种种图像显示出画中人物幽居山林,远离尘烟的情状。栖居的意味里似乎又包含着某种出世与入世的徘徊,也仿佛暗示着古代文人出仕入隐的理想生活方式。栖居于山水间,他们会客、访友、品茗、泛舟;他们读书、啸傲、鼓琴、观泉;这一切活动发生于山水灵境之中。而置身于山水世界的人,又岂止是观山观水,更是借此反观自我内心,安顿自己的生命世界。
“栖居”单元汇集了宋代夏珪的《雪堂客话图》、明代蓝瑛的《云壑高逸图》、文徵明《木泾幽居图》、清代朱耷《山水通景屏》、龚贤《挂壁飞泉图》、黄慎《桃花源图》,近现代齐白石的《四季屏》等精彩画作。
《挂壁飞泉图》龚贤
《清秋访友图》(局部)文徵明
古人钟情山水,却常限于路阻或疾恙不可亲至,于是纳山水于卷轴间,不时展开图卷,幽雅相对,坐在那里穷究画面上的四方远景,观看天际荒远的丛林和杳无人烟的野景,这就是“卧游”。造化万千,取一时一景入画。那些画里的山水,源于画家的个人印象,也关联着那些在历史里被建构的山水程式。
“卧游”单元汇集了元代黄公望的《水阁清幽图》、明代沈周的《林壑幽深图》、清代龚贤的《千岩万壑图》等经典画作。
《林壑幽深图》明代 沈周
《江山卧游图卷》程正揆
《巫峡秋涛图》,袁耀,清代,首都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