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家住方山县北武当镇庙底村的村民李建平已早早起床,在自家的牛棚间忙活了起来。借着灯光,他仔细查看栏内每头牛的健康状况后,吃力地拿着扫帚先清扫食槽,随后拧开水龙头用水管把食槽冲洗干净,最后娴熟地把配好比例、干湿适宜的草料用铁锹均匀地倒进食槽。这些对别人来说轻而易举的操作,到了他这却显得相当艰难。
李建平属于二级残疾。1986年,他因患格林巴氏综合征,3年卧床不起,后在妻子王般兰的精心照料下,病情得以好转,却落下了一个腿脚不灵便的毛病。那段时间,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废了”,甚至想过一了百了。他跟别人开玩笑说,“都说命不好才当农民,我连做农民的命都没有。”
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上看到一位残疾人养牛致富的故事。“当时触动很大。”李建平说,难以想象一位无法走路的残疾人居然把养牛做成了上千万元的产业。此后每晚7点,他都会准时坐在电视机前看养殖故事,学习方法和经验。慢慢地,李建平“看”来了致富经,“摸”到了致富门路,也开始尝试羊的养殖。
庙底村山高林密,树青草绿,有很多种天然的中草药。从小长在山里的李建平,对周边环境十分熟悉。那时候的他每天都去采中草药,早上4点不到就起床,把前一天打好的草和中草药放在一起煮熟给羊吃。越养越精的李建平还会根据羊的呼吸声判断它们的健康状况。摸索出了养殖经验和窍门,他的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
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羊价开始下跌,养羊的成本逐渐上升,李建平萌生了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向的想法,于是他的目光渐渐锁定在牛的身上。1994年,李建平下定决心,把800多只羊全部处理掉,除去日常开销、购买饲草料外,他用剩下的钱购买了12头西门达尔牛。“西门达尔牛乳肉兼备,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又耐粗放管理,对我来说最合适不过了。”就这样,李建平从“养羊大户”变成了“养牛大户”。
“今年,育肥牛卖了196头,能繁母牛卖了50头,除去饲料、用药等开支,纯收入200多万元不成问题。现在牛棚里还有育肥牛220头,能繁母牛100头。”今年56岁的李建平自豪地说。在李建平的带领下,村里新增加了30多户养牛户。目前,庙底村现有223户550口人,除李建平的牛外,村里还有牛1000多头,已经达到了人均一头牛。
“我曾经遇到的困难很多,但帮我的人更多。”李建平说,下一步,我计划在庙底村的冯家沟新建1800平方米的牛棚,把自己的日子越过越“牛”。
肖继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