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上了一节训练孩子跳跃能力和平衡能力的体育活动,我总感觉体育活动就应该达到一定的活动量,对孩子的体能要有一定的挑战。让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挑战中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但却忽视了现在孩子的体能特点。

现在的孩子像“玻璃”一样被大人们保护着,害怕孩子磕了,碰了。以至于现在孩子的运动能力真的差到了极点,更别说自我挑战的能力了。我们班有个小男孩站在一张并不高的桌子上,两腿直哆嗦,还一边大声叫到:“老师,我害怕,求求你抱我下来呀”。我们大家都给他鼓励,可是一点都不管用,他还是站在那里大喊大叫。后来,我发现这个小男孩家里特别惯他,上幼儿园还是奶奶抱着进活动室的,平时上幼儿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户外活动从来就一滴汗都不会出。可想而知他的活动量是怎么样的了。

这件事后,我感觉我对孩子们的要求过于急切了,总是想着一步登天,没考虑现在孩子的特点和孩子原有的运动基础。因此,我觉得以后的体育活动对孩子的体能锻炼要循序渐进,也要关注个别孩子的运动特点。不能千篇一律,急于求成。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多采用鼓励与肯定的语气同幼儿交流,多给幼儿微笑和掌声。我们在开展活动时,无论是语言还是行动都应该面向全体幼儿,要努力在具体的体育活动情境中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情绪,应给予幼儿积极的肯定,坚持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促进每位幼儿都树立自信心。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多用“不错、有进步”“没关

系,再努力一下就行了”这样的鼓励性语言。尤其是对运动能力比较弱的幼儿,教师更要多关注,多给予关怀,避免粗暴的态度和轻易的否定与批评。一缕关爱的目光,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甜蜜的微笑,一份热烈的拥抱,都会给幼儿幼小的心田注入爱的阳光,成为幼儿活动的源泉和动力,成为幼儿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在这种爱的氛围中,幼儿与老师同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克服困难和挫折。老师还要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要让他们看到自己每天的进步,这个进步不是和同伴相比得出的,而是看到自己成长中的进步,教师要和幼儿一起为幼儿的成长感到骄傲,自豪。

在活动前,应对幼儿的运动水平和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准备多种应对策略。我们在幼儿的动作练习阶段可以巧妙的运用分解难度的方法,分解和降低动作难度,可以先让幼儿自由探索动作的要领,在幼儿中间树立榜样,采用幼儿教幼儿的策略;也可以在幼儿难点无法突破的情况下,通过选用与动作相称的儿歌帮助幼儿掌握动作要领;一味的追求动作的规范和目标的达成就会使一部分幼儿感到压力较大,而丧失运动热情。但是如果运动的难度太低,没有挑战又会使幼儿失去挑战的乐趣,比如:在“助跑跨跳”的基本动作联系阶段,幼儿的发展要求是幼儿能助跑跨跳30厘米的距离,动作规范。助跑跨跳的动作要领对于幼儿来说,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在掌握要领的同时,还要求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师,首先就要思考本班幼儿的动作发展特点,尝试让幼儿先探索助跑跨跳动作要领,当幼儿熟练的掌握动作后,再提出高度上的要求,这样幼儿不会因为难度太大,失去信心。所以,一定要让难度的“度”把握好,这样可以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否则,将会对幼儿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

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体育活动作为与儿童的天性最为贴近的活动,其价值和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和优良的品质,在充满竞争色彩和趣味的体育游戏中,让幼儿通过不断的努力和锻炼,体验成功与荣誉、享受成功与胜利时,不断的增强和发展自信心,从而形成活泼健康、乐观积极、团结互助、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竞争、锐意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从而为幼儿以后的健康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巧妙引导很重要

双脚跳是3到4岁幼儿需要掌握的基本动作,因此我给班上幼儿开展了《小兔过河》这个体育活动,我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和有趣的情节来引导幼儿学习这一基本动作。活动中我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所设计的游戏内容也符合本班幼儿的接受水平。问题在于这个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的跳跃能力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我疑惑了。

活动之前,我制定的教育目标是发展幼儿的跳跃能力。就目标本身而言,我认为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教育目标是否具体明确,二是教育目标是否具有挑战性。如果目标定位在双脚行进跳,那么对于本班幼儿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体育游戏应能体现幼儿的需要兴趣与经验,因此,教师的导向作用是很重要的,即顺应幼儿的活动能力和需要,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活动材料、充足时间、适宜安全的场地和在游戏中创设丰富适合的游戏情景。在活动中我用蓝色皱纹纸当做“小河”,在游戏时却发现幼儿都住“小河”里跳。我觉得可能是“小河”。我觉得可能是“小河”用皱纹纸来创设不是很适合这个游戏。蓝色的皱纹纸颜色非常鲜艳,幼儿对其充满着好奇,特别是对于什么东西都想摸摸碰碰。这条漂亮又有质感的“小河”他们肯定充满着吸引力。这个游戏是要求幼儿跳过小河(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这条小河就应该创设的简单一点,用粉笔画简单的线条,对于幼儿就不会有那么大诱惑了。而相反河对岸的游戏场景可以创设的丰富些,障碍

物/动作也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适当增加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务。由于游戏的角色与情节吸引着幼儿,使他们把外部的要求逐渐变为自己内在的需要后,他们不但积极主动学习,还能坚持完成游戏,让他们能努力跳过“小河”到达河对岸。

由于我班幼儿大多在3到4岁之间,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还缺乏探索与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游戏中教师要通过观察思考,找到恰当的机会,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游戏,体现着一个“引”字。在游戏中,对于用正确方法进行游戏的幼儿应给予及时表扬,3岁到4岁的幼儿模仿学习能力他们兴趣。在游戏中教师的言语引导也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在介绍游戏规则时交代如果掉到河中,那就要回到起点重新开始,这样幼儿在游戏时就会注意了,也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我想这样即使有幼儿跳下河,教师也可以及时引导幼儿继续进行游戏

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我特意设计了游戏情节。活动中我给幼儿提出游戏规则,目的是要幼儿跳过“小河”。我的要求是让幼儿行进跳,这对于本班幼儿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因为立定跳远是一个单一的动作,3到4岁孩子任务意识不太强,“小河”可能对他们不具有约束力。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好模仿,看到一个孩子跳进“小河”去玩了,其他孩子自然会跟学。在活动中,我尊重幼儿的兴趣,没有强制幼儿,但却没有达到活动的目的。

活动之后经过反思,我想顺应幼儿的兴趣不是目的,而应该巧妙地引导幼儿完成跳跃动作,使幼儿获得良好发展。

在活动中,很多幼儿把“小河”当成了游戏场所,没有按照要求去做。如果让我重新组织这个活动,我会在“小河”里画一些尖尖的图形表示正在熟睡的鳄鱼,其颜色最好与“小河”形成明显对比。我会这样引导幼儿:“这条河里有一条很饿的鳄鱼,看!那一个个尖尖的东西就是它的背。现在它正在这条河里睡觉,小兔要又轻又快地跳过小河,才能避免被它吃掉。记住一定要轻轻地、快快地。如果动作慢了或掉到河里,不小心把鳄鱼吵醒了,它就会张开大嘴吃掉你的。”这种蕴含游戏规则的指导语既具有趣味性,又具有挑战性,一定会有助于幼儿在情境的帮助下有效学习。

经过此次活动,我想以后再开展此类活动时首先要了解本班幼儿有关基本动作的已有水平和存在的具体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在幼儿练习时给予更多的关注

和指导。其次,要了解学科本身的特点。只有把握体育活动的学科特点、难点及幼儿的学习特点,选择合理有效的指导策略,才能实现体育活动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三、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3岁多的嘟嘟刚上幼儿园时,是个可爱的男孩子,可是每当吃饭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在低着头吃饭,而他却坐在那儿“看饭”,一直等着老师过去喂他,自己一口饭也不吃。刚开始时以为他因为不会用筷子而不吃饭,可一连好几周都这样,别的小朋友开学时不会用筷子,现在基本上都能用筷子进餐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后来,我们从与嘟嘟的爷爷交谈中,了解到原来嘟嘟在家里也是这样,从小就一直是爷爷奶奶喂饭,到后面大一点时,他们也想让孩子自己学着吃饭,可是嘟嘟就是不自己吃,看着宝贝孙子不吃,爷爷奶奶又舍不得,又开始喂饭,结果造成了孩子到现在还不会独立吃饭。在我班,不会独立吃饭的幼儿还有;不会独立大小便的幼儿也有……生活自理能力差,成了当代独生子女的一大弊病。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儿童心理学也认为,3岁儿童的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比较协调,也有了自理的愿望,家长应该多提供锻炼的机会,而不是一味的包办代替,阻碍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作为老师,面对这种现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我们在一日活动中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激发幼儿尝试自理的兴趣。

故事、儿歌对孩子具有无穷的魅力。故事中形象真切的人物与动物深深感染着孩子。因此我们经常给孩子,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念一些琅琅上口的儿歌。例如:我们给幼儿讲了《下巴上的洞洞》的故事以后,幼儿都纷纷表示:不要做有洞洞的孩子。在进餐时,都能把自己的饭菜很快地吃完,饭粒都不撒出来,活动室里干干净净的。我们就是这样,通过类似的文学作品中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和影响幼儿,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用自己的小手可以做许多的事情,从而激发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 二、教会幼儿进行自理的方法。

百度搜索“yundocx”或“云文档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云文档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幼儿园优秀经验文章八篇在线全文阅读。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