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优质课,课时目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3—0052—05
优质课评比为教师提供了展现平台,参评的人虽大都是佼佼者,获得的结果却不同。同样是高素质的教师,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胜出,有些人却在机遇面前留下遗憾呢?结合多年来参加优质课评比活动的经历和思考,笔者总结了一些经验,谨请同行赐教。
一、抓住根本认真设定课时目标
设定课时目标,往往被人忽视,觉得既简单又平常,殊不知,课时目标制定不恰当是在教学评比中留下遗憾的根本原因。课时目标,虽寥寥数语,却对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明确教学方向的前提。
课时目标与总目标、单元目标共同构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处于下位,只有对上位目标的作用都清晰了,所确定的课时目标才能准确,真正形成对课时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故而,课时目标的确定首要的是研究总目标,也就是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三维目标;其次要分析单元目标,单元中各课时的学习内容,必然有内在逻辑联系和综合特征,其内涵就是单元的教学目标。
课时目标达成的根本依据是课程标准,虽然教师教学用书有所提供,但只是建议和参考,不能简单照搬,要经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学情,反复斟酌才能确定下来,达成的越具体,包括师生的行为、学生对知识掌握及认知的程度等,其指导性也就越强。
如我们在参加全国评比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的课时目标就是履行了上述程序而确定的: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史料、审读历史地图等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3)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领悟用史料佐证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
(4)通过控诉八国联军侵华罪行及分析《辛丑条约》影响,认识帝国主义的野蛮残暴,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之所以这样确定,一是想脱俗于那些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简单排列的做法。二是我们认为这三者应是融会贯通、互为一体的,应尽量考虑目标的实际功能及其可操作性。
如果忽略了课时目标确定及其程序,就会影响之后教学任务的完成。
比如,《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一课,有教师没有准确理解课标,仅从课文的题目考虑,就把“全民族抗战”定为主要的目标;仅从课文出发,把加强证据意识教学,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归纳能力,驳斥日本右翼分子否认侵略罪行的行径定为目标。随之补充了大量的内容:增加能够说明“全民族抗战”的战役;补充了南京大屠杀事件国内幸存者、国外亲历者,侵华日军老兵等的证言证词共约1000多字的文字材料(文字量相当于主体文六七倍之多)。由于补充内容过多,没有抓住根本,教学环节只能紧追快赶不能展开,学生既没有足够的时间领会材料,也不能深入回答或思考相应的问题,不但导致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受到冲击,自己确定的主题也未得到落实。
课后反思,教师应抓住的根本及应调整的任务是:围绕七七事变及其发生之初,中国各政治派别、各个阶层做出努力,形成团结的局面展开,让学生“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采用联系的方法,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史实证据,说明日军人性的泯灭,从而切实从历史的视角使学生“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这样目标和任务的确定才是贴近课程标准要求的。
二、导语设计要新颖而不是猎奇
一堂历史课,无论采用什么教学形式和方法,都要进行导语设计。导语是衡量施教者对教材把握深度和准确程度的一把标尺,是教师业务水准的亮相。设计导语就像设计一扇精巧别致的门户,需字字珠玑、精心雕琢,或娓娓道来以旧引新,或激情澎湃焕感,或平实无华提纲挈领;凭着它,激发学生思绪,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兴致和学习探究的愿望。
导语多与某种方式结合,共同完成对课程的导人,其形式多种多样,如:复习引入、故事引入、材料引入等。近年来,又出现了图片引入、歌曲引入、影视资料引入等。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注意设计意图和作用,要恰到好处,新颖而不是猎奇,引发兴趣而不是简单刺激;应注意与教材的有机联系,既“由此说来”启动学生的思维,又高屋建瓴切中关键;要因课而宜,因人而异。参赛导语及使用方式精彩与否至关重要,应权衡各种优点精心设计,才会得到同行及评委认可,否则有功败垂成的可能。
以《难忘九一八》为例:有的选手在设计导语时先加放一段防空警报的录音,试图以警报与当年的事件联系起来,引发学生警钟长鸣的情感,但是在学生对当年的事件还不甚了了的时候,这种联系就太突兀、牵强了,警报之声仅仅瞬间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但未能刺激其心智,驻留其心胸,要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主要还靠内容的打动。
我们在参加全省的评比的准备过程中,最初是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的形式导入设计的,认为歌词中反映的现象和表达的情感,与九一八事件有联系。尝试后,发现它与教学的重点西安事变及教材整体的联系弱了些。《难忘九一八》是单元的开篇课,抓住这一独特性,于是把导人设计成既统领单元,又揭示新课学习任务的如下方案:
形式: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展示《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及五线谱。
导语:每当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时,相信在座的每个人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它将我们带到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日烽火岁月。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儿女前仆后继,众志成城,筑起了捍卫国家的血肉长城,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最终洗刷了百年耻辱,赢得了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怎样取得的,留给我们哪些精神财富?从中受到那些启迪?这是在本单元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中需要我们探讨和学习的任务。战争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之初经历了怎样曲折跌宕的变化和发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第18课,难忘九一八(板书)。
设置意图:《义勇军进行曲》学生再熟悉不过了,把它放在本课课前播放,会有特定的作用;与抗日战争有机联系起来,就有了更深刻的历史理解;所营造的气氛,能激发探究欲望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激昂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引导学生从单元的高度上总体把握抗日战争,对即将学习的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置于阶段特征中来把握,养成对变化发展探究的历史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