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保康 潘仁奇

(三)“饭稻羹鱼”论食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饮食习惯的形成,通常建立在自然物产的基础上。兴化被誉为“鱼米之乡”,食材自然离不开“米”和“鱼”。

1.米麦制品

六千多年前的“影山头遗址”出土过丽蚌、蓝蚬等化石和水稻等禾本科植物的花粉孢子,五千多年前的蒋庄遗址发现有麋鹿、猪、鱼、龟等动物骨骼,水稻、芡实、菱角、桃、甜瓜属、豆科等植物种子,说明那时的先民们靠水吃水,就地取材,采集和渔猎相结合,辅之以原始农业,食物来源庞杂而丰富。他们的食谱,有稻米、瓜果蔬菜和各种水生植物,有鹿肉、猪肉、鱼类等肉食。

春秋战国时期,兴化一带先后隶属于吴国、越国和楚国。低洼的沼泽和海水倒灌使大部分地域不宜耕植。人们只能利用这里滨海的便利,“煮盐为业”,辅之以渔猎,“饭稻羹鱼”一词适用于对兴化饮食的提炼概括,以稻米和鱼类为基本要素的膳食结构,是兴化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唐代常丰堰、宋代范公堤的修筑,有效阻挡了海潮对堰西大地的侵蚀,原来的盐卤荒滩渐成良田沃壤,越来越多的土地得到开垦和改造,堰西的农耕经济快速发展,人们与水争土,在涂田基础上形成了成片成群的垛田。“垛”的释义是堆积,最初的垛田依然以种粮为主。

北宋时在江淮大面积推行水稻的种植,这不仅改变了兴化人的饮食结构,而且在兴化形成了另一种土地形态即沤田(水田),沤田取代了垛田种粮的功能,垛田自此改变了种植结构,即以种植瓜蔬和经济作物(如蓝、麻、菜籽)为主。而由低洼之地改成的沤田即水田,则大量种植水稻。根据明嘉靖年间的地方志记载,当时种植的谷类以水稻为主,兼种少量麦、豆、黍、稷。清咸丰年间,兴化特有或较佳的水稻品种有十多种之多。民国时期,种植有“急猴子”“吓一跳”“早红莲”等早稻和“中秋糯”“麻觔糯”“红糯子”等糯稻。

寒冬腊月,蒸团划糕,是人们为过年而热衷的准备之一。团粘挺,糕松软,皆为过年而备,故蒸团划糕被统称为“年蒸”。初一大早吃的圆子茶即团圆茶,也是用糯米混合籼米舂就的“圆子粉”,和好水,包成汤圆,煮成团圆的祝福。此外,清明、中元节祀先、中秋节祭月光的粘烧饼,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立有小白兔面塑的圆形月光糕,重阳节插有重阳旗的重阳糕,皆为米制品,为传统节日增添了美味和神彩。

兴化的“米食”,还有糖团、潮糕、炒米等。糖团,用六成糯米粉混合四成面粉,用水揉合成面团,内包豆沙或芝麻糖,外层裹以用开水浸泡后沥干的糯米,蒸熟后食用,香甜糯软,利口不沾牙。兴化旧时的炒米,主要以糯米为原料。将糯米淘净,用开水浸泡,沥干,摊凉,用铁锅加沙炒热,倒入糯米翻炒至成熟,过筛,贮存于密封罐中。兴化人有以“炒米茶”待客的习俗,即将炒米用水泡开后食用。

碾米过程中形成的碎米,也不浪费,舂成碎米粉,形成米䜺子。煮䜺子粥,做䜺子圪垯、米摊饼及酿制碎米酒等。米摊饼(农村称水酵饼)用米䜺子和水发酵后做成。

麦子在兴化圩南很早就有种植,清代中期圩内也大面积种植。黄烧饼就是用麦子加工成的面粉制成,在饼面上涂一层花椒水,烤熟后面皮发黄,故称黄烧饼。此外,“六月六,吃焦屑,吃口焦屑长块肉”,焦屑的原料也多用麦粉。

2.水产食品

兴化水域辽阔,水产丰富。鱼类众多,虾蟹贝类的产量也十分可观。兴化人普遍吃鱼。“青、白(白鲦)、鲤、鯚(鯚花,即鳜鱼)”,更为百姓所偏爱。汪曾祺先生认为鳜鱼是鱼里头最好吃的,说鳜鱼“刺少,肉厚。蒜瓣肉。肉细,嫩,鲜。清蒸、干烧、糖醋、作松鼠鱼,皆妙。氽汤,汤白如牛乳,浓而不腻,远胜鸡汤鸭汤。”兴化民间有“无鱼不成席”之说。“六大碗”中的最后一道菜为“鱼到酒止”的“红烧鱼”。年夜饭的菜肴,必有“鱼”。沙沟鱼圆是除夕年夜饭家家必吃的一道菜。沙沟鱼圆选用当地新鲜白鱼、青鱼、草鱼等为原料。取其精肉,剁成细肉泥,加入佐料,搅拌后,油炸煎成(不像其他地方直接汆水),外黄内白,鲜嫩爽口,油而不腻,其色、香、味俱佳,且寓年年有余、团团圆圆之象征。

除了鱼,兴化还盛产虾和蟹,青皮虾、大闸蟹闻名遐迩。由此衍生出的炝虾、醉蟹也是兴化宴席冷盘中的佐酒佳品。

炝虾,也称醉虾:将活虾洗净,沥干,经白酒腌“醉”后加入蒜花、姜蓉、小胡椒粉、麻油、酱醋等,拌匀即食,鲜美无比。

醉蟹以“中庄醉蟹”最为驰名。中堡庄南的吴公湖素以出产肥硕螃蟹而著称。明洪武年间,江南移民童某参照醉螺、醉虾做法,用糯米浆酒及其它配料搭配成独家秘方,创制了色如琥珀的醉蟹。肉质细嫩,口味鲜美,“色、香、甜、咸、爽”五味俱佳,是摆放冷盘的上品。

此外,河蚌烧咸肉、田螺塞肉、炒螺蛳、烧蚬汤等。

3.时鲜蔬果

除了稻米和水产,蔬菜瓜果在兴化人饮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兴化无山,其间菜畦瓜圃、雁户渔庄,颇得画家平远之意。”平素常见的“菜畦瓜圃”,在郑板桥的笔下,充满诗情画意。“一塘蒲过一塘莲,荇叶菱丝满稻田”“纵无熊掌味,也有菜根香”。这些蔬果主要来自城东垛田。昭阳十二景中的“十里莲塘”“两厢瓜圃”,即坐实于此。

明代时,兴化种植的蔬菜品种有山药、芋头、莴苣、韭菜、葱蒜、萝卜、茄子、蔓菁、苋菜、白菜、生菜等,还有丝瓜、苦瓜、瓠子、莲藕、荸荠、茨菇等“蓏”“果”之属,可谓十分丰富。这些品种一直留存至今,且不断增益优化。垛田乌羊垛所产的“白捏颈”萝卜,表皮白嫩,大小均匀,肉质脆嫩,甜中带麻,可生吃,也可作菜肴,凉拌、腌制,皆是佳品。用兴化特有的“大头青”菜腌制的咸菜,叶青梗白,肉质厚实,脆嫩可口。

兴化的芋头,以扁圆的紫冠芋(顶部有两道紫色圈痕)和长圆的龙头芋(顶部生有子芽若苍龙探首)最为驰名。这些芋头,个体硕大,肉质如玉,粉而不松,细而不腻,香滑甘润,或蒸或煮,赋味自如,吸脂入味,与一切食物均可搭配,为兴化年夜饭所必具。

(四)注重时令的“过时不食”

兴化传统饮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饮食的时令性特别在意,讲究师法自然,“应时而食”“过时不食”。

“春在溪头荠菜花”,立春前后,荠菜即可上市,随之马兰头、粥饭菜、枸杞头、蒌蒿、菜苔等接踵而至。粥饭菜平整,马兰头繁茂,漫布于圩堤之上、田埂之间。将其挑采,洗净,切碎,可凉拌,可和粥煮食,清香鲜美。春天食枸杞头,可清火明目。春季的蒌蒿质地脆嫩,蒌蒿炒肉丝清鲜不腻,具开胃之效。将清鲜脆嫩纤维少的菜苔漫入炖熟的河蚌汤,起锅时撒点白胡椒粉,汤白菜嫩,味极鲜美。

清明时节,青艾、青蒿、麦叶等一片青碧,取其汁水拌米粉,做成青团,供寒食、清明祭祀、食用。

烟花三月,桃红柳绿菜花黄,此际的时令菜有杨花萝卜、菜花甲鱼、菜花昂刺、菜花蚬子、菜花螺蛳、桃花鵽等。“阔嘴有须,背黄腹白,无背鳍,背上有一根硬骨……汆汤,汤白如牛乳。”汪曾祺先生笔下的昂刺鱼在水乡寻常可见,唯有春季,肉质最美。螺蛳,兴化也称螺螺,清明螺丝,肉已长丰,无子,肉肥,俗语说:“清明螺,抵只鹅”,更有“清明前吃三回,一年不害眼睛”的说法。将这些菜都冠以“菜花”“桃花”等美名,是水乡的风雅。

立夏时,鸡鸭生蛋正涌,于是立夏吃蛋相沿成俗。还有刚刚成熟的豌豆和蚕豆。端午,“角黍(粽子)蒸尝”。端午食“五红”祛五毒,五红中常常选用的苋菜、红萝卜以及河里带籽的青虾、海里的黄鱼正好上市,既应节,也应时。

五月的麦子刚刚成熟,于是吃麦饭成为这时尝新的内容。“笋脯茶油新麦饭,几时猿鹤来同餐。”新鲜的麦饭丰富了板桥与松风上人共享的时光。诗六月六,吃焦屑。将新鲜的小麦炒熟,碾碎,过筛,贮存。食用时,加一勺糖、少许油,开水冲泡,搅匀,调成糊状,顿时香味扑鼻。

五六月份的初夏时节,春菜已罢,而夏菜尚未应市,于是“齑菜”便弥补了其间的短缺。齑菜以俗称“连根菜”的小青菜为原料。将菜洗净,下锅烫后沥干,置木桶中压实,浇以老卤汤,经一夜发酵,色变青黄味变酸,即可。这种齑菜酸里透香,脆而不烂,用它做成的“齑菜散花肉圆”或“齑菜豆腐汤”,是夏令佳肴,爽口又开胃。

五六月,桃、杏上市。七月瓜熟,垛田的瓜圃里种有酥瓜(水瓜)、甜瓜(香瓜,梨瓜,迸瓜)、菜瓜、梢瓜、黄瓜、花皮西瓜,还有既能消暑、又能充饥的“撕皮烂”等。

七月十五中元节新稻登场,需在场上敬神,并煮食新米饭,曰“荐新不死”。这一天,垛田有一种特殊的供品,叫“瓜饼”。用勺子将菜瓜或梢瓜的瓜肉呈蓉状刮下,拌以面粉,做成小饼,焙烤至熟即成。既是供品,也是一种特有的时令美食,绵软有劲,清香可口。

中秋时节,果蔬主要有石榴、莲蓬、葡萄、菱角、鲜藕等,这些皆可作为拜月的祭品,此外还有月光糕、月饼、粘烧饼或藕饼等。用新鲜的藕搓成浆汁,拌以糯米粉和姜葱,制作成藕饼,油炸定型。这时的鹅鸭已经成熟,所以烧老鸭成为中秋主打菜之一。

重阳节,正当饮酒品蟹、持螯赏菊之佳期。这时的螃蟹螯封嫩玉,壳凸红脂,最为肥美。兴化的螃蟹,产量大,吃法也多。可以清蒸,蘸姜醋吃;可以掏出蟹黄蟹肉,做成蟹黄豆腐;也可以一切两半,沾上面糊,炒熟后嚼吃;还可以做成醉蟹延长其食用期。醉蟹,从重阳节后(即霜降前后)开始,经过选蟹、活养、干搁、修毛、配料、下缸及近两个月的泡制过程,于春节前上市。

深秋时节干枯的水田中,可以收获泥里的荸荠、茨菇。荸荠可直接生吃,可煮熟单吃,也可与木耳、竹笋等炒食。茨菇一般不可生食,可配以大蒜、鸡丝、肉片、肉块等小炒、白煮、红烧。茨菇片子咸菜汤,在蔬菜不够丰富的冬季,是居家常吃的一道菜。

(五)传统的家庭腌制

兴化自古便有腌制的习俗。每年三四月,便腌制鸭蛋。从选蛋、配料到腌制成品,有20多道工序。兴化咸鸭蛋,蛋黄呈鲜红色,与白色的蛋白溶为一体,色香味俱全。早在明代,兴化人就有腌鱼、腌鸭蛋的传统,到了清末,小商贩用船将腌鱼、腌鸭蛋运往江南售卖。

夏日,腌“苋菜馉”。“苋菜馉”是一种臭食:将洗净晒干的苋菜杆剁成寸段,用盐拌匀,置坛中,经一个月左右的自然发酵,苋菜杆烂成“苋菜馉”,有股异样的臭味。“生臭熟香”“苋菜馉烧豆腐块”,那非比寻常的鲜香味会让你回味无穷。

秋腌瓜瓞,无论是菜瓜、梢瓜,腌好晒干,叫做“瓜子”,作佐食小菜。

腌萝卜。所腌制的萝卜干在兴化叫“萝卜鲞”。这源于兴化自古便有晒鲞鱼干作下饭菜的传统。转入农耕经济后,垛田成片涌出水面,那各式萝卜所腌制的萝卜干与鲞鱼同样咸脆,萝卜鲞因此取代了鱼鲞。

腌辣椒。将辣椒磨成辣酱。

腌寒菜。兴化人素有入冬腌寒菜(咸菜)的习惯。小雪前后,将“大头青”青菜洗净,敞干,置盆里撒盐,轻揉,下缸,码实,压石,腾“熟”后,可随时取用。到来年春末夏初,捞出吃剩的咸菜,挂在室外日晒夜露,干了以后(也有上笼蒸熟后再晒干)切碎,封坛储藏,便成了“老咸菜”或“梅干菜”。“老咸菜扣肉”,是兴化一道乡土名菜。

腌三腊莱。三腊莱,顾名思义是三九寒冬腊月里做的莱。入冬后的三九四九天,做三辣菜,正好。选野生麻菜,配以菜油、酱油、萝卜干等,经过至少六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三腊菜色如翡翠、辣味窜鼻,吃在嘴里不辣,却又能使人辣下眼泪。有醒酒解腻,通肺开胃,消释浊气之功效。

腊月,腌制腊货,腌鱼,腌鸡鸭肉,风干后腊香弥漫。灌香肠:将肥瘦搭配好的猪肉剁馅,加入白抽酱油、食盐、白糖、曲酒、葱姜汁、五香粉等配料,灌入洗净刮薄之猪小肠中,挂于通风处晾晒十余日后,即可切片入食。一般以两片香肠夹一块变蛋,既软滑,又脆韧,醇厚饱满,妙不可言。

兴化的饮食,是数不完、道不尽、探不够的宝藏。 (下)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