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方案

导读

宁波校长和园长心中学校改革去向。

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_优质校建设方案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校长薛瑞芬:

“微共体”:新校崛起的引擎

以“微共体”为载体,打造“合作文化”,让一所制度规范刚刚建立、文化积淀尚处空白的新办学校充满生机、快速发展。

借力于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理论,我们学校自创“微共体”,并以此打造“合作文化”,让一所制度规范刚刚建立、文化积淀尚处空白的新办学校充满生机、快速发展。

“微共体”是“微型学习共同体”的简称,是指为数不多的学生、教师或家长在一定组建原则的指导下,自主或经引导选择合作伙伴而组成的相互协作、荣辱与共的紧密型团队。它是一个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有学习关系;是一个团结协作的工作共同体,成员之间有工作关系;长期学在一起、坐在一起,是一个亲密友爱的情感共同体,最终通过“微共体”培育起学校的合作文化。“微共体”与过去的“合作小组”存在一定的区别:从特点上看,“微共体”是紧密型学习、工作、情感共同体,而合作小组是松散型学习小组;从形式上看,“微共体”是生生、师生、师师、亲子、家校“微共体”,而合作小组是小组形式;从学习方式上看,“微共体”强调协同学习,是一种整体式学习,而合作小组强调合作学习,是一种碎片化学习;从学习流程上看,“微共体”是独学-组学-群学,完成倾听、对话和挑战性学习任务,而合作小组是分解总任务-小组认领并完成子任务-小组汇报分享、讨论、碰撞等。

“微共体”培育校园合作文化的探索,主要从班级、教师、家校三方面展开,班级合作文化培育包括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教师合作文化培育包括工会活动、教学研讨活动、科研师训活动、教学评价活动等,家校合作文化培育也有亲子微共体、家长讲师团、家长义工团、教育议事会等多种形式。从德育到教学,从教科研到工会,“微共体”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学校各项工作都围绕“微共体”来实施。“微共体”就是统领学校整体工作的纲,抓住“微共体”就抓起了学校的整体工作。

通过读书交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校致力于学习共同体研究的教师和兄弟学校共同进步。这样的学习全方位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打开研究视野。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学校初步厘清了“微共体协同学习”的理念体系,核心内涵是“立足学习共同体理论,倡导协同学习”。根据学校“合作文化”培育的愿景,“微共体”又分为“管微体”“学微体”和“师微体”等多种形式,分别对应合作型管理文化、课堂文化、课程文化的培育,最终实现“相互学习,协同成长”。

结合学校“雅士素养”课程体系建设,学校依据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从顶层设计把“微共体”全面融入“雅行慧心”实践性德育课程的开发、实施及评价中。主要由校级德育行政、班主任工作坊等师师“微共体”和学生议事会生生“微共体”、年级班主任和学科组“微共体”、班级德育导师“微共体”以及家校议事会、家委会四类团队负责落实。这些由不同“微共体”开发的课程,也以“微共体”为单位实施和评价。

学校通过微讲坛、“微共体联盟”、协同学习精品课品析、协同学习常态课过关等方式,发现、培养协同学习的引领教师,分享提炼及产出的经验与成果,同时发现问题及时优化改进,并通过课前自主、课内协同、课后互促等策略变革学习形态,推动深度学习的发生。

学校形成了一系列“微共体”操作规则,如为了避免“微共体”交流变成“学霸”的舞台以及弱势学生变“听众”或“观众”,确保有序、有效发言,最终形成协同学习的言语规则。

如今,学校办学渐入佳境,家校合作顺畅,孩子们在这里得以健康、幸福、茁壮成长。

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_优质校建设方案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周汉斌:

“致知力行”打造优质学校

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要坚持正确的育人观和教学观,并用科学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优质小学育人模式构建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政策的实施,学校区域热点程度和生源层次降低,如何让百年名校生生不息,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文化观照,找到学校文化与课程改革之间的切入点。学校校训“致知力行”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学校把“致知力行”作为课改理念,以“致知力行”文化引领课程改革实施,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其一,界定海曙中心小学学生“力行五质”核心素养指标及其内涵,包括运动与健康素养、道德与实践素养、语言与交际素养、思维与技术素养、艺术与审美素养。其二,明确两个“注重”,即注重内涵中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人本主义首位要义;注重知行并重、知行并进、知行合一。其三,把“力行”作为重要认知方式,认为它是一种高级学习形态,是一种知情意行相融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促进多元能力生成的深度学习方式。其四,把满足学生的全面、适性发展作为学校的价值追求,把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学生作为育人目标。目前,学校已经形成基于学校文化发展的课程体系。

以素养为本,找到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契合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依托“健”行、“善”行、“智”行、“美”行、“雅”行五大课程群来实现。以“运动与健康”素养为例,我们细化为15个基本要点,并确定了课程目标,明确了课程“力行”要求。运动与健康素养的基本要点是热爱运动、身心健康、阳光自信,而课程目标是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提高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增强体质;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在课程力行要求方面,对各年级都有不同标准,最终找到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契合点。

我们对本校内外环境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从学校的优势资源入手开发拓展课程,并运用自主选课、分层走班、混龄学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而有个性的课程。目前,学校从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师资结构、学生特质、家长期望、行政人员等角度,分析了各方面的劣势(W)、机会(O)、成功点(T)和行动策略(S)。回归行动,找到课程体系与课程实施之间的落脚点。纵观学校教育中“知”“行”脱节的弊端,学校拓宽教学途径,在拓展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提炼5种适合本校学生的“知行合一”教学形态,分别是混龄学习、项目学习、社区学习、基地学习和生活学习。在课程资源建设中,我们提倡同类资源交流共享,异类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

提高学生“力行”能力,通过亲历实践实现个性张扬和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学以致用,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自信心、创造性、社会交往能力等持续发展。学生的“力行五质”素养发展势头喜人,实现了人人都成才、个个都能行。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理念转变实现能力提升和迅速成长。在课程指导实践中,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得到整体提升,综合素质得到较大发展,各专业领域的“名师”层出不穷。有许多课程被评为省、市、区精品课程,也有一些教师出版精品教材和著作,教师课题相关获奖项目逐年增加。

打造“力行”教育品牌,学校实现特色发展。通过坚守课改,学校坚持创新促卓越;通过教师发展,教育者真正把满足学生全面、适性发展作为致知力行的价值追求时,学校的品质提升便水到渠成。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坚持正确的育人观和教学观,并用科学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优质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_优质校建设方案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

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幼儿园教育集团园长沈清:

继承传统,回归儿童立场

儿童生长所需的各种经验都包含在课程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真正满足每个儿童游戏、生活、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宁波市第一幼儿园的前身是由被幼教界称为“南陈北张”的张雪门先生亲手创立的星荫幼稚园。因此,当我接任宁波市第一幼儿园园长时,我和一幼人决定接过张雪门先生手里的旗帜,沿着先生的足迹继续前行,走上一条张雪门教育思想的研究之路。

当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全面深入学习《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之后,发现在张雪门先生的教育思想中,“行为课程”的理论最为珍贵。行为课程借鉴了行为主义、实用主义等理论,博纳兼容了当时国内外教育思想,是张雪门先生运用实验的方法、亲身实践所形成的产物。张雪门眼中幼稚园的课程是“完全根据于生活,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他的课程思想的精髓就是强调生活实践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儿童经验的获得是课程的目的,强调教师的作用是引发幼儿的行为。

根据张雪门先生的行为课程理论,并结合当下的课程实际,及八大智能等现代教育理论,我们形成了园本课程《幼儿园新行为课程》。如今,我们以关注幼儿个性快乐成长为理念,以爱生活、会游戏、能学习为目标,注重实际生活与实践,凸显三个鲜明特征,促生新的课程文化。

一是给予现代儿童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凡是能让儿童亲身实践的都应努力让儿童去经历,既着眼于幼儿当下的生活,又关注儿童长远的发展。因此,我们课程中有“我是小当家”的特色项目。在这里,幼儿承担了门岗员、旗手、帮厨、绿化员、快递员、报童、教师、接待员等工作岗位,幼儿园里每一个生活活动环节,都让幼儿亲身体验。小当家活动,让孩子的主人翁意识逐渐增强。

二是关注当下教育多领域融合。正如张雪门先生所说“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间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儿的”。因此,我们强调将运动、生活、游戏、学习根据不同的结构和类型融合贯通,这样儿童生长所需的各种经验都包含在课程里了。为此,我们创办了儿童工作室,根据幼儿兴趣、需要设立幼儿专用活动空间,将运动、生活、游戏、学习融通结合起来,其中为全园混龄儿童共设12间专用工作室,每间工作室有自己的内容指向和目标指向。我们调整以往幼儿在单一工作室进行固定工作的行为方式,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且有目的地选择工作室与合作伙伴,确保领域的整合、形式的联动真正满足每个儿童游戏、生活、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三是整合不同区域多元化的物质资源。幼儿园要以开放的心态,广渠道、多形式地将人文、自然、社区、家长的资源有机整合到课程资源中。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项目当属蜗牛考查队,它自上而下构成了幼儿园、年级组、班级、家庭四级调查网络。班级、年级组及幼儿园蜗牛考察队(主要针对幼儿园周边社区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家长资源考察队(主要利用家长职业等便利)和假日小分队(主要针对距离幼儿园较远的自然社会环境,并且有家长陪同)等几种形式,在这样的考察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学习方法,学会了与人沟通,引发了对周边环境的好奇心,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了社会性发展,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社会之间的联动也得到增强。

好的课程,会伴随着儿童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幼儿园内涵的积淀。20年的课程研究与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课程建设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课程的基点应是儿童立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