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绪更

(辽宁省黑山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锦州121400)

1发病机理

成年蛋鸡的骨骼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即髓质骨和结构性骨。正常情况下,髓质骨和皮质骨的形成与吸收之间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蛋鸡从日粮中摄取的钙,被机体吸收后,有些钙沉积在网质骨和皮质骨内,有些通过网质骨、皮质骨转化生成髓质骨而被储存备用。蛋鸡达到性成熟后,体内分泌的雌激素水平明显提高,导致结构性骨的形成受到抑制,反而促使髓质骨形成。在大量形成髓质骨的同时,使机体大量失去结构性骨,导致皮质骨厚度减少,骨强度明显减弱,这是引起发病的基础条件,此时在这些病因的影响下导致血钙浓度降低,进一步减少结构性骨的形成,促进骨吸收,最终引起发病。同时,机体缺乏钙和维生素D,会促使甲状旁腺机能明显亢进,而后者大量的分泌会促使骨吸收和骨转换明显增加,从而诱使该病发生。

2.病因分析

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是笼养蛋鸡处于的某种特殊的环境以及电解质、矿物质紊乱、生理失调。笼养蛋鸡在笼内所具有的活动空间有限,特别是采取小笼饲养时,导致每只鸡占有很小的笼面积,使其无法舒适蹲伏,长时间活动不足,必然会导致腿脚过于疲劳,影响躯体和腿部的骨骼发育,从而引起发病。反之,蛋鸡采取平地散养则基本不会出现发病。

笼养蛋鸡与平地散养蛋鸡相比,所需的矿物质(如钙、磷等)水平都有所提高,特别是进入产蛋高峰的高产期需要量明显提高。正常年产蛋量超过250~300枚的蛋鸡,形成蛋壳至少需要600~700g的纯钙质。如果饲喂含有较少钙、磷的日粮,机体为确保蛋壳正常形成,就会先动用体内骨骼中储存的钙,接着动用肌肉中储存的钙,且在该过程中往往会伴有肝脏、肾脏内沉积尿酸盐,导致机体新陈代谢发生紊乱,如脂肪代谢,从造成机体无法吸收足够的脂溶性维生素D3,影响钙的正常代谢,最后引起骨质疏松和软化。

不同种类的钙、磷的化合物,在胃肠中的停留时间以及吸收速度也不同,例如石粉、骨粉等饲料,机体的吸收和排泄速度相对较快,而蛎壳粉则与之相反,这就是虽然产蛋鸡日粮中添加足够的骨粉和石粉依旧出现发病的主要原因。

另外,该病的发生与日常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D,特别是缺乏维生素D密切相关。对于体型较大的蛋鸡,比较容易发生该病,而体型较轻的蛋鸡基本不会发病[养殖网:]。

3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鸡表现出产薄壳蛋、软壳蛋,鸡蛋容易发生破损,但精神、食欲、羽毛有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接着病鸡出现腿软无力,运动失调,很难站立,只能够蹲卧不起。如果此时能够发现,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通常经过3~5天就能够治愈,否则会导致症状进一步加重,胸骨明显凹陷,无法站立,出现瘫痪,甚至由于脱水、消瘦、衰竭而发生死亡。该病可分成三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和最急性型。慢性型通常是产蛋日龄较大的鸡只容易发生,主要是由于日龄过大,导致钙的摄取和分泌功能减弱。急性型病鸡出现瘫痪,无法站立,往往以跗关节着地蹲坐,主要产出薄皮蛋,产蛋量明显减少,会导致翼、腿骨以及胸骨、胸椎发生变形。最急性型通常是初开产鸡群以及产蛋较好的鸡群容易发生,病鸡一般突然发生死亡,且临死前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越是高产的蛋鸡所造成的死亡率越高。

4防治措施

主要是改善饲养管理,消除病因,及时补充适量的钙、磷,确保钙、磷代谢正常。对于产蛋母鸡,确保日粮中至少含有1.6%的钙,3.25%为最适宜量,并保证钙、磷比例控制在6.5:1.O。一般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D3和磷酸二氢钠是有效的措施。治疗的同时,还可在正常饲料中补充添加钙质,一般每50只蛋鸡添加贝壳粉450g,连续使用几天。对于笼养蛋鸡,日粮中的钙水平提高到3.5%~4.O%,可有效控制病情。对于较老的蛋鸡,缺钙通常不似缺磷和维生素D3那样严重,因此首先要补充足够的磷和维生素D3,然后再补充适量的钙。另外,还可将病鸡从笼养变成地面散养,绝大部分能够自行康复。

蛋鸡开产前2~4星期开始,要饲喂专用预开产饲料,其中钙含量为2%~3%的,或者在产蛋率达到1%时,适时更换产蛋鸡饲料。确保舍内通风换气良好,防止缺氧。对于大型养鸡场,鸡舍最好采取纵向通风,从而使空气保持通畅。定期对鸡场进行消毒,保证卫生良好,避免发生该病。舍内环境保持安静,避免其受到惊吓而出现挣扎,导致腿脚发生损伤。严格控制蛋鸡光照,从20周龄开始,每星期光照时间延长0.5~1.Oh,确保进入产蛋期的光照时间每天达到14~16h。另外,光照强度至少控制在lOLux,并确保光照制度固定且持续到产蛋期结束。充足光照能够保证维生素D3正常发挥作用,促使机体对钙、磷的吸收。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