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学习6则治疗妇科炎症的经验药对。
01
诃子+白鲜皮
【主治应用】 阴道炎,宫颈糜烂,免疫性不孕症。
【经验体会】 汤昆华经验。
诃子苦酸涩平,涩肠敛肺利咽,主治久泻、久痢、脱肛、久咳,除传统用法外,还能止血、止带,《现代实用中药》记载其“适用于喉头结核、肠结核、肠出血、痔疮出血及妇人子宫出血、慢性子宫炎、分泌带下等”,药理研究证明,诃子、诃子肉煎剂在体外对多种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白鲜皮苦咸性寒,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止痒,《神农本草经》就有其“主女子阴中肿痛”的记载,《冯氏锦囊秘录》云其“苦能泄热,寒能除热,咸能润下,故治湿热及下部诸症”,白鲜皮还有显著的抗真菌、抗过敏作用。
二药合用,用于治疗由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或支原体感染所导致的阴道炎、宫颈糜烂以及免疫性不孕症,都有较好的疗效。
[杭爱武,汤昆华教授治疗妇科病药对举隅,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35(12):61]
02
赤小豆+薏苡仁
【主治应用】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引起的慢性盆腔炎而见带下色黄、舌苔黄腻、脉濡数之诸证者。
【经验体会】尤昭玲经验。
赤小豆性寒甘酸偏凉,性善下行,功擅清热利湿,使水湿或表热之邪下行从小便而出;薏苡仁甘淡微寒,淡渗利湿,味甘益脾,微寒清热,药性平和,不腻不烈,为清补利湿之品。
两者合用,清热利湿之力倍增,使湿浊化而带下止。
[尹香花,匡继林,刘文娥,尤昭玲教授巧用药对治疗慢性盆腔炎经验拾萃。中医药学刊,2005;23(9):1572]
03
乌药+小茴香
【主治应用】 慢性盆腔炎寒湿证。
【经验体会】 汤昆华经验。
乌药辛温香窜,归脾、胃、肝、肾、膀胱经,行气止痛,温肾散寒,《日华子》云“治一切气,除一切冷”;小茴香辛温发散;温肾暖肝;行气止痛;归肝、肾、膀胱、胃经,《本草汇言》言其“温中散寒,立行诸气,乃小腹少腹至阴分之要品也”。
二药相伍,用于慢性盆腔炎寒湿证。
汤师认为,盆腔炎初发大多证属湿热蕴结,治以清热解毒利湿之法,用药多属苦寒之品,其结果往往是湿热未清,而寒凉损伤阳气、阻滞气机,病人出现小腹冷痛,腰酸,白带量多,舌苔白腻之症,且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如在清热解毒利湿药中加入乌药、小茴香,则能辛散温通,散寒化湿,行气止痛。
[杭爱武、汤昆华教授治疗妇科病药对举隅,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7;35(12):61]
04
苦参+艾叶+黄柏
【主治应用】 各种原因所致的外阴阴道炎、外阴溃疡、女性贝赫切特综合征 (白塞病)等。
【经验体会】 杨宗孟经验。
杨老常以此三药外用,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外阴阴道炎、外阴溃疡、女性贝赫切特综合征等,具有良好的清热燥湿、解毒止痒功效。
杨老认为,外阴、阴道炎症诸患,多责之于肝与小肠湿热,湿热蕴滞,化火成毒,而成阴痒、阴疮(蚀)之疾。
三药合伍,力专清利湿热,功宏解毒杀虫。临床使用时,分量宜重,皆以50克为佳。如治真菌性阴道炎,艾叶须用至100克,并加百部50克;治外阴溃疡,苦参、黄柏须以60~80克为宜,并加甘草50克。
若全身症状明显者,亦可酌情加内服中药。
[张新宽,杨宗孟教授常用组药举隅。新中医,1996;10:5]
05
白茅根+土茯苓+蒺藜
【主治应用】 清热利湿解毒,疏风平肝止痒。
【经验体会】杨宗孟经验。
白茅根为清热利湿佳品,土茯苓乃清热解毒良药,蒺藜可平肝息风,三药相伍,清热利湿解毒,疏风平肝止痒,临床用治湿热下注、肝经风毒所致的带下量多、腰腹疼痛、阴疮、阴蚀等疾,疗效可靠。
凡急慢性盆腔炎症,滴虫性、真菌性阴道炎,外阴溃疡,外阴营养不良等疾患属湿热风毒所致者,用之效佳。
杨老认为,此三物皆为肝经之药,肝经循阴器,抵少腹,布胁肋,因湿热风毒多由肝经郁热克害中土而成,邪成之后又易循肝经而为患,凡妇科诸证由斯而致者,可以三药配伍,大量用之(皆以50~100克为宜),若循常量用药,恐难捣病巢,而成缠绵之疾。
[张新宽,杨宗孟教授常用组药举隅,新中医, 1996;10:5]
06
川牛膝+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
【主治应用】健脾利湿,清热化瘀。
【经验体会】杨宗孟经验。
四药为伍,健脾利湿,清热化痰,用于湿热蕴结、痰瘀阻滞所致之癥瘕、痞块、带下、阴肿阴疮、闭经等症。
凡慢性盆腔炎症、炎性包块、诸种阴道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由于湿热瘀阻所致者,用之皆宜。
杨老认为,凡湿热瘀血之患,责之于肝气之郁,脾气之虚。郁则化火,虚则生湿,热与湿结,阻于脉络,更易成瘀。
故治湿热瘀血之患,非此四药不可。
经云:“治湿不健脾,非其治也。”故以薏苡仁健脾利湿清热,车前子助其清热祛瘀之功。
若湿热郁结不化,必化瘀成毒,故以牛膝化瘀活血,与清热化湿之法互为膀臂。败酱草清热解毒,防患于毒未成。
[张新宽,杨宗孟教授常用组药举隅,新中医,199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