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走过的非凡十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2022年清华大学开展“百年接力,强国有我——我们这十年”主题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主题实践系列推送旨在展现各支队的实践故事和风采成果,分享实践经验、交流实践成果、传递实践精神,鼓励各支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
导语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是协调国家公园区域保护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窗口。随着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的设立,入口社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相关研究刚刚起步。
位于浙江省的百山祖国家公园是我国十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有望入围第二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名单,并计划在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市)打造三个主入口社区和六个次入口社区。
这个暑假,为探究庆元入口社区居民在国家公园建设中的真实参与情况,并提供能够推动公众参与水平提高、促进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协调发展的良策,来自生命学院、致理书院、美术学院、化学系的9名成员组建“入是沁园”赴百山祖国家公园实践支队。其中6人在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庄优波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展开了对百山祖国家公园及庆元入口社区的探索与调研。
在本次实践中,支队成员们走进民居,心系乡村建设;亦跋涉山林之间,体悟自然野趣。半学期的精心筹备,十天的深入调研,“入是沁园”支队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初入沁园,初识庆元
为了从宏观上对庆元入口社区的建设形成认识、为之后深入村庄的人文调研打好基础,支队跟随庄老师走访考察了庆元主入口社区带和次入口社区带上的多个典型村庄,并参与了庄老师与当地管理人员的座谈会。
座谈会上,庆元县县长等人对庆元现阶段建设情况的介绍和对入口社区规划建设的展望给支队成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座谈会,支队成员们逐渐对庆元入口社区的建设发展情况形成了整体的认识:庆元入口社区目前仍处于规划的初级阶段,存在着很多空白。一方面,这份发展的“空白”为庆元带来了多维的发展空间,使其能够不断尝试各种各样的发展模式并逐渐摸索到一套最优方案;另一方面,入口社区建设可借鉴的经验很少,这份“空白”也意味着漫长的“试错”时间和巨大的“试错”投入,有许多的挑战横亘前方,许多的改革等待实施,庆元距离形成一套完善的整体规划、找到发展的最优模式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依微闻鸡犬,豁达值阡陌
在实践的第5-7天,支队成员们一同进行了村庄的入户调研。支队选取了三个较有代表性的村庄:大济村、喜鹊村和西洋村。在每个村庄里,支队都向当地的村委会了解了村庄的整体情况,并各收集了至少28份问卷,尽可能地囊括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村民,以期能够通过对每个村庄的入户调研,掌握村民们的一些基本情况和普遍诉求,并了解村民们对于国家公园建设的认知情况与参与程度。
大济村是支队第一天的目的地,它是这三个村庄中距离县城最近,也是旅游业发展相对较好的一个村庄。因此,支队在调研过程中着重关注了大济村的旅游业发展情况,有意识地去了解村民们对于本村文化底蕴和旅游价值的看法。
第二天,支队“转战”喜鹊村。作为搬迁整改村,喜鹊村和大济村相比并没有很好的旅游资源,但其地理区位独特,有望成为牵动主入口社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区位。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支队也重点了解了政府规划与土地征用对村民生活带来的实际影响。
支队在最后一天来到了西洋村。西洋村是香菇种植大村,支队在实地走访中也确实了解到村民们大多在从事香菇种植的工作。因此,支队在本村的调研里重点了解了每户村民种植香菇的规模、年收入情况、现阶段存在的困难等,也向放弃种植香菇的村民们询问了他们的看法与建议。
三天的走访调研中,支队成员们有了许多的收获;不仅仅是在与村委会聊天、与村民聊天中收集整理的文本资料,更有成员们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对于百山祖国家公园及其入口社区的感触与体会。或许“入口社区”这个词语在村民心中仍然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但支队成员们相信,凭借着多方的努力与协调,百山祖国家公园及其入口社区的建设将在不久的将来深入每个庆元人的内心。
笑语鸣溪涧,踏歌山野间
完成人文调研任务后,支队来到百山祖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检测样地,展开了为期两天的生态调研。在群山的怀抱中,支队成员们感受着大自然发出的阵阵信号,感受着百山祖的生态之美。
跟随着陈叔等百山祖管理站人员的步伐,支队成员们对五个20 m x 20 m的大样地进行了物种复查。一路上,支队成员们钦佩于陈叔老练的登山技术与精湛的物种鉴别技巧,同时也认真记录下这片常绿阔叶林中常见的建群种与优势种,以求为后续的生态学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在样地内,支队也开展了植物样本的采集工作。下山后,支队成员们核对物种名录并向百山祖管理站的“专家组”请教,最终鉴定了显脉冬青、尖萼紫荆、窄基红褐柃等18种植物样本。这些样本将被制成标本,并最终赠与本次实践的相关单位以表感谢。
笑语鸣溪涧,踏歌山野间。带着邂逅日出的欣喜,带着满眼的苍翠,支队成员们告别百山祖,告别庆元县。实践之行至此已经画上句号,但那山林间的树叶清响与虫鸣鸟叫却仿佛仍在耳畔悠悠回荡。
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受到疫情的影响,支队曾一度面临无法出行的困境,但在学校、院系、实践对接单位的大力支持及支队成员们的不懈努力下,支队中的6名成员最终顺利出行,并在人文、生态、宣传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人文调研是支队倾注较多心力的部分。在实践前,支队成员们对问卷的设计进行了多轮的讨论与修改,最终形成了1份总计8页、4部分的完整详实的调研问卷和1张逻辑梳理导图。在实践过程中,支队参与了2次县一级的座谈会,在交流中对庆元入口社区的规划进程和发展困境有了一个宏观的了解;之后支队走进坐落于主入口社区带上的3个村庄,在3天内总计收集了88份访谈问卷,样本覆盖村干部、服务类经营者、普通村民等多种类型的村民群体。线下实践结束后,支队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多次讨论、梳理与分析,形成了多达34页、23000余字的调研报告。支队的人文调研对百山祖国家公园庆元入口社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积累了社区社会经济、地方文化等方面第一手的田野数据,调研结果对百山祖国家公园入口社区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的数据支撑意义,同时对于研究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此外,支队也对整个调研过程进行了及时而多样的宣传,形成了记录调研经历与心得的“沁调研”系列推送和1篇反映庆元廊桥非遗文化遗产继承人心路历程的报告文学。
生态方面,支队双线并行。部分支队成员参与了在百山祖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检测样地开展的样地复查工作,在2天时间内调研了5个20 m x 20 m的大样地,记录的植物物种包含了百山祖国家公园常见的建群种及优势种,后续的生态学分析目前也在进行中。另一部分支队成员在样地内开展了植物样本的采集和鉴定工作,共采集了18种植物样本,目前已完成了标本和百山祖植物图鉴的制作。同时,支队也对辛苦但有趣的生态调研生活进行了生动的记录,产出了反映生态野趣的纪实文学。
宣传方面,支队秉承多形式、多系列、多渠道的理念,创新地采用多种宣传模式。内容制作上,以plog、vlog等有声有色的手段记录实践日常;宣传渠道上,支队以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为阵地,发布日程推送、文学创作、视频记录等内容近20篇,获得了清华大学社会实践公众号、清华大学微博等多个平台的转载。
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暑期实践已经告一段落,但关于国家公园和入口社区协调发展的思考与探索却从未停息,对该项目未来的构想正逐渐成型:与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开展长期合作,在百山祖国家公园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践行乡村振兴的同时记录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建设进展与居民们对国家公园建设的认知与参与程度的变迁......支队成员们期待着,与这片承载着沉甸甸实践回忆的土地再次相遇的一天。
“入是沁园”赴百山祖国家公园实践支队是一支由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导、多个院系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支队。自7月18日起,这支9人支队中的6位成员将与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庄优波老师一同前往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并围绕百山祖国家公园及其庆元入口社区展开为期十天的生态调研与人文调研。
供稿:“入是沁园”实践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