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这个问题得赶紧回一下……”天津市园艺学会理事长、天津市设施农业研究所所长田淑芬一边道歉,一边快速回复微信。一上午的面对面采访过程中,田淑芬的微信一直没有停止过响动。“您业务繁忙呀。”记者笑着调侃道。“种葡萄得特别注意,忽略任何问题都可能导致颗粒无收。农户们找我都是有着急要解决的问题,我也怕回晚了,影响产量。”田淑芬一边解释一边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微信聊天界面。

令记者吃惊的是,田所长的好友通讯录中竟然大部分是“陌生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葡萄种植户、村镇果树种植科技员,找我不是问葡萄种植技术的,就是让我去给当地农民讲课、指导的。”“他们都是打听到您微信后直接加的么?”“嗯,问我咋种葡萄的我都加了。”无论是哪儿的农户,无论是通过发视频、照片、语音等何种方式,无论是什么时间,田淑芬总是在看到后的第一时间认真作答。

尽管已经是全国知名的葡萄种植专家,但在田淑芬心中,铭记的却只是“就是想帮农民做点事、赚点钱”的初衷。作为中国1亿多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员,田淑芬近30年如一日,在专业领域内“精耕细作”,创造经济交易过亿元;作为中国近9千万党员中的一员,田淑芬扎根基层,发挥先进带头作用,用无数的汗水和不眠之夜搭起了果农致富之路,让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号角响彻津沽大地。

党员专家立足科研做典型连续十年每天只睡4个小时

田淑芬,1966年出生于静海县一个农民家庭。1984年考上大学,因为家庭贫困,田淑芬选择报考不需要交学费的农业类高校,因为“馋”水果,便选择了“果树”专业。1988年毕业后,田淑芬被分配到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下属的天津市林业果树研究所,上班第一天,她就被派去位于武清区乡下的一个实验站做技术员,每天带领工人们在500亩地里种植葡萄、苹果、大枣和梨。

小小的实验站一共才5位研究员,除了初出茅庐的田淑芬外,其余4位都是党员,大家互帮互助、敬业上进的氛围感染了田淑芬。“遇到活,大家都抢着干,没有人偷懒。”田淑芬回忆道,“晒东西要上房顶,60多岁的老人搭着架子蹭蹭蹭地就上去了;在地里嫁接果子,时不时地就蹿出条蛇,20来岁的小姑娘也不怕,干活麻利极了。”这也激起了田淑芬的“斗志”,自小要强的她生怕落在别人后面,惹领导嫌弃,便暗地里以其他党员为榜样学着、努力着,2年里,田淑芬迅速成长,并于1990年,首次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990年,田淑芬回到天津林果所,被安排在科研科,做科研管理工作。尽管这是个行政岗,但田淑芬的脚步始终没有离开田间地头,科研项目一个接一个,也正是在这期间,在经历了梨、枣等系列研究后,她发现了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领域——葡萄种植、开发。

一直以来,北纬38度、39度被认为是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天津位处其中。再结合气候、光照、土壤等自然条件,又以汉沽为最优。茶淀玫瑰香远近闻名,甚至吸引了王朝等知名葡萄酒品牌前来合作,但奇怪的是,这样的特色产业却没能给种植户带来巨大的效益。

经过大量走访、调查、研究,田淑芬发现这其中的秘密。“管理粗放,为了增产,很多农户采用‘一穴多株’的种法,栽培过于密集,葡萄长不好。而且,品种退化比较严重,有的穗松、有的穗紧,同一串葡萄上有的是圆的、有的是长的,品相也不好。此外,农户缺乏技术指导,常常因为虫害、低温等,造成‘丰产不丰收’,烂在地里等情况。”田淑芬说。

看到过果农们因为绝产而绝望的脸庞,田淑芬内心像针扎过一样痛。“一家老小1年的支出都要靠卖葡萄这点钱,若是绝产,不仅赚不到钱,还要搭上1000多块钱的成本,我是农村出身,懂那份绝望。”她说。

既然交了入党申请书,就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要求自己。1996年,田淑芬开始集中精力研究葡萄种植,汉沽的4万亩葡萄园,每一寸土地她都走过,每一株葡萄苗她都看过,实实在在地把工作做到最前线,她的努力也得到了组织的认可,终于在1997年5月,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但随着研究深入,田淑芬发现凭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设备条件,是无法解决种植难题的。“仅靠一根米尺和一双眼睛肯定不行,得深造!”这个决定对于当时已经是科研科科长、孩儿妈的田淑芬来说,并不简单。“其实,我当时已经取得点成绩了,若是就想混着过去,也没问题,但既然是党员,就得真正地帮百姓解决问题。”

从1998年到2008年,这十年,是田淑芬口中“不敢回忆”的十年,是她“拼了命”的十年,也是天津葡萄种植户看到希望曙光的十年。

“我1998年去中国农业大学读硕士,一起上课的都是比我小十来岁的年轻孩子,开始有点不适应,但一想到我是带着农户们的期望过来的,也就充满干劲了。”田淑芬回忆道。

周一到周五在学校,晚上十二点前她就没从实验室出来过,周末回到天津,田里、实验室两边转,晚上哄孩子睡着后,又开始学习,直到凌晨3点……就这样,边学边干、边干边学,2001年,田淑芬硕士毕业时,终于找到了攻克葡萄种性提纯的办法。她首次将生物技术选种应用到果树生产中,筛选茶淀玫瑰香葡萄优系纯度,实现精品标准化栽培。“我们在4万亩葡萄园中,通过大量实验,最终筛选出最好的株系,用来繁殖。”田淑芬说。

如果说将田淑芬的工作经历分成3段来说的,第一段截止到1998年,是摸索的阶段,这十年就是第二段,可以说是飞速成长。“主要是3项技术。一是实现种性提纯;二是推广果树套袋技术,提高葡萄的商品性,实现稳产稳收;三是研发新建园的覆膜技术,保证当年成园,增加产量。”田淑芬表示。这些技术大大提高了种植户的收益,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田淑芬培育的葡萄优系仅推广了1000亩,但却实现了145万元的利润,2004年新增效益突破290万元,时至今日,她的葡萄优系已经在全国推广万余亩,实现经济效益过亿。

作为科研机构党员,田淑芬立足科研,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2004年,奋斗不息的田淑芬再次选择深造,攻读南开大学植物学专业博士,继续拓展自己的研究能力和领域。“特别累,但只要想到自己的初衷,就觉得还有劲儿。”田淑芬笑着说。据统计,田淑芬先后获得5次天津市科技进步奖。近5年,她先后主持农业部、科技部、市科委、市农委重点项目20余项,经费总计2177余万元;发表论文31篇,出版著作4本,获得2项授权专利。

服务基层人人称她“财神爷”

2017年的夏天,田淑芬路过北辰区双街镇的一个超市,正在她买东西时,忽然涌上来了几个人围住她。“吓我一跳,结果他们说是想找我咨询葡萄种植的问题。”田淑芬告诉记者。

作为天津市园艺学会的成员,自田淑芬工作起,每年都要参加学会组织的“科技下乡”活动,成为学会管理人员后,她更是积极组织各类技术培训班。出现的次数多了,田淑芬逐渐成了葡萄种植户心目中的“名人”,走到哪儿总是会遇到些来咨询的人。

“我记得有个老太太见到我,非得请我去她家地里看看葡萄,说我是财神爷,让我看了以后才放心。”田淑芬笑着说。

作为天津市市政府农业技术顾问、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专家,田淑芬也是天津市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实施针对500个困难村经济发展“一村一策”精准帮扶计划的专家之一,从2015年到2017年,田淑芬承担了包括津南、汉沽、武清等地的6个村的帮扶任务。大到为困难村“量身打造”发展规划,小到帮困难户寻找对口技术人员,田淑芬通过与帮扶村基层支部对接,互学互帮,共同提高,成了农民致富暖心人。

“田所,打扰了,我们村要修苗了,您啥时候过来看看?”“就这两天吧,我抽空过去……”这样的对话曾无数次出现在田淑芬与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瞿阝村党支部书记张宝军之间,只不过这次是修苗,上次是施肥,再上次是防虫……

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瞿阝村,5年前,习总书记曾来到这里看望农民,要求这里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牢记习总书记嘱托,村里通过帮扶组请田淑芬来给“支招”。“这地可以,种葡萄吧。”经过一段时间考察,田淑芬拍了板。

从种小麦、玉米到种葡萄,村民们一时接受不来。质疑声、争吵声不断,田淑芬索性挨家挨户给农民做思想工作,引领农民改变传统种植观念,向"优""绿""新"转变,半年的时间,终于说服了部分农户。

扶贫的万里长征刚走出第一步,选择品种、提供种苗,怎么搭棚子、套袋、通风……田淑芬手把手、一步步地教,刚从这家出来,一刻不停又走进下一户。“感谢田所给我们选的这6个品种,又香又甜,卖得特别好!我们村里现在有150多亩葡萄地,平均每亩地纯收益能达到1万5千元,以前种小麦、玉米也就能赚2000来块钱,现在大家都想学种葡萄,还得让田所继续帮我们!”张宝军感叹道。

显然,不是1个村得到了这样的实惠,位于汉沽的宝田村,也在田淑芬的帮扶下,逐步走上富裕之路。“对于这个村,我们就想办成采摘园。所以首先是帮他们建设施,选择精品种苗;通过技术研究,实现提早上市和产期调控,最长可达8个月之久,吸引客流、提升效益;此外,我们还帮他们找了一些养鱼、养花的专家,丰富采摘园项目。”田淑芬告诉记者。

在家人看来,田淑芬是一位“逆行者”。“突然下雨,别人都是往家里跑,我妈妈是往外跑。怕这家大棚没扣好,怕那家雨水倒灌;气温升高,别人都回屋坐着吹空调,我妈妈却要跑到又闷又热的葡萄园里,怕这个生虫害,怕那个温度没控制好,总是待不住、闲不下来,永远都风风火火,留给我一个又一个背影。”田淑芬女儿万笑醒有些心疼母亲。

今年,田淑芬承担的帮扶任务从6个增至12个,压力越来越大,但在田淑芬脸上却找不到烦恼。“作为一名党员,要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里,要对得起百姓。如果我自己的科研成果、工作经验能直接转化成老百姓口袋里面的钱,提升一下他们的生活水平,我别无他求。”

发挥学会纽带托用党课就上在田间地头

8月,农户们最忙的季节,即将迎来收获前的每一刻都要更加小心翼翼。“百姓需要什么,党员就应该做什么”,本着这样的信念,身为天津市园艺学会理事长的田淑芬,提出了将党日活动开在种植户家中的想法,在得到组织的许可后,田淑芬带着各行各业专家一行20多人就直奔汉沽、双街等地的村里。

蔬菜起了虫害怎么办?田里被水淹了怎么办?家里养的猪不吃食是咋回事儿?专家们走到家里,与农户面对面,有什么问题现场就可以得到解答,这样的主题党日活动,让百姓竖起了大拇指。“应该发挥科研型学会服务‘三农’的战斗堡垒作用,既能够激发党员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够切实解决问题,把温暖送到百姓身边,让农户们感受到党的可依赖性。”据悉,学会开展此类活动累计服务近2400人次,累计培训各类涉农人员7000余人。

学会内的党员们大多是技术干部,由于科研业务繁重,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科研、轻党建”的思想。作为学会的老党员,田淑芬主动发挥先进带头作用,提出解决方案。“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农业科研系统党建,广大党员要认真做好理论学习和精神传达。我建议要将学习时间固定化,每年初要制定党课学习时间表,认真执行,开展集中座谈,对于不能参加的人员,必须要求其自学并汇报学习情况。”田淑芬在建议中这样写道。

除了加强理论学习外,田淑芬还针对支部组织架构、人员构成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学会的组织架构应该尽快更新,降低行政人员的比例,吸纳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以吸纳像南开大学、理工大学、天津农学院等高校的研究人员加入,壮大学会的科研力量和技术研发能力;也应该面向相关领域的企业人员以及各区县合作社的负责同志开放,作为科研单位,直接联系农民与企业,缩短科研与应用的距离,也能够调动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组织建设来说,还应该实施学会会员登记制度,发挥纽带作用,定期开展座谈会,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掌握专家动态,加强与他们间的交流。”

洋洋洒洒几千字,田淑芬将自己对于党组织的忠诚与热爱蕴含其中,其中不少意见,更是直接被学会党支部采纳、接受,并已开始实施。而她自己更是带头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认真收看《将改革进行到底》等专题教育及纪录片,并定期通过党员学习微信群、党支部微信群等,发表学习心得体会,提高自己的党性和党纪意识。

在采访过程中,田淑芬多次谦虚地表示,自己年纪大了,不用被报道。她一再地向记者推荐团队中的年轻党员干部,并称赞她们有想法、能吃苦、技术强。“田理事长非常无私,无论我们在生活或科研上遇到什么问题,她总是想办法帮我们解决。而且,她非常注重让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鼓励我们,让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地干。”党员技术干部苏宏告诉记者。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学会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始终把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资源,只有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才能激发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热情。”田淑芬表示,“年轻人是科研队伍中最有活力的群体,我对他们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科研、学术上来不得半点马虎,要扎根基层、接上地气,要与农民面对面,才能真正把服务送到农村、农民最需要的地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但同时,我们也要让年轻人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我们讲理也讲情,要保证他们前行的信心和动力。”(江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