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实验眼”推送的是“眼主闲话”系列第35篇文章《电化教学——我的思政课教学12年琐忆系列之三 》,来自眼主殷红。这是“实验眼”第718期文章。
“我的思政课教学12年琐忆”系列前期文章参见:
电 化 教 学
——我的思政课教学12年琐忆系列之三
殷 红
一堂课,从头至尾,不看教材不看教案,仅靠一支粉笔,或娓娓道来,或口若悬河。我上中学的时候,对这样的老师敬佩至极,用现在的话说这样的老师真酷,心里想着如果以后自己当老师就当这样的老师。
想法一旦在心里生根发芽,那就再也挥之不去了,尤其是当我真的成为了一名中学政治教师以后。最初的教学,谈不上什么教法,但对待教学的态度极其认真。教案写得十分详细,上课前把教案背得滚瓜溜熟,经常走进教室前还要再看一眼教案中引用的事例,仿佛就像当年学生时代进入考场前总想再看一眼数学公式一样。我知道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想成为自己心目中崇拜的老师那样。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明白课堂上仅靠一只粉笔是远远不够的。
1992年冬,殷红参加学校电教课大赛,政治教研组组长鲁菊梅(右)老师进行课前指导。
那是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三年即1992年,学校决定举办电教实验教师培训,培训对象由各个教研组推荐。政治教研组推荐了我,记得当时教研组长鲁菊梅老师对我说:“小殷,你还年轻,要多学习,多接触新事物。”负责培训的是学校的电教组,时任教研组长刘红梅老师在培训开班时说:“我校1980年就已开始探索实施电化教学,是我省中小学开展电化教学最早的学校之一。1990年,学校被省电教馆命名为‘河南省电教试点学校’,今年又被郑州市电教馆命名为‘郑州市电教示范学校’。学校已有不少教师在电化教学方面取得了成绩。本次培训以全校范围的‘电教课大赛’为最终考核。”这对我的促动很大,激发了我学习电化教学的动力。
那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幻灯教学,二是录像教学。幻灯机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写在幻灯片上,把制作好的幻灯片放置在幻灯机上,通过屏幕将幻灯片上的内容显示出来。录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有关影像找出来,剪辑出来,在课堂上播放,为教学内容服务。实际课堂教学中,幻灯教学和录像教学既可独立实施,也可结合运用。
2000年4月,我校现代技术教育中心全体教师合影。前排左起:杜凤英,刘红梅,李秀娟,边小芳。后排左起:李林,孟庆言,刘小政。
那时,因条件所限,老师们制作幻灯片都是用油笔把教学内容例如预习内容、主要知识点、典型事例、课堂作业等等写在幻灯片上;幻灯片也不是随心所欲想用多少就用多少,购买幻灯片是要花钱的;录像资源也有限,有时为了一节课甚至要到省电教馆去寻找录像带,有时需要看很长时间的录像资料才能找到突破一个知识点的内容;教室里并没有配置幻灯教学设备和电视机,只有位于学校实验楼上的电教室才有,当时如果不算语音教室的话,整个学校好像只有两个电教教室,上电教课得提前预约。尽管如此,新颖的教学手段还是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我自己也感觉课堂容量增加了,教学效果很明显。
1992年冬季,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电教课大赛。我通过幻灯和电视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讲授了一节时政课《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对中国的影响》并获得了好评,那次培训算是顺利结业了。后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也被省教委评为电教论文二等奖。
1997年1月,学校在98届高二(2)班教室为殷红举办扶贫支教欢送会。左起:李家伟,王光咸,张顺芳,殷红,姚天赦。照片左上方即为“三机一幕”。
1994年秋季,学校高中部教学楼交付使用,首次实现了“三机一幕进教室”,“三机”是指电视机、录音机和录像机,“一幕”是指大屏幕(投影仪)。每个教室黑板的左侧,都配置一个铁皮柜,柜子里存放着“三机”,大屏幕(投影仪)安装在教室黑板的左侧上方。后来增加了VCD机,就变成了“四机一幕进教室”。这样一来,老师们就可以直接在班级教室上电教课了,十分方便。
1996年10月,我到郑州市上街区参加全省第二届中学思想政治优质课大赛,采用幻灯教学手段讲授了一节哲学课《物质是运动的》并获得了全省高中组一等奖的第一名。记得那节课结束后,许多听课的教师问我,一个复杂知识点的幻灯片是如何实现一张一张翻页的,其实我使用的是我自己制作的复合幻灯片,由此我感到电化教学当时在全省开展的情况很不平衡。若干年后,当见到实物投影仪、幻灯放映机的时候,我不禁感慨当年的运用真是小儿科,这就是时代的局限。
2000年5月,我校音美老(音乐美术劳动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合影。前排左起:武建新,张晓燕,汪金城,刘洪海。后排左起:陈党庆,赵达宏,常庆卫。
记得这一时期学校也曾在1993年交付使用的综合楼五楼举办过教师计算机技能培训,担任培训任务的是1992年及之后分配来的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有常庆卫、陈党庆、李林和刘小政等。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学会计算机打字,其他的印象不深了。这次培训是我人生第一次操作计算机。说起来很惭愧,那时候我和许多教师一样还不如学生,因为我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在高一年级利用第二课堂开设了计算机课,教学生学习Basic语言,有的学生还在省市的计算机学科比赛中获奖。那时,写东西还主要是用纸张,打印东西还是刻蜡板,计算机只在计算机教室里有,办公室也没有配发,熟练掌握计算机并发挥作用那是后来的事了。1998年前后,学校才在办公室和教研组配置了计算机。
有一件事发生在2001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时候的事,至今令我印象深刻。为期半年的培训期间,来自五个省区的六位教师是自由听课学习的,没有正式课表,人大的本科、硕士、博士课程都可以去听,我们唯一提出集中安排的课程就是计算机,人大还真满足了我们的这一愿望。也就是在人大培训期间,我一狠心,到海淀中关村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笔记本电脑。
因此,那时学校电化教学主要是利用幻灯、录音录像等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还只是一个梦想。
2002年1月,学生干部利用背投电视举行班会
2020年4月7日,我校20届高三(3)班返校复学首日,班主任杨卫红老师利用触控式一体机上“开学第一课”,对学生进行疫情防控知识教育。
1997-1999年,我受省教委委派到河南新县八里畈乡从事支援地方基层教育工作。下乡回来的第二年,也就是2000年,学校教室配备了背投电视机,取代了“四机一幕”,也正是这一年,学校开通了校园网。2011年,学校教室里的背投逐步被电子白板取代。2014年起,教室里的电子白板又逐步被触控式一体机取代。2019年,学校启动智慧校园一期建设,WIFI覆盖了整个校园。
2012年12月,眼主殷红与常庆卫(右)参加中央电化教育馆举办的全国百所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启动会时在七宝中学留影。
2012年12月,时任学校办公室主任的我与同事常庆卫老师一起去上海参加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在七宝中学召开的全国百所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启动会。在这个启动会上,我校被中央电教馆确定为全国191所“首批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之一。也就是在这个启动会上,我懂得了什么叫做“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就是学校要接入宽带,要具备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硬件和资源)。“优质资源班班通”就是每个班级的课堂教学能够使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一个以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教师、学生、家长为服务对象的一个网络化的社交平台,是一个教师和学生有更丰富的优质资源可用的“资源超市”,是一个帮助教师提高自主开发教学资源能力的服务平台,是一个使教师尽快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服务平台,是一个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进展进行分析的管理平台。“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际上就是一个云服务体系,与“网络学习空间”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以保证资源的快速流动和广泛共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就是建设中央和省两级教育管理数据中心,为中央、省、地(市)、县、学校五级提供应用系统服务。
2020年11月,参加中央电教馆举办的教育部2020年中小学校长“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的学员在晋江一中众言堂前合影。
时隔八年,2020年11月,我到福建省晋江市参加中央电教馆在晋江一中举办的教育部2020年中小学校长“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通过听取专家讲座以及晋江一中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方面的经验分享,我明白了“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关键点也是难点就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理解了教育部2018年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基础上,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的内涵,理解了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意义。
抚今思昔,我不禁感慨万千。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使用幻灯、录像等手段进行电化教学的我,当听到网络时代、信息高速公路时,内心是无比的向往和渴望。可谁又能想到,我们进入网络时代才不过二十多年,人类从IT(信息)时代进入了DT(数据)时代,又从DT时代进入了AI(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对新技术的发展既为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为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服务,不能不反思,不能不行动。
我们何其有幸,能处在这样一个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的新时代。“恒者行远,思者常新”。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对待新技术、新手段,我们不能排斥,我们要主动去学习,去使用,去掌握,去培育,去发挥其优势,让自己提高,让学生成长,让学校提升,让家长放心,让教育为人民所满意,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辜负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实验眼
观实验
END
讲述实
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