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不仅是贯彻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动高效种植业转型升级作出的重大决策。满足人民对优质,高效农产品的供给需求、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蒙城县在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上,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摸索出一套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取得成效

1.1 提高了优质麦产量

2021年,全县163.32万亩优质麦平均亩产544.42公斤,单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优质专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1.2 增加了优质麦种植效益

由于优质麦品质好,实现了优质优价,收购价格高出普通麦0.1元/公斤以上,增加收益27.21元/亩,163.32万亩优质麦新增效益4443.94万元。30万亩优质强筋小麦订单,由中瑞粮贸,金冠面粉、恒瑞面粉等企业以高于市场价0.2元/kg进行收购,新增效益1632.6万元,两项合计新增收益6076.54万元,达到品质改善、效益增加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广秸秆还田、土壤深耕、配方施肥、科学播种、氮肥后移、防灾减灾、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优质麦绿色增产关键技术,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化肥使用量较2020年减少1%以上,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2020年农药使用量较基期减少1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41.0%,统防统治率为45%,绿色防控率达43.0%。农业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小麦品质得到的进一步改善, 实现了肥药减量增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经验做法

2.1 强化组织领导

蒙城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财政局、发改委、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发展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优质麦生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担任,办公室具体负责统筹协调、监督管理、检查验收等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成立了优质麦生产技术指导组,县种植业发展中心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植保、土肥、推广等各站站长为成员,负责试验示范、技术培训、指导服务,落实各项技术管理措施。各乡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从而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确保了优质麦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强化政策扶持

一是在小麦赤霉病防控上,县级财政补助资金1751.4万元,中央财政资金210万元,省财政资金561万元,市级财政资金230万元,农民自筹778.4万元,合计3697.4万元,用于小麦“一喷三防” 物资采购和购买飞防服务,合计实施飞防面积390.5万亩次,累计投入1209架(台)无人机及轮式机实施统防统治,有力推动了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工作。二是利用2020年耕地质量提升项目中央资金29.2万元,加上农民自筹49.58万元,采购缓释掺混肥292吨,以物化补贴的形式,对双涧、漆园、马集、许疃等5800亩项目区农户每袋肥料给予补助50元,用于示范推广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化肥减量等关键技术。

2.3 强化建设标准

一是高标准选择示范基地。按照基础设施完善、农民科技意识强、生产组织化程度高、集中连片、交通便利、示范效应带动强等作为选择优质麦生产示范基地的标准。二是统一品种应用、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作业的“五统一”技术路线,有效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三是规范树立标识标牌。按照省、市要求,县农业农村局统一制作了标识牌,树立在各示范区明显位置,明确了示范地点、示范面积、主推品种、主推技术、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信息,切实提高示范片的示范宣传和辐射带动作用。

2.4 强化四情监测

通过采取定地点、定时间、定专家、定期会商的“四定”办法,对小麦全生育期苗情、墒情、灾情和病虫情进行监测90期,及时上报监测信息,并形成监测报告50期。同时综合考虑天气变化趋势、苗情长势、土壤墒情、病虫害发生等情况,将点上监测与面上调查有机结合起来、将环境因子 与“四情”结合起来、将农艺措施与农机技术有机融合起来,将农艺措施与气象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及时组织栽培、植保、 土肥、气象、农机等方面专家召开农业气象专家联盟会商会,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研判,因苗施策,分类指导,实现监测结果与指导优质麦生产无缝对接,着力当好政府参谋。

2.5 强化指导服务

一是实行全程包保责任制。县农技人员分包到乡镇,乡镇农综站人员分包到优质麦生产示范基地,县成立8个技术指导组,在小麦播种、抗旱保苗、冬前化除、氮肥后移、病虫害防控等关键环节,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了关键技术的应用到位率。二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在小麦生长的各关键时期,通过广播、电视、流动宣传车、培训班、现场会、微信视频、科技下乡、明白纸等方式,广泛开展技术宣传和培训。其中,3月13日与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联合举办“小麦田间管理及乡村振兴途径”技术培训会,培训农技人员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0余人。4月份召开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培训18场次,培训人数1000人,成立4个督导组深入乡镇村组开展包保督查和田管技术指导。编发防治技术手机短信和微信8期,发送和转发赤霉病防控技术信息6.2万条(次),发放技术明白纸30万份,开展电视讲话3次,录制赤霉病防控音频1次。三是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农事托管、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主体的作用,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建设,广泛开展专业化、社会化、绿色化、全程化的田管服务。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