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课标》)强化课程育人导向,提出了课程内容的选取需遵循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原则,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不限于了解和记忆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发现、判断其背后的态度和价值观;课程目标在文化意识的培育方面要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中华经典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哲理、有文化、有味道、有色彩、有温度、有智慧,蕴含着爱国、文明、和谐、公正、诚信、友善的丰厚道德意蕴,是培育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好素材(胡莉英,2020)。但以此为选材的内容在目前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中几乎从未出现,直接影响了学生文化品格的塑造和中华价值的传播。同时,《课标》积极倡导充分利用和有效开发教材资源,并且可适当选用或开发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以补充教材的教学内容。“中外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也是《课标》提出的“人与社会”子主题内容之一。基于以上要求,本文将结合案例,探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经典故事的实践策略。
一
借助语料迁移语境,基于教材语篇再构中华经典故事
戴军熔(2019)认为,教师应立足语篇所属的特定主题语境范畴,通过主题文化语境的创设与创编以及主题文化语料的选择与使用,可达成对主题文化意义的理解与表达,进而实现“主题语境(主题群)—主题文化语境和主题文化语料—主题文化意义”三者间的逻辑对接。配图故事是小学英语教材常见的语篇类型,在故事教学中,借助教材语料,通过将故事情境迁移到中华经典文学作品的情境进行语篇再构,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把语言学习运用和文化观念塑造相结合,可实现“以文化人”。
[案例1]人教版五年级上册Unit5 In a nature park 的Story time板块是一个配图故事,呈现了两个主人公在自然公园里,运用本单元核心词汇和句型进行景物描述的场景。研读语篇内容后,教师提炼出三个语篇要点:What—描述自然公园美景;Why—表达喜悦和向往之情;How—以对话形式呈现故事情节,其语篇要点与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经典名作《桃花源记》有相似之处。在忠实原作大意的前提下,教师借助目标语言,将故事情境迁移到“桃花源”情境中,以文中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为背景,将教材主人公“Zoom and Zip”替换成“渔民和刘子骥”,并以他们之间的对话内容和相应图片重构出故事语篇“The Peach Garden”。在意义探究上,以“Searching for beauty”为文化主题,用三个问题:“Where is the peach garden?”,“How is the peach garden?”和“What’s the peach garden in your heart?”创设出三个子情境,读前通过视频呈现我国现有的几座“桃花源”,如重庆酉阳、湖南常德、江西庐山等,引发学生去探讨“桃花源今何在?”,从而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之美;在读中,运用对听说读看写语言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对语篇语言、修辞以及配图全面关注,回答“桃花源美在何处?”,体验文学作品之美;读后,则通过声情并茂的故事表演,“The Peach Garden in My Heart”的创写,描绘出“心中的桃花源”,循序渐进地探究出“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这一文化主题意义(见表1)。从而达到形成健康审美情趣,体现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具有积极向上情感态度的文化意识目标。既传承了作品中“乐土”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又体现出新时代的育人追求。
表1 The Peach Garden 教学情境
二
解析内涵优选绘本,基于单元主题嵌入中华经典故事
《课标》教学建议要求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引导学生基于对各语篇内容的学习和主题意义的探究,逐步建构和生成围绕单元主题的深层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促进其核心素养综合表现的达成。主题意义是指主题呈现的核心思想或深层含义,往往与文化内涵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关(陈新忠,2018)。因此,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在深入分析教材语篇、精准确立单元主题、科学建构育人蓝图的基础上,优选蕴含指向单元主题意义内涵的中华经典故事绘本,不仅可以丰富单元的语篇类型,更能充分释放中华经典故事的育人价值,为单元主题意义的探究赋能助力。
[案例2]人教版五年级上册Unit 2 My Week话题为“我的一周”,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工作日和周末的生活和学习等内容。在对教材语篇进行深入研读后,教师确立了“活出积极人生”的单元主题。通过展现“课程、学校生活与个人感受”“时间管理”“学习与生活的自我管理”等子主题内容,力求结合语用任务和文化实践去探究各个单课主题, 实现对“如何拥有积极向上生活”的感知、理解、感悟和内化,进而树立积极向上、珍惜时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设计前五个课时教学内容均来自教材,教师结合教学需要进行了必要的加工和整合。《守株待兔》是小学生耳熟能详的中华经典故事,揭示了做人做事不能心存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需要树立勤勉积极人生态度的真理,这一主题意义恰好与本单元的主题高度契合。因此,教师在最后一个课时使用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国标英语分级阅读》(何其莘、杨孝明,2018)“Waiting for a hare”绘本故事。该系列绘本编入了多个中华经典故事,在语言知识上与主教材匹配,在文化知识上丰富多样的呈现了三大主题范畴所统摄的各个子主题内容,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具备较强课操作性的优质语篇,也为优选绘本辅助单元主题意义探究提供了广泛的资源。本案例通过单元内单课嵌入式融合的方式,实现以语篇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完成单元教学目标,从而实践中华经典故事在单元教学中的有机融合(见图1)。
图1 单元内容结构图
三
实践活动双语共读,基于学生认知创编中华经典故事
《课标》倡导本着“学用结合、课内外结合、学科融合”的原则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在用英语讲述中国经典的实践中,笔者通过非对称阅读活动的开展,在母语学习和英语学习的跨学科融合中找到了切入点。具体而言,就是基于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结合他们已经进行的语文课内学习或课外阅读的中华经典故事,创编出相应的英语语篇进行教学。双语结合的非对称阅读体现为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形式的非对称,即母语阅读的相应要求要明显高于英语,但对于故事的大概情节和价值内涵则高度一致,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中国经典的理解和传播能力。
[案例3]《三大白骨精》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经典章节,既有出现在我国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上,更是脍炙人口的中华经典故事。教师基于学生对于此故事的母语认知基础,结合具体教学要求对故事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语言描写和内涵寓意进行深入解析后,用英语创编出“Lady White Bone”。在创编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原则:一是适度性原则,在语篇的难易和容量上,既要符合学情,又要兼顾在教学时间上的可操作性;二是情境性原则,在语篇类型上选用配图故事,创设出匹配小学生喜好和理解的生动有趣的情境;三是复现性原则,注重核心句式的高频复现和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四是逆向性原则,通过样课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再次对创编内容进行调整和打磨。以此构建出学生语言、思维、情感和文化发展的空间,为讲好中华经典故事创造先决条件。在本案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基于原著故事梗概,提炼出白骨精的“三变”(3 changes)导致“危机四伏”(dangerous),悟空的“三打”(3 heats)体现“勇敢正义”(brave),唐僧的“三责”(3 blames)引出应“头脑清醒”(clearheaded)的故事要点,以此探究出语篇育人要点“when we are in danger,be brave and clearheaded.”。通过教学板书,将语篇知识和文化知识要点进行了结构化、可视化呈现(见图2),与学生在中文原著、语文教材或是连环画等母语读物中所接触的相同故事形成差异,进而多元且共同作用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也指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经典、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传播中华文化。
图2 “Lady White Bone”教学板书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华经典故事所涵养的育人价值,教师在实践中还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学思结合,通过古今勾连,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结合自身的学习和思考,在教学中确定具有新时代教育价值取向的育人目标;二是学用结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用在英语课堂上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指导现实生活,实现知行合一;三是学创结合,通过对中华经典故事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举一反三,探索出更多中华优秀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思路。
作者介绍
王若语
重庆市小学英语教研员,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学名师,重庆市教育学会小学外语教育教学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编《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中国风·重庆篇》等教师和学生相关英语教学读物多册,参与教育部审定的小学英语教材编写工作。
【参考文献】
胡莉英.中华经典故事的道德价值及其运用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5).
戴军熔.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意识的内涵要义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9(1).
陈新忠.高中英语教学中语篇的主题与语篇意义[J].英语学习,2018(1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何其莘、杨孝明.2018.新国标英语分级阅读 三年级第1辑[Z].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来源 |本文发表在《小学教学设计》2023年第10期【系2023年度重庆市语言文字科研项目“小学生用英语传播重庆地域文化实践研究”成果(立项编号yyk2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