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一点#个人能力提升#《学会写作》#教你如何讲好故事的套路
文章要受欢迎,除了要观点有价值外,还需要有吸引人的故事,因为喜欢听故事是人的天性使然。
人喜欢听故事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讲故事的能力和听故事的爱好是刻在我们的基因里。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大脑皮层面积超过黑猩猩3倍多,其额叶、顶叶和颞叶等面积也相应变大,这些区域与语言、记忆等功能紧密联系,使人具有思维能力。人类正是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把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代,强化了非遗传性的继承和演变,最终成为万物之灵,成了地球的主宰。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故事是大面积传播文化知识和经验的手段。古代有文化的人所占比例很小,统治者为了占领人民群众的思想,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讲通俗易懂的故事,像《诗经》、《庄子》、《老子》、《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都是以故事方式流传至今。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故事对人际交往有积极作用。首先,故事能拉近人的距离,当你与他人分享一个受挫的故事时,你们之间会引发极强的共鸣,让对方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从而产生信任感。另外,故事能促进人与人的协作。由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到:创造并相信虚构故事的能力越高,其可以发挥的能力也就越高。所有宗教都是一个完备的故事体系,它们以独特的想象回答了很多人类世界的终极问题“世界的本质”,“人类的起源”,“万物的最终归宿”等等。
现在我们知道了人都喜欢听故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讲故事。如何能把故事讲好呢?
要讲好一个故事,得先分清故事和叙事的区别。
很多人会把故事和叙事混在一块。不可否认的是所有故事都在叙事,但并不是百度所有叙事,都是故事。百度对于故事的定义是“故事,可以解释为旧事、旧业、先例、典故、花样等涵义,同时,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从而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
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对于故事的定义是,一系列由冲突驱动的动态递进的事件,给人物的生活引起了意义重大的改变。
两个定义都突出了,故事的情节要跌宕起伏(有冲突),且阐述一个道理引发改变。
事的三种经典框架
第一种经典框架是美国作家杰里·克里弗的故事框架:冲突、行动、结局。
以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的《最后一堂课》为例,这个故事中,范老师因动脉阻塞导致只记得92年上的最后一堂课(冲突),为了帮范老师治病,范老师的儿子请上过最后一堂课的同学帮忙,复制92年的最后一堂课的场景,全村人动员起来布置教室帮范老师回忆(行动),范老师回忆了最后一堂课,范老师的病也有所好转(结局)。
这就是最经典的故事框架,我们可以找一个故事来分析,所有故事都是由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第二种经典框架是我们传统文学的故事框架:起,承,转,合。
起是原因,引出故事;承是延伸,卷入更多人物,把故事铺开;转是让剧情起伏,不断制造麻烦;合是结局,失败或成功,都要有一个结果。
还是以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的《回家之路》为例,闫飞燕是超级带货网红,她回老家参加小学校庆(起),“沙地苹果”经销商乔树林也回家参加校庆,路上还碰到了他的同学(承)。当乔树林遇到闫飞燕后,他希望闫飞燕帮忙在直播中推销”沙地苹果“,但由于乔树林大话连篇,冒充有钱人,让人厌恶。最终闫飞燕把他丢在路面没带他去学校(转),结果校庆中发言的小朋友道出了真相,乔树林没有骗人,他带领乡亲植树造林,研制沙地苹果带领乡亲致富,让沙漠变绿洲。最后,乔树林得到了大家的尊重,闫飞燕也愿意帮他直播带货(合)。
第三种是台湾小说家许荣哲的故事框架:目标、阻碍、行动、结果、意外、转折、结局。
许荣哲认为,只要能够回答下面这七个问题,就能快速构思出一个故事来。(1)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2)实现目标的阻碍是什么?
(3)为了实现目标,他会如何努力?
(4)结果如何?
(5)发生了什么意外?
(6)意外发生后,情节如何转折?
(7)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依旧以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为例,其中电影中最后一个故事叫《神笔马亮》,主人公马亮的目标是去农村挂职,但他的老婆希望他去俄罗斯的列宾美术学院深造,马亮为了实现去农村挂职的目标,他在村里搭建了一个俄罗斯风格的宿舍,虽然中间有很多的小意外,但基本在可控范围内。但有一天他老婆来到了他所在的村拍孕妇照,当她吃到香肠的那刻,谎言被拆穿了,老婆很生气,当她看到村里的状况后,她不生马亮的气了,反而为他骄傲。
如果将以上三个框架简单综合一下就是:围绕主人公陷入困境时遇到的麻烦,讲述他为了摆脱困境、解决麻烦而行动的过程,最后给出一个结局。你看讲故事是不是挺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