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宁可撞死,也不要待在陌生的养殖池里面,眼睁睁看着一批批撞死的林蛙,朱志明根本无计可施。这时朱志明的孩子刚刚出生不久,大家都劝他放弃养蛙,找个稳定的工作养家。可这时的朱志明已经没有退路。为了养蛙,他不仅变卖了家产还前后借下了70万元外债。如果蛙养不成,自己也没有活路。

伴着棺材创业的亿万富翁(上) (2016.11.24 )

朱志明:有几次拿着耗子药瞅,当时看了之后,没让我轻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不能把外债留给儿女,所以还要咬牙坚持。

朱志明清楚,自己不仅没有退路,甚至连死的资格都没有,野生林蛙驯化问题必须解决,他养蛙必须成功。朱志明在原来房主留下的棺材上写了8个字,“成劈此棺、败睡此棺”,他立下誓言,如果养蛙成功就劈了这口棺材烧火,如果失败就自己躺进去。

朱志明:挺不住的时候我看了这口棺材,更加强我对事业的执着,如果我要是不坚持下去,那顶上有我刻过的字,“成劈此棺,败睡此棺”。没有退路了,我已经把自己逼到死路了,我一点退路都没给自己留,那我就要死在这,那就是我的归宿,只有它才能激励我,没有它我怎么熬过去。

养蛙需要费用,最穷的时候,朱志明只能靠捡破烂维持生活。一天只吃一顿汤面,衣服全是破洞也没钱买新的。

这些对朱志明来说并不可怕,让他害怕的是他不敢这样面对自己的家人。为了不让家人看到自己窘迫的样子,朱志明白天都不敢回家,只能等半夜女儿睡着了,再悄悄地回去亲吻熟睡的女儿,然后又匆匆赶回养殖场。

朱志明:路上走一个半小时,在家待十分钟八分钟,这种感觉更加激励我,我必须要成功,你知道吗,越是这种情况,我的意志就越坚强。

朱志明不想认输,可想尽了办法,也请教过很多同行,还是无法解决野生林蛙驯化的问题。到底该怎么办呢?最无助的时候,朱志明干脆搬进蛙圈,和林蛙同吃同住,把自己当成一只林蛙,林蛙干什么他就干什么。

朱志明:任何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它都是有想法的。

记者:那蛙这样是什么意思?

朱志明:它要这样的话,可以这么讲,它也跟人一样,它有不舒服的地方。

记者:挠挠

朱志明:不是挠,一般它这样挠,或者老这样挠,基本就是有真菌感染了,那里不舒服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朱志明没日没夜的钻研中,他终于发现了解决林蛙人工驯化的关键。

朱志明:它就想往出逃对不对,它在靠近边侧的时候,你没看那边有烟囱吗,为什么有烟囱呢,这个在驯化的时候,外面放铁炉子,烟囱就加热,蛙一靠近的时候它感觉到热,这里很危险,它就不往边上靠了。

记者:这个林蛙其实很怕热,它冷未必有那么可怕。

朱志明:对,但它特别怕热,这烟囱一热它就不敢靠前了,你让它过去它都不过去,你等到了驯化过来以后,它接近靠这个边,它就知道。

靠林蛙怕热相对不怕冷的习性,解决野生林蛙的驯化问题,让朱志明深刻体会到一个道理,就是只有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蛙来感受它们的喜好,才能真正养好林蛙。

现在,朱志明对林蛙的一举一动都能了如指掌。林蛙一般通过爪子分辨公母,公蛙和母蛙的爪子长得不同,可朱志明却练就了一身闭眼摸林蛙,就能分辨公母的绝活。

记者:考考您,捞上几只,你要是不看能现场摸出来吗?

朱志明:那很简单来。

记者:你看现在我们捞出这些,不看,来来来,抓一只。

朱志明:这只是雌蛙,百分之百母的,你不信现在可以看看。

记者:那我们看一下。

朱志明:手上你看它没有婚垫吧?没有。

记者:真的。

朱志明:因为你放到手里以后,骨骼它无劲,非常温顺。公蛙要放到手里,来你抓上捂在手里,你的感觉,是不是骨骼非常有劲,或是有点不老实。

记者:反正它老蹬我的手。

朱志明:对,来你看看这只蛙,这只蛙可以拿走,你再看看这只雌蛙,你放手里,你感觉它是不很温柔,很老实。

经过6年的艰苦探索,朱志明终于解决了林蛙养殖各个环节的技术难题。也开始有了收入,因为当时林蛙养殖行业相对空白,林蛙不愁销路,一年他就赚到一百多万。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情,让刚刚起步的朱志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找到了一把开启亿万财富的大门的钥匙。

这里是朱志明的办公室,他在这珍藏着一张旧的发黄的纸,正是这张纸成就了今天的朱志明。

朱志明:这张黄黄旧旧的纸,您要准备留多久?

朱志明:到永远,没有它的话我能有今天吗?能把产业做到这样吗?

这是一张什么纸呢?拿到这张纸后不久,朱志明有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可以说是近乎疯狂的想法,在他每年能赚一百多万的时候,他要让自己年赚上亿元!而这亿万财富,只需要做到一件事,那就是让林蛙离开东北,去南方。

东北是林蛙的原产地,因为冬眠时间长,还被称作雪蛤。林蛙耐受得了寒冬,却对高温很敏感,长时间闷热高温会威胁林蛙的生命。既然东北是野生林蛙的主要栖息地,那为什么要冒这么大风险反其道而行,让林蛙南下呢?离开了东北的自然环境,林蛙还能活吗?

伴着棺材创业的亿万富翁(上) (2016.11.24 )

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朱志明在天津市的一个林蛙养殖基地。

记者:蛙都在这下面。

苑长明:蛙都在这下面。

记者:都在那儿躲着呢。

除了这里,在广西、上海、山东等地,朱志明也都建起了林蛙养殖基地。那张纸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信息,让朱志明迅速把基地扩展到全国各地,把一个小作坊做到上亿规模呢?明天同一时间为您揭秘。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