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得好好回答。
共同点:TED“令人惊讶的动机科学”中讲到,微软曾花重金聘请专家在规定时间内编写出一本百科全书,后来无疾而终,但维基百科却在不花钱的情况下办到了。这是因为,维基百科激发的广大网友的参与创作欲望,远非给几个专家的金钱能比。
同维基百科相似,豆瓣、果壳和知乎最优秀的地方同样在于,它们都吸引了一群优秀的人,激发它们的创造欲望,为网站提供高质量的内容,而这批优秀的人会吸引更多相似的人,形成自己的社区文化,从而使网站壮大。它们都是应用“动机科学”的典范。
那么,这些网站激发网友辛苦码字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外在的动机,是网站设计的网友给予的直接反馈。“赞”、“推荐”、“粉丝数”和“评论”。这些反馈构成了创作的外在强化物。很多人都会记得写一篇文章,获得很多“赞”时的独特感觉。“赞”的背后,是被尊重、得到承认和影响力,虽然虚拟,同样让人沉醉。
内在动机,除了自身的创作冲动,一个网站能吸引优质粉丝,一定是它激发了你隐隐之中对自己的想象、期待和深刻的身份认同。它提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提示通过你创作、浏览网站内容,及与网站其它成员之间的互动完成。一些大而杂的社区网站之所以衰落,是因为它只提供信息,却没法提示,你是什么样的人。而另一些小网站,原来有清晰的身份辨识度,但随着用户的大量涌入,这种身份辨识度越发模糊,最终引发老用户的焦虑和流失。
不同点:豆瓣、果壳和知乎最大的差异,在于它们所激发的身份认同不同,因此吸引的人也不同。如果用一种理想身份来表示这三个网站,豆瓣、果壳和知乎对应的分别是:“文艺青年”、“科学家”和“思想者”;如果用一个词来表示这三个网站的核心内容,它们对应的分别是“情感”(文艺的本质是情感)、“知识”和“观点”;相应的,它们所激发的动机分别是“情感交流”(难怪会变成YP圣地,YP也是情感需要一种嘛),“知识传播”和“观点分享”。
豆瓣的情感流稍微有点远,我重点说说果壳的知识流和知乎的观念流之间的区别。我在果壳上注册的帐号要早于知乎,但几乎没怎么上过,相反,在知乎倒是逐渐成了活跃用户(真的,虽然我答题不到100)。虽然果壳一直致力于产生和传播有趣的科学知识,我所受的知识训练也应该跟果壳更亲近些,我却更喜欢知乎。这是因为,知识是死的,但观念是活的;知识是外在的,但观念是自身的;知识告诉我们答案,但观念却让我们思考问题;更重要的,观念融合了我们自身的经历、感悟和由此沉淀下来的人生智慧,它是灵活的知识,是有思想的情感,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无法复制。而在回答中阐述观念的过程,也正是提醒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期待成为什么样的人“ 的过程。真实的世界,远比科学家所看到的大,我们在其中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也远比科学知识所能解答的复杂和广阔。有时候我们提问,并不是为了获得准确答案,而是为了获得某种认同和回应。
谢天谢地,我不用照搬各种知识。我在知乎表达观念,也吸收观念。这,是我喜欢知乎的原因。
p.s:
1. 关于知识和观点的区别,我和知乎的
@湖玛Humar
交流过这个问题。知乎认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似乎是提供独特的知识。我觉得观念比知识更广阔,更有吸引力。
@黄继新
,我觉得你们应该设计的广告词:“我们不止提供知识,我们提供观点”。
2.
@采铜
的这篇答案,
知乎上的「名人」是如何写出高质量答案的?
能告诉你知友写高质量答案的核心动机,也告诉你观念如何通过融合答题者的自身智慧而超越知识,哪怕是可靠或者有趣的科学知识。
3. 和豆瓣比,知乎也有情感内容,但是知乎情感内容的代表是
@朱怡婧
这样的,或者
@maggie
这样的。你可以比较下有阅历有思想的情感和豆瓣文艺风的区别。
4. 知乎为什么最终会变成观念集散地而不是知识集散地?因为最终吸引我们来提问的,一定是和我们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那些近的知识,而不只是我们对遥远知识的好奇。而这些问题通常只有观念,没有确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