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风控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学习的重要性。而读书,恰恰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今天大数据风控联盟就来跟大家聊聊“书”。
说到做风控的书,我就结合工作来谈谈吧。
比如做信贷审查的时候,对企业财务报表要有深入分析,这就要求掌握更多的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知识。要站在一个企业财务人员角度,如何记账?从而判断财报真实性,不会记账,就不要谈审计,未经审计的,就不要谈指标分析。所以这就要找到不同行业企业的做账的书,看一看,审计的书也要看一看,财务分析呢,看看财务管理方面的书,具体就是会计从业、中级会计、注会方面的书了。
非财务因素与管理分析,我们没有做过企业,缺乏行业知识,这就要多看看行业资料,年鉴、报告,博览会等,不一定要看书。特别是在小城市,要了解当地的各种年鉴,各种统计信息,当地主要产业,人口,商业活动等等,当地主要政商圈子,人脉网络等,这些书本得不来。
做风险控制,更多和企业打交道。要懂一些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方面的图书,包括大学的教材,很多都是翻译国外的,MBA那种美国式管理的思路,不适用,特别是县域机构的客户,中国本土的比较少,这一块,可以看看《激荡三十年》之类的纪实类图书,各种真实的商业实践。还有和君商学院王明夫有一个书单,站在管理咨询角度的,值得看一看。此外,还可以看看,企业家推荐的书,他们在看什么书,这才是管用的。比如传统文化的书,王阳明的书都是我比较喜欢看的。当你对企业的管理有了深入认识,那么对企业贷款风险把控上,就有了更深入的提升。
宏观上,如何从事务性工作中得到提升?作为一个机构的风控负责人,要站在一个机构角度看风险,最好的学习途径就是巴塞尔协议相关的图书,但是翻译的都比较晦涩。
从两个层面吧,一是精通法律法规,监管规定,知道那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有弹性?哪些部门的哪个文件规定的?哪一天出台的?哪些监管文件正在走征求意见?哪些即将出台?哪些即将废止?领导问了这些合规问题,要有准确的回答,要有权威的来源!!!和监管部门、上级行业管理部门的老师有密切联系,这样长期下来,你就是专家了!可以直接看银监会的相关文件汇编这就是合规性,一个是每年的法律法规汇编。
另一方面就是数字要敏感,要对全行的数据有准确的认识。领导问哪个数据,不良、逾期、集中度、拨备、核销,能够脱口而出,而且能够根据业务的发展趋势,预判这些数据的变化。监管部门对数据非常重视,推荐把非现场监管1104的50来张表打印下来,认真,每个指标,口径都学一遍。推荐你看看法询的刘成燃老师的书,对这些讲得很好。
最后谈点技术。现在是个信息时代,想到了,要做到,靠的就是技术去实现。作为管理者,可以不用掌握技术,但是要有技术思维,然后找外包去实现。我比较爱好技术这一块,所以很多时候干脆自己动手写代码。比如起码要掌握office中级水平,excel会vlookup,word会邮件合并,进而学学Python,爬虫,甚至机器学习等等。但是要看你的时间和精力了。这方面看书没啥效果,要实践。
一、金融总是聪明人的游戏,是人与人之间的游戏
金融与经济不太一样,金融特别强调很多心理学的东西。书本上提到一个很好的套路(套利方法),少部分人操作,没问题,但是大家都按照这个方法操作,就会出现问题。钢贸、票据、联保,近年来出现的很多群体风险大都是“照搬书本”“培训”“工厂套路”“惯性思维”搞出来的。大银行做烂了的套路,培训给小银行,农信社,后者往往成为接盘侠。
目前市面上的很多“口诀”“一教就会”,照搬照抄,这种书就成了入坑宝典。关于风险管理的书是用来启发、唤醒我们本身就有的风控意识,而绝对不是去模仿作者的一招一式。
好书如好药,激发我们本有的免疫系统,增强我们的抵抗力,以应对各种各样的病菌;而不是代替我们的免疫系统,直接杀死病菌,损伤我们的生命力,下次病菌变异了,神仙也救不了。
二、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甚至不如不知道
知道做不到啊!
很多书都是讲“你要怎么做”“你应该怎么做”,却很少讲“我是如何做到的”“我是如何趟过来的”,有的事作者都不一定做得到,怎么期望读者做到呢?这就是“鼓励你挖金矿,我收过路费”的套路。教人到各大网贷平台撸额度,比例分成,自己从来不撸。
作者的体会感悟、心路历程往往比具体的一招半式更重要。所以,我也喜欢读一些金融人士的自传、日记。不一定是大人物写的,他们掌控的资源决定了很多事他们能轻易做到,而这些书本不一定介绍。要和自己层级差不多的人写的,这样才有共鸣。 也不一定很辉煌如先进事迹,其不足之处我们正好可以吸取教训。当然,期望行业中人写出来真经来,很难,除非金盆洗手。
我们往往有总错觉,读了作者的书,就站在作者的肩膀上了,是,但容易倒。作者写出来的,必定是经过几十年深思熟虑的东西,屡试不爽,坚信不疑。读者看了,没有思考,当时很爽,一遇到挑战,产生怀疑,慢慢就忘了。
邯郸学步,不如不学,只有自己的,才是真的。要从心中求,唤醒内心,找回自己。例如,朋友向你借钱,或者你要办一张健身年卡,你肯定会做一些基础的调查工作,了解商家历史、口碑,查看场地,看营业额等等,这就对了,每个人都是有朴素的风控意识的。为什么面对标的几个亿的业务,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做了呢?还要照搬书本?
人乃天地万物之精灵,万物之理,吾心本具,即初心。内心的风控意识,好比天生的一颗小树苗,书本好比养分(当然,坏书则好比风雨),因材施教,还是基于自己的材质,在外只能培育、启发、磨砺,而不能代替树苗本身。有树苗,有了发端,才有末支。没有发端,就算皓首穷经,也是空谈风控,徒劳。就好比,连自己都不爱,空谈博爱,有何意义?
保全自己,才能保全部门,进而保护银行。风控人员首要的是要在现行的规则下怎么样保护自己,让你负责一个部门,你才懂得如何保护部门利益,让你负责一家银行,你才懂得保护银行的利益。连自己的保护不了,“这个雷我来扛”、“这个字我来签”,看似豪情,其实是不负责任。成天空谈爱这个那个,把自己标榜的多么有担当,有何意义?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人人爱自己,等同于人人爱别人,大家都把自己的责任负起来,社会才会变得更好。
这是一个知识泛滥的社会,又是深度思考匮乏的社会。各种微信文章,各种“一文了解”、“出大事了”、“重大变化”不断吸引我们的眼球,充塞我们的大脑。今天这个专家说的对,明天看到另一个专家说的更对,恨不得把大脑格式化,把陈旧的知识清空,把最新的最先进的知识刷进我们的大脑。在这个U盘化的时代,我们迷失于各种“知识”。
他眼一睁,立马抓过手机,打开“得到”,倾听60秒罗胖教导。刷牙与吃早饭时,打开“喜马拉雅”,“完成了30分钟的音频学习。”然后,他出门上班。地铁上,再点开“知乎live”“听了三个知名答主的经验分享。”中午吃饭与午休的时间,他又点开了“在行”,“抓紧学习了《如何成为写作高手》。”下班路上,他又打开“得到”,“我在上面订阅了5个专栏。”吃完饭,上床,打开“直播”,“听了李笑来的《普通人如何实现财富自由》。”
然而,得到了什么?
“我除了白发多了几根、皱纹多了几丝、眼袋多了几两外,一点都没有发生变化。生活品质没有提升,工作没有加薪,旅游梦想没有实现……”
学而不思则罔,我思故我在!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失去主见,背诵再多的宝典,都不能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思而不学则殆,不学习基本的框架,往往走弯路,剑走偏锋,沦为空想家,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作为风控人员,正常情况下,一笔贷款应该怎么操作?有哪些监管规定,有哪些合规要求,如果连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掌握,内心连树苗种子都没有,那么学再多的“交易结构”、什么“互联网+”、“资本市场+”,什么API、BD、CEO、DAU、ERP、FOUNDER、GQ、H5、IAAS、JD、KPI、MAU、PGC、SKU、UGC、VP.......
回归本源,寻找初心,熟悉传统,然后才能创造、创新,一开始就把传统银行否定了,一开始就玩同业,玩通道,玩非标,最后是连路都不会走了。
有了基础,内心的树苗足够茁壮,有了足够的定力,外在风雨对我们的影响就小得多。有了自己的思维框架,才能明辨是非,遇到微信文章,才能分辨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才不至于浪费太多的时间。
当然,还有一种做不到,那就是在外的利益(或利欲熏心,或过度自信,或贪婪或恐惧)绑架了内心,这就需要不断的修炼,不是一朝一夕,一两本书的事了。
书要读,但是切莫全信。
初看封面副标题《信贷业务全流程深度剖析》,以为仅仅是对传统信贷流程进行分析,然而读完该书,才发现作者技艺精湛,对数据分析运用纯熟,对新兴的网贷、互联网金融也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年终岁末,读点书,充点电,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吸收前辈的经验谈,也算不虚度时光。
【一本书看透信贷】可以说是2017年读到的最喜欢的专业类书籍。
全书厚厚的四百多页,内容详实,细节方法,方法具有实操性,娓娓道来,通俗易懂,非常值得风控人员可以反反复复多读几遍。
作者的职业经历比较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管理部门等等,有一线实践经验,微观看一笔业务,也有站在一个金融机构层面的宏观看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等),经历的多了,不断遇到新问题,这就要求不断去学习,所以知识结构略显庞杂。
大数据风控联盟总结:职场中人,时间宝贵,要以问题为导向来学习,工作中遇到特定的问题再去学习特定领域最新的知识,而不是漫步目的的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从这个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能够入眼的书就比较少了,因为很多书来不及出版就过时了。所以,工作中往往要与行业一线的专家朋友保持联系,这样获得的知识更直接。当然,作为初学者,通过读书建立起思维框架体系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有交流的语境,避免大家在基础概念上浪费时间。
那么作为大数据风控公众号,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呢?其实看到封面的《信贷业务全流程深度剖析》,小编还以为仅仅是一个传统信贷人员对流程进行介绍,当然这种书很多啦。然而看完作者的知乎专栏,才发现作者爬虫技术精湛,对数据分析运用纯熟,所以小编认为本书中的思路也适合我们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虽然作者懂技术,但是文笔还是很流畅,通俗易懂,作为非金融科班出身的,看起来一点不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