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致富经》官网
>>>进入农家乐
这里是位于甘肃天水新华印刷厂后山的一个山洞,有300米深,洞内阴森恐怖。
村民(男):不爱到这里转。
村民(女):娃娃小的时候进去过。
村民(男):锁着呢,看不见,现在用一个铁门锁着呢。很深反正,孩子们进去耍,害怕的呢,太深了就不敢进去了。
村民(男):黑得很,我都是打着手电。没做啥,就是一些人在后面睡觉,一些疯人。
这就是村民们口中那个恐怖的山洞,荒废多年,昔日的情景还依稀可辨,然而在20多年前,一个14岁的少年到后山玩儿,他无意中闯进了这个山洞,那一天之后,他不仅经常在下班以后到这里逗留,而且,他的举动在同伴眼里变得奇怪起来。
何爱龙:我跟他去过,但是我当时对这个不感兴趣。
何爱龙:好像就是非常神秘,好像一般人干不了。
他就是当年那个误闯进山洞的少年,名叫陶军。一次山洞之行,他居然对洞里的东西感兴趣了,每天下班之后就到山洞里给人帮忙,让人奇怪的是,他还从山洞里悄悄带回了一些东西。
他在自己宿舍的床沿边罩了一层塑料布,将从山洞里跟别人要来的东西藏在里面。
陶军:当时我们是22,45公分长的袋子,总共是放了33个袋子在床底下。然后用塑料布把它整个包起来,里面洒点水。
陶军还时不时在床底下洒一些水,伙伴们都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高明明:那肯定难受,地上面有很多水,还要保持潮湿。
高明明:那个宿舍别人都没住就搬出来了,搬出来以后他自己在里头捣鼓。
同室的人受不了潮湿纷纷搬离,而他浑然不觉。这些,都只是因为他在山洞里的财富发现。
正是这个发现,带给了陶军参半喜忧,也从此纠结了他的半生起伏。这个看似恐怖的山洞里到底藏着什么东西?陶军当年到底是被什么迷住了呢?
这里是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张白村,陶军就出生在这里,六岁时父母相继离世,奶奶把他和妹妹拉扯大,那时他家是村子里最穷的人家,谁也想不到,从这个贫苦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会成就日后的事业。
李芳兰:苦,确实是苦,他婆婆拉扯孩子不容易。
陈彩娥:娃娃这么小,这么困难,咋的大起来,心想的,大了就晓不得又干什么去,就根本就不能想以后的事情。
由于家庭的贫困,自小学习就很好的陶军初中没毕业就辍了学,14岁顶替父亲去了印刷厂上班。奶奶对他的全部期待就是,挣钱不挣钱,混个肚子圆。能吃饱肚子是他最现实的需求。
下班以后,他经常到印刷厂的后山玩耍,当时这个山洞还没有废弃,他在山洞里看到的景象,影响了他一生的职业选择。
陶军:刚开始觉得好玩,看了以后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能够学会这么一门手艺的话,可以补贴家里的一些零用。
原来,当时的山洞被外地人承包下来在里面种平菇,而在那时的天水,种平菇还是个新鲜事儿,看到人家一篮子平菇就能卖30多元钱,陶军动了心。在防空洞里帮闲半年以后,他跟种平菇的外地人要了一些菌种,想自己试验一下,没有地方种,就偷偷在床底下捣鼓,对喷水带来的潮湿浑然不觉。
陶军:当时的话,就考虑不到舒服不舒服了,如果蘑菇能长出来那就是最大的快乐,所以说就是整天盼望着蘑菇出来,就没有记得床舒服不舒服。
让陶军没有想到的是,二十七八天之后,他真的种出了平菇,看到菌丝一天天长出来,陶军的心里乐开了花。
陶军:卖了30多块钱,我就很高兴我说这一篮子蘑菇就顶我一个月的工资,这个项目是一个很好的项目,这看起来脱贫致富有出路了,就很高兴。
如今,当年在山洞里种平菇的南方人已不知去向,昔日热闹的山洞也因为无人过问而阴森恐怖,但谁也不曾想到,一个误闯入山洞的14岁的少年,却从山洞开始有了一个梦想,因为这个梦想,他接下来做出了让所有人都意外的举动。
在印刷厂已经工作了九年的陶军做出了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决定,他要停薪留职去种平菇,而在他辞职的那一年,种平菇在天水市已经是一个很平常的事情了。
高明明:都说他种蘑菇前途不是太明朗,种蘑菇的人也很多,种蘑菇一定能发展的有多少。
白栩松:当时反正怀疑的人挺多,我当时可以说也有怀疑的态度。因为毕竟咱们都是子弟,从小到大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好像抛家舍业去外面闯荡,觉得一个是有魄力,还有一个好像觉得有风险。
尽管家人朋友都不看好,但陶军还是辞职了,1994年5月28日那一天,陶军至今都记得那个日子,他告诉记者,那一天他从印刷厂的大门里走出来,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他为什么当年会辞职呢?记者在他的毕业纪念册里看到了这么一行字,他在自己最喜欢的生物一栏里写下了食用菌,少年时期的他就隐隐约约地意识到,或许食用菌是个很好的项目,当时16岁的陶军,看似稚气随性的一笔,却写下了他半生的事业方向。
何爱龙:那个食用菌是多么神秘的东西,我们都是庄户人土生土长的,他一心一意就要弄。接着蘑菇出来了,当时不敢相信自己能把蘑菇种出来。
果然没出大家的意料,就是这个不被看好的选择,让他的梦想遭遇了第一次打击,种平菇的人越来越多,利润空间变得很小,陶军很快就放弃了平菇。
2003年,陶军经过考察和研究,他在食用菌人工能种的十几个品种里选择了双孢菇。
陶军:因为这个双孢菇我们国家每年有大量的罐头出口到欧美国家,市场是供不应求。原材料的话它主要用的是牛粪跟麦秸,牛粪跟麦秸在我们这边遍地都是到处都能找得到。
双孢菇,在当时是全世界销量最大,种植量最大的。在他的带动下,天水很快就建起了1600个大棚,陶军因此成为天水市家喻户晓的名人。
肖继峰:陶军当时可风光了。
但当时红得发紫的陶军,压根儿就没有想到,一次意外,竟让他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又把这个自己亲手做起来的产业做倒了。
2003年,陶军带领十多个人去了山东,他们要去学习双孢菇的种植技术。但他没有想到,回来之后,同去的人却不愿意种了。
张居凡:不信的人就说这个花钱,钱花上,害怕就搞不成功就失败了。
原本计划着发动大家种双孢菇,由他来负责做菌种,大家一起赚钱,但计划再好,也只能暂时搁置。无奈之下,陶军借了3万块钱,建起了38个大棚。因为他知道,只有大规模地发展起来,才能形成效益,也才会引来收购商。陶军把自己建起来的大棚分给农户去种,这一种不要紧,紧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远远超出了陶军的意料。他看好双孢菇,却没想到自己会因为这些大棚在天水一下子成为一个名人。
张顺祥:当时就说这个项目好,这个事情是好事情,再就是说是多少年了没有一天收入一千多块钱,多少年都没有这个收入。
郑福祥:陶军来的时候都尊敬得很。市里的人来参观,天天有参观的人。种得现在有大棚的政府就天天来我这个棚里参观。
双孢菇种植第一年效果很好,不光他自己赚了一百多万,他的试验还受到了市领导的关注,在人多地少,农业发展条件相对严酷的天水市来说,食用菌占地少,效益好,无疑是一个好项目,陶军也成了农民们心中的一个神话。
肖继峰:陶军那时候风光得很。
王根虎:红火的时候一年反正一个棚子好一点就是一万左右,少一点反正是5千元没有问题。
肖继峰:捡钱嘛,当时弄成筐子,拉着就走了,一斤4块钱到5块钱。
2005年,就在陶军选择双孢菇的第三年,1600座大棚将要出菇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他没有想到,一个巨大的打击正在前面等着他,一天下午,王技术员带来了一个致命的坏消息。
陶军:我们一个基地的技术员跑来,跑来以后他说,陶军我怎么看到大棚里面的菌丝不对,菌丝在慢慢的往下退,马上就要出菇的菌丝很旺,昨天我看的时候还很白,今天早上我看已经暗淡了。
陶军拔腿就往大棚跑,看到的情景让他一下子懵了,但他还心存一丝侥幸,也许,只是这一个大棚出问题了,他马上又跑到另外一个有着100多个大棚的基地,但无一例外,病毒像瘟疫一样席卷了1600座大棚。
王根虎:红像是有霉,好像发霉了,有黑颜色还有白颜色,应该是这么大的一片,最后用石灰,树草木灰各种办法都想到了最后就扩散到整个场面,没有办法。
陶军:当时腿都软了,人就站不起来了,真有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感觉。
回天乏术,1600座大棚一个一个被铲掉,没铲平的也被农户们种了菜,大家怨声载道。
王根虎:说他骗子,骗得一分钱不赚,还不如不搞这个产业。
从红人跌到人生的谷底,陶军承受了非比寻常的压力,他躲在家里4个月没有出门。
张香玉:那时候也是人整天不说话,饭也不吃,早上也不想起床整天在家里,晚上也睡不着就没什么事做。
大棚倒了,菌种钱收不回来,陶军为此赔掉了他之前挣的一百多万,全家失去了生活来源。妻子劝他回厂上班,但陶军并不死心。
陶军:双孢菇失败了以后,当时确实是一个很彷徨的一个阶段,就是菇究竟种菇的出路在哪,怎么样能把从菇上再能有所发展,就在这个地方七八个品种在尝试,看看能不能走上重新发展起来这么一个路子。
从黑木耳到猴头菇,从灵芝到冬虫夏草,陶军借钱做试验,他试遍了自己可以种的七种食用菌,无数次试验,最终因为市场、原料或者是技术,原因各不相同,但结果只有一个,就是都失败了。
那些失败的历史,至今仍葬在他废弃的后院里。就是这些机器设备,已经荒在这里6年了,陶军当时对它们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为此压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他到现在还能记得当时在这里试验的场景。
陶军:当时很热闹,当时这个地方这场地里面就是整个有一两百人在这个院子里面,拌料的拌料,装瓶的好多人。
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并没有拯救陶军的食用菌梦,他这次彻底绝望了。
陶军:种菇是一个很辛苦的事,付出这么多,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试了这么多品种,没有一个适合在当地发展的,适合自己发展的,也确实就是在心里面对这个有放弃的这种念头。就是在这个时候确实对食用菌的行业心灰意冷了,这个时候也想着干脆不行就算了。
2006年7月,就在陶军打算回厂里上班的时候,他很早就报过名的一个全国食用菌会议召开在即,陶军抱着散心的目的踏上了他的会议之旅,但他没有意料到,就是这次会议,戏剧性地改变了他的人生。别人随口说出的一个信息,又重新挽救了他的事业,他再次看到了转机。
陶军:我走到会议大厅里面看到几个人围到一起,跟一个外国人在捣鼓说什么。我就很好奇我说这在说什么我就看热闹挤过去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就听进去了一句话,工厂化生产金针菇,由于不接地气,没有了土地轮作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病虫害,前途很看好。
李会长:工厂化生产金针菇。
陶军:嘴上说是不干了,但是心里面还是比较热爱它,听老师一说以后就又开始捣鼓。
回到天水以后,陶军放弃了回厂上班的念头,他要抓住这一线生机再试一把,对他来说,食用菌是一个魂牵梦绕的情结。他开始四处考察工厂化生产金针菇,银行的领导看重他做实事的态度,给他贷了400万的风险贷款,帮助陶军迈出了工厂化生产金针菇的第一步。而后的事情,顺利得出乎他的预料,他很快就做到了日产6吨金针菇的规模。但让人奇怪的是,他每年春节期间,仍会和一些工人到南方的工厂去打工,正是这样的不断学习和改进,加速了企业的发展,在短短6年的时间里陶军就将自己的企业发展到了全国领先水平。
陶军:等第三个工厂建成后,将可以做到日产金针菇60吨。
李玉春:这在全国应该是领先了,日产60吨在国际上也不多见。
而他之所以会每年春节期间带着一些工人去打工,就是想趁着节假日期间用工短缺,以打工者的身份去学习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
彭嘉鸿:首先的话呢,他探索一条路,就是用工业化的理念去发展农业,是把产业聚集起来以后的话,有了规模才能够发展产业,有了产业农民才能致富,才能真正带动农民,才能产生效益。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
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1:17-21:47
重播:每周一至周五13:42-14:1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
>>>进入《致富经》官网
>>>进入农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