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问答是啥_问答优质经验怎么写_优质问答经验

本文结构导图

问答是思考与交际的基本动作。

思考是无声问答的过程,交际是人际问答的过程。思考与交际活动很复杂,但都离不开问与答两个基本动作,如同武术套路很多,基本招式却只有几个核心的拳法、腿法、身法。

善于问人,可以获得关于世界的答案;善于问己,可以获得关于自己的答案。要学会思考与沟通,须掌握问答基本功。

本文尝试探讨关于问答的基本技巧。

一、提问技巧

(一)提问四要素

探讨提问技巧,首先需要认识提问本身的构成,然后才有基础探讨提问的方法技巧。一个有意义的提问,一般由四个要素组成:问题的条件、问题的性质、问题的形式、提问的动机。

例如,某人对主讲结构化思维的朋友提问:“如果用三个关键词介绍金字塔原理或结构化思维,你会选择哪三个词?”

这个提问的四要素分别是:

问题的条件:1)限定选择三个关键词;2)介绍金字塔结构或结构化思维;3)预设了对方了解金字塔原理。

问题的性质:价值问题(与之对应的是事实问题、概念问题)。

问题的形式:假设性提问(与之对应的是开放性提问、封闭性提问)。

提问的动机:善意询问(与之对应的是诱问、质问)。

关于问题的条件、问题的性质在下文“应答技巧”的“审题技巧”部分会详细介绍,提问的动机在“三步提问法”的“摆正心态”部分会详细介绍。此节重点介绍问题的形式。

问题的形式有三种: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假设性问题。

封闭性问题包括是非问和选择问。回答者要回答肯定或否定的提问,叫做是非问。如,“你读过李天命的《哲道行者》吗?”、“他是李天命的学生吗?”给定选项让回答者选择的提问,叫做选择问。如,“你选择科学理性,还是宗教信仰?”、“他选择研究哲学,还是文学?”

开放性问题指特指问。特指问包括三种问: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是什么,期待答者做出描述,如“哲道是什么?”为什么,期待答者论证解释原因,如“你为什么要学哲道?”如何做,期待答者说明怎么样、怎么办,如“你是怎么学哲道的?”

假设性问题是指假定一种情景向对方提出的问题。一般来说,提出假设性问题是为了获得推断性信息。如,面试官常常通过提出假设性问题,考察应聘者的反应能力:“假如你是部门负责人,你会怎么处罚违反公司制度的员工?”女友考验男友:“假如我不再年轻漂亮了,你还会爱我吗?”

封闭性问题一般用于确认信息,特点是限制性强。开放性问题一般用于收集信息,特点是自由度高。假设性问题一般用于了解对方的意愿、希望、态度,特点是情境性强。

(二)三步提问法

如何恰当提问?第一,理清问题;第二,想好策略;第三,摆正心态。

1. 理清问题:想问什么问题?

从信息的角度可分为,确认信息类和收集信息类。

确认信息类,用封闭性问题。如,“理性是确当思考的能力吗?”、“谬误是思维方式的错误,还是行为方式的错误?”

收集信息类,用开放性问题。问某个说法的意思,如,问是什么:“理性是什么意思?”问某个现象的原因/行为的理由,如,问为什么:“你为什么要研究思考方法?”问做某事的操作方法,如,问如何做:“如何提高思考能力?”

2. 想好策略:直问还是曲问?

直问就是直接了当地提问,不拐弯抹角。曲问就是委婉含蓄地提问,不单刀直入。例如,直问:“你喜欢她吗?”曲问:“你觉得那个女孩怎么样?”

一般来说,对宗教、政治、人物评价等敏感尖锐的话题,多采取曲问;对日常工作类、知识资讯类问题,多采取直问。

3. 摆正心态:以何目的问?

提问是一个言语行为。一般来说,行为都有其目的或动机。提问者要自问:这个问题的原因/理由/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求知欲?为了诱导对方,说服其接受某些思想或某个产品?还是质疑对方?或仅仅为了找一个交流的机会?

以交流思想性话题为例,提问的动机可粗略分三类:

(1)询问:有疑而问,旨在获得信息,低姿态请教或对等地了解。如,向人问路。

(2)诱问:无疑而问,旨在引导说服。如,销售员销售产品。

(3)质问:质疑而问,旨在求证,高姿态挑战。如,辩论时的思想交锋。

提问动机比较复杂,以上只是粗略刻画。了解提问动机,于己,要摆正提问的心态;于人,要了解对方提问的心态。知己知彼,方能应对自如。

二、应答技巧

“问题”,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大都是“麻烦、困难、责任”的同义词。提出问题只是开始,解决问题或应答问题才是最终目的。本节将从审题技巧、答题技巧、离题技巧三方面探讨应答技巧。

(一)审题技巧

1. 听清题意

听清题意,主要从问题的条件、性质、形式去考察。

(1)考察问题的条件是否清晰、如实、充分。

首先,要看问题的条件是否清晰。即考察问题是否有语害和谬误,是否有语意暧昧、言辞空废、歧义、概念扭曲的措辞,是否有不当预设的信息。如,年长者给年轻人建议:“你要适应现实。”这是个语意暧昧的问题,因为“适应现实”的意思不清晰。又如,“你头上是什么?”这是个有歧义的问题,“头上”可指头皮之上、头发之上、头顶之上,无具体语境无法确定是指哪个意思。再如,“我又不是圣人,犯了错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不当预设的问题,不当预设了只要不是圣人,犯了错就可以不用负责。

其次,要看问题的条件是否如实。如,有网友在方舟子的公众号上留言:“方舟子至少是处级以上官员,为什么不公示个人财产?”方舟子回:“你给我封的官?”网友说“方舟子至少是处级以上官员”,是一个虚假不实的条件,所以方舟子以反问的方式驳斥了这个谣言。

最后,要看问题的条件是否充分。如,“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打回去?”这类问题属于条件不充分。这种问题无法回答,因为给出的信息点太少,要答的话只能分情况讨论。

(2)考察问题的性质,判断该问题是概念问题,事实问题,还是价值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回答方式。回答有关概念的问题,需要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等理清概念的方法技巧;回答有关事实的问题,需要尊重事实,拿出事实依据;回答有关价值的问题,需要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考虑他人感受,谨慎评价。

(3)考察问题的形式,搞清是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还是假设性问题。回答封闭性问题或尖锐的问题要格外慎重,回答假设性问题要巧妙。

2. 看清心意

看清“心意”是指洞察提问者的动机。在“三步提问法”中,我们介绍了三类提问动机:询问、诱问、质问,下面以一个案例说明。

有一次,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公开进行电子学的实验表演。在实验结束时,忽然有人站起来高声质问:“这有什么用呢?”

法拉第看了一眼提问者,反问道:“请问,新生婴儿有什么用呢?”顿时,提问者哑口无言。

这个案例中,提问者以不友好的姿态质问法拉第,所以法拉第以反问的方式回击他。如果对方以请教的姿态提问,法拉第的回答方式可能会更加柔和一些。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应答者通常会根据提问者的动机做出反应。

(二)答题技巧

听清题意与看清心意,才能明确自己的应答态度、策略、内容。在“三步提问法”中有谈到,提问时,要考虑是直问还是曲问。同样,回答时,也要考虑是直接回答还是间接回答。

(1)直接回答。完全直接地如实地回答,不需要特别技巧。若是内容较多的回答,只要能养成金字塔原理的表达习惯——结论先行、先总后分,即可。(详见《言-思-心:智慧人生三大修炼》的“表达方法”部分)

(2)间接回答。在商务场合,要回答的信息量较大,一般来说须遵守金字塔原理的表达规范。但是,在拒绝他人或汇报负面消息时,要考虑使用间接回答、委婉回答,先铺垫说明情况,再说对方不好接受的结论。例如,家长问班主任:“我们家孩子的成绩怎么样?”班主任答:“如果能抓紧点,他的成绩会很不错的。”

关于间接回答,有一个很实用的技巧:巧用比喻(详见《言-思-心:智慧人生的三大修炼》的“表达方法”部分)。如,王志对易中天的采访中,易中天就巧妙运用了比喻回答。

王志:那你怎么给自己定位呢?你是一个传播者还是一个研究者,还是一个什么?

易中天:我是一个大萝卜,一个学术萝卜,萝卜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草根,第二是健康,第三个是怎么吃都行,你可以生吃,可以熟吃,可以荤吃,可以素吃。而我追求的正是这样的一个目标,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学术品位,大众口味。

面对尖锐提问或敏感提问,易中天采用比喻回答,通俗易懂,幽默风趣,避免了直接回答带来的不利后果。

注意事项

1)回答时,加上表示友好的措辞,保持应有的风度与礼节。这样,即使回答的内容很强硬、对立,也不会伤和气。

2)答者要想占据主动权,需要对封闭性的问题(是非问、选择问)保持敏感。当发现回答封闭性提问对自己不利时,要想办法突破其控制。

(三)离题技巧

应答时,最能够体现技巧性的是如何回避尖锐敏感的提问,即回避技巧或离题技巧。离题技巧,针对的是那些或尖锐或敏感或荒谬或不愿直接回答的问题。掌握回避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机智面对难题,摆脱应答困境。

离题技巧的核心,就是避开问题中的核心话题,突破提问所设定的条件,另辟蹊径地回答,将注意力转移到其它问题上。如,女友问:“我和你妈同时掉到河里,你先救谁?”男友答:“我和你爸同时掉到河里,你先救谁?”这个反问,在某种意义上就可以看作是突破了问题所设定的条件。

离题技巧包括两部分:答非所问与以问代答。

1. 答非所问

(1)借题发挥——话题回避

听众:在你心目中,爱情的定义是什么?

李天命:有真爱经验的人都能了解“爱”是什么意思,没有真爱经验的人捧着“爱”的定义也难以真的了解。

评析:听众提出的问题是关于爱情的定义,应该回答类似爱情是激情、亲密、责任的集合,爱情是身心灵的满足等内容。但李天命突破了这个问题的限制,另辟蹊径地回答了对爱情的体验与见解的区别,可以称之为借题发挥。

以下两个对话也是借题发挥。问:“你是哪个专业毕业的?”答:“我是哲道专业毕业的。”阿姨:“小明,你更喜欢你妈妈,还是更喜欢你爸爸?”小明:“爸爸妈妈谁更喜欢我,我就更喜欢谁。”

(2)空泛而答——内容回避

空泛而答,顾名思义,是指泛泛而谈,答者对内容有所回避。如,员工问:“什么时候发年终奖?”人事部答:“到你账上就知道了。”

2. 以问代答

交际中的反问技巧,是指以提问的形式回答对方的提问,不同于修辞学中的反问修辞。反问修辞是无疑而问,用反问表达强烈的感情,如“难道这些战士不是最可爱的人吗?”而反问回答的目的是为了转移注意力,把问题抛给对方。

当别人提出一个让你尴尬、不好回答,但又不得不答,或三言两语说不清的问题时,你就可以巧妙地以问代答,把问题抛给对方,避免陷入被动的局面。

以问代答,反问对方,有两种情况:一是侧重针对问题,澄清题意而反问;二是侧重针对问者,回驳谬问而反问。

(1)澄清题意而反问

面对题意不清、条件不充分的问题,往往需要通过反问来澄清问题。比如,问:“你相信命运吗?”答:“你说的‘命运’是指什么意思?是所经历的遭遇,还是冥冥中的上天安排?”再比如,问:“孙悟空和唐僧,哪个更厉害?”答:“你说的厉害是指哪方面?是降妖除魔,还是调教徒弟?”

(2)回驳谬问而反问

谬问,就是荒谬的、不恰当的问题,这种问题往往有不当预设的谬误。如,经常有人在微博中质疑方舟子,问:“方舟子,你为什么不认错?”方舟子回:“请问,我哪里有错?”让人认错的前提是指出对方的错误。未指出对方的错误,却质问他人为什么不认错,这种问题的就是谬问。针对谬问,常常需用以问代答的形式回应。

三、问答之道

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有一句名言:“不要回答别人问你的问题,而要回答你想回答的问题。”这句话强调的就是,作为应答者,不要被别人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应当巧妙回答提问。但同时,根据对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我们也需要考虑提问者的需求。

理想的问答是兼顾提问者和应答者双方的需求。作为提问者,关键在于找到自己想问的和对方想说的交集;作为应答者,关键在于找到自己想答的和对方想听的交集。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问答的总原则:提问的总原则是我方想问对方愿答;回答的总原则是我方愿答对方想听。

(一)尖锐问题

尖锐敏感类问题(以下简称“尖锐问题”),不是指不能说或不知道的问题,而是指直接回答会有严重负面后果的问题。

问题尖锐,意味着回答者容易受伤。尖锐问题犹如一把尖刀,在我们面前比划着,一不留神回答不好,就容易受伤。

决定问题的尖锐程度有三方面因素:提问动机、提问情景、问题本身。

(1)提问动机。提问动机是决定因素。动机是竞争的、恶意的、施加压力的,容易提出尖锐问题。比如,有人问:“最近经常在办公室看不到你,你在忙什么?”

如果是朋友问,多是出自关心;如果是同事问,可能是一般交流;如果是领导问,就该注意,可能在暗示你的工作汇报不够;如果是人事主管问,可能在考察你是否有怠工现象。

(2)提问情境。提问场合越大,问题越尖锐。因为大场合容易放大错误、失误。比如,在对郭敬明的访谈节目中,观众提问郭敬明对其被指抄袭庄羽作品的看法。抄袭本属尖锐问题,在媒体上公开谈论,更增加了其尖锐性。

(3)问题本身。从问题的性质看,价值问题容易成为尖锐问题。如,评价性问题,“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从问题的类型看,封闭性问题、假设性问题,容易成为尖锐问题。如,“你支持宗教吗?”从问题的内容看,涉及利益、人格、争议的问题容易成为尖锐问题。如,“你如何评价中医?”

回应尖锐问题,最能体现出问答技巧的作用,也最能展现出一个人机智与否。下面的案例中,应答者回答的几乎都是尖锐问题,展示了问答技巧的妙用。

(二)案例展示问答技巧

采访稿节选自《面对面》节目,记者王志对易中天的采访。括号中的内容是笔者使用“问答技巧”理论所做的点评。

记者:为什么你现在最火,易中天的诀窍在哪?(开放性提问,打开话题)

易中天:很简单,我就是平时怎么说话,到了那还这么说。(间接回答,暗指讲述方式方面的原因)

记者:但你听到过对你的批评吗?(封闭性提问/尖锐提问,旨在了解对方面对批评的态度)

易中天:我倒真希望他面对面地坐在这,来批评,但没有人来。(间接回答,表示欢迎认真的批评)

记者:为什么招致那么多的非议呢?(开放性提问/尖锐提问/评价问题,质疑姿态)

易中天:喜欢和赞成的人越多,不喜欢和不赞成的声浪也就越高。(空泛而答)

记者:能不能在《百家讲坛》继续看到易老师的讲座?(换话题,封闭问/评价性问题)

易中天:由雇主说了算,雇主是谁呢?观众。

记者:走上《百家讲坛》的时候呢?这个结果是意料得到的吗?

易中天:这个意料不到,《百家讲坛》你去讲一讲能挣多少稿费啊,一期就1000块钱。

记者:想到过有这样一种效益吗?(语意暧昧,曲问,试探)

易中天:哪一种效益?(以问代答之澄清式反问,理清题意)

记者:名、利?

易中天:我就奇怪了,这个媒体,包括平面媒体,也包括你们电视台,还包括阁下,怎么都关注这两个字?这难道就是当今老百姓关心的事吗?不会吧。(巧妙回驳)

记者:包括电视导演都觉得你是一个天生的一个上电视的一个学者,那么所有这一切是有人帮你策划的?(封闭性提问/不良猜测性提问,敏感问题)

易中天:没人帮我策划。

记者:他们为什么选择你?你觉得?(之前,王志问“能不能继续听到易老师的讲座”,没有强调回答者,易中天回避了此问。这次,王志特意加上,“你觉得”?)

易中天:我可以不觉得吗?(虽然是开放性提问,但语气强势,质疑,所以易中天选择回绝——“我可以不觉得吗”,表示抗议)我干吗要觉得呢?我非常简单,其实我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没有你们那么多弯弯绕,我就是这个活,你来找我,我就是一手艺人对吧,你来找我,那我觉得这个活我乐意干,也觉得能够干,就干了。

记者:电视对于很多学者来说,书斋里的人来说,它可能是一个很别扭的东西,易老师没有感觉到吗?(曲问,提出学者上电视的争议话题)

易中天:我是觉得再有学问的人,它也得吃热干面吧。对吧。你再有学问的人,你也得吃喝拉撒吧。(间接回答,比喻回答)

记者:那也有学者批评你把历史通俗化,庸俗化。(借他人之口提出批评意见,虽然没直接发问,在媒体面前相当于提出了一个问题,观众等着易中天的回应)

易中天:有例子吗?有证据吗?(求证式提问)

记者:你拿现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过去压根儿就没有的,垃圾股,绩优股这样的词套用在历史人物身上。

易中天:这些学者读书不多吧。这个做法古已有之,早就有人在做了,不是我的发明。比方说,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里面就讲到了,说做郎官,就是去做公务员。而我这种方式被电视放大了,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所以我说这种问题,都觉得不争论,道理就在这。

记者:这样的说法在易中天的书中比比皆是,很容易误导读者,把庸俗当有趣,把俗解当真相。

易中天:这是观众提的意见还是学者提的意见?(封闭提问,确认信息,以便接下来分别回应)

记者:这是原文,我们截下来的原文。

易中天:如果是学者提的意见,我劝他回去读书,读《韩非子》,《韩非子》说的很清楚,君臣关系就是买卖关系,卖什么呢?君主卖官爵,臣子卖智力。(假设性提问,假设性回答)

记者:你不觉得这样的比方把这种政治的意义就是庸俗化了吗?(质问)

易中天:这怎么是庸俗化,这是政治的本质。(针对“庸俗”这个措辞,易中天采用“反色近义词”:(揭示)本质,进行纠正)

记者:还有,他们认为易老师在讲课中间的那些用词不妥,甚至流于粗俗。

易中天:哪个?比方?(面对质疑,再次求证式提问)

记者:比方说,刘表之死,你跟观众说,见上帝去了。

易中天:就是刘表不能见上帝,刘表只能见阎王,他们是不是这个意思。

记者:那你介意学术超男这样的称呼吗?或者电视明星?(封闭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尖锐问题)

易中天:这个不是我能介意,或者不介意的,我介意和不介意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何必要介意呢。比方说今天说厦门要刮台风了,我介意吗?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介意吗?我肯定不介意。但是你问我说喜欢吗?我不喜欢。(间接回答,区分介意与喜好)

记者:你会参与商业的炒作吗?(封闭性问题/敏感问题/价值选择问题)

易中天:什么叫商业的炒作?请问什么叫商业的炒作?我再来回答我参与不参与。(以问代答,澄清式反问)

记者:比方说易老师的包装,比方说你的书的销售量,或者你拿到的稿酬。通过另外的形式来对你进行包装。

易中天:其实把话说透,说到底,但凡要面世的东西,都会有包装,不包装你不能面世,就像人要穿衣服一样,对不对。你好歹得穿件什么衣服,你才能见人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