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对黑夜,特别的恐惧。鸡的视力在白天还可以,可是一到晚上,基本就是个睁眼瞎,啥也看不见。而偏偏它的各种天敌,什么蛇、刺谓、狐狸、黄鼠狼之类,却会在这个时候袭击它们。即使吃不着,也把鸡给吓着了。
所以,一到晚上,它们的精神就会高度紧张,不过,郑宪坤还是有一点想不明白,他以前见过很多农家散养的芦花鸡,晚上都是在外面过夜,这黄鼠 狼叼鸡的事倒是发生过,可从没听说过芦花鸡打堆、啄毛的事。按说,自己给芦花鸡准备的鸡圈,要室外环境安静得多、也安全得多,它们怎么还会感到害怕呢?更 重要的是,为什么室外的环境受干扰的可能那么大,却不会让鸡打堆呢?
这么一看,郑宪坤悟出了一个道理——原来这打堆、互啄的事,主要跟他鸡圈里的养殖方式有关。
它们就会在一起,刚开始的时候,郑宪坤给鸡住的是平架床,就是由一些细竹条搭成的竹排,是平面的,鸡一挤堆,就会全部集中到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挤不开。
除了容易挤堆,还有些鸡呢?由于密度大了,互相之间还会出现互相啄碍事毛的现象。在屋子会出现这种状况,那哦就把它们放在外面去。这芦花鸡是野性很强鸡,还保留了野生原鸡喜欢上树的习惯,晚上们都可以住在树上。
因为夜里可能会突然刮风、下雨恶少、打雷,鸡受到刺激比较大。另外也有可能遇到天敌,比方说,那就更危险了,被它们咬伤、吃掉都有可能,即使不被咬伤吃掉,吓也吓坏了,这些强烈的刺激,都有可能让鸡吃不香、睡不着,从而耽误长肉生蛋的大事!
看来外面的对鸡的干扰更大,不能住外面,还得住在屋里。怎么不让它们不扎堆不啄毛呢?郑宪坤观察起鸡来。
因为鸡不是食物链里的强者,在自然界里可有不少想吃鸡肉和鸡蛋的天敌呢。在夜里,能站得高一点,离危险也就远能一点。
你要是有黄鼠狼,地面这些野兽来以后,它可以跑得快,这是一种抵御外界伤害的一种本能。
而在郑宪坤它们这里都是同一批鸡,都是差不多大小,都还没掌握这项本领,没人可以当老师教它们,所以鸡虽然有上架子的这个潜能,却没有激发出来。
一批鸡相继都能上架了,它们该休息好,可是郑宪坤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
不是说住栖架不容易拥挤呢吗?怎么还会有鸡被挤下来了,郑宪坤一找原因,发现问题出在圈舍里鸡的密度上,刚开始一个圈舍养上几百只鸡,鸡进 圈后,都想在鸡架上呆着,争夺属于自已的位置,由于空间有限,有些鸡就被挤下来了。那多少合适了,于是郑宪坤开始观察,野外的芦花鸡在树上休息时所占的空 间。
郑宪坤训练的鸡,都能够是回搭建的鸡窝来产蛋。母鸡产的蛋基本都收着了。不过刚开始的时候,郑宪坤它们的鸡蛋能收上来的并不多。
郑宪坤虽然建了鸡窝,但是母鸡不知道这是给它建的产蛋的窝,不认识鸡窝,怎样才能让它们认为这是自已的鸡窝呢?郑宪坤在和专家的了解咨询中,了解到一个重要的信息。
给第一批母鸡建的鸡窝,都放了蛋,可芦花鸡还是不认。最后就把这些鸡窝认定为自已将来要产蛋的地方,150天你再放引蛋到人工搭建的鸡窝,母鸡也不会再认了,所以就放迟了。另外陆老师告诉了郑宪坤正确的放引蛋时间。
郑宪坤纳闷了,芦花鸡不是喜欢登高吗,怎么这批鸡这么反常呢?
后来通过请教专家才知道,芦花鸡虽然有上树的潜能,可这潜能必须得经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激发出来。
以前农家散养的芦花鸡,小鸡们大多数都是老母鸡孵出来的,不管是刨食儿还是上树,也都是跟着妈妈学的。
可是郑宪坤养的芦花鸡,都是孵化机孵出来的,没跟鸡妈妈学过上树的本领,所以对栖架很陌生,也不知道是用来给它们休息的。
芦花鸡不习惯栖架,那就帮助它们习惯吧。郑宪坤开始一只只地抱上架去。
这抱鸡上架难倒不难,但是做起来却非常的麻烦,得重复训练。因为刚开始的时候,有的芦花鸡被抱到了架子上,抓不稳,很快地又会掉下来,还得 再抱上去。这就得整晚上守着,反复地抱鸡上架。一般得训练上七八天,一只芦花鸡才能习惯上栖架。更麻烦的时,要训练的鸡太多了。
怎样能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又让鸡都能很快学会上架呢?郑宪坤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忽然又想起了另外一件事:自己养的上一批芦花鸡,也是孵化机孵出来的,没跟着老母鸡学过上树,怎么它们都会上树呢?
他又向技术员请教,结果得到了另外一个知识——鸡还有一个习性,从众心理。
刚出壳的小鸡被送到养鸡场,一只小鸡去喝水、吃食,别的小鸡也会很快学着做,再过会儿,整个鸡群都会跟着做了。
所以说,鸡的学习能力其实是很强的,也喜欢“随大流”,这芦花鸡即使没有跟着老母鸡学过登高,也可以跟着别的鸡学。以前那批鸡,就是这么“集体学习”学会了上树的。由此,郑宪坤就有了下一个创意。
郑宪坤在同群鸡里,先选出一小部份健康的鸡出来,先训练它们。这些鸡反应敏捷,能较快的地学会上架的本领。然后,这些先得到培训的芦花鸡就可以当老师了。它们一上架,其它的鸡都跟着它们学习,很快就都学会了。
为了让芦花鸡在栖架上各就各位、休息好,后来郑宪坤又通过详细的计算,得出了每只芦花鸡在栖架上需要占的空间。
一只芦花鸡占20-30厘米,栖架的长度合计大概是25米左右,所以,每间鸡圈就安排一百只左右的芦花鸡来住。
郑宪坤散养的芦花鸡的训练工作,第一项是训练它们上架子,另外他还做了一个训练工作,就是训练母鸡产蛋。鸡下蛋可是件在自然不过的事了,还用驯吗?郑宪坤说,很有必要。没驯的时候,他可是吃过大亏的。
这鸡蛋的收集率为什么会这么低呢?是因为没训练的时候,芦花鸡的母鸡在果园里到处产蛋。产蛋是好事,乱产就不是好事了。
费工不用说,捡个鸡蛋东找西找,是个辛苦活,而且即使这么辛苦,还有可能漏捡。有的蛋下的地方比较隐秘,没被及时捡走,没几天就坏了;有的还被鸡给啄坏了。
看样子得给芦花鸡固定一个地方产蛋,母鸡在野外喜欢选择背阴的,干燥的,软和的,一些没有干扰的地方去下蛋,于是郑宪坤根据它们的爱好建起了鸡窝。
根据芦花鸡喜欢高的习性,鸡窝和地面也保持了20--30公分的高度,这样鸡在这里产蛋,会感觉比较安全。为了防止鸡蛋会从我里滚出来,郑宪坤还设置了几个防护措施。
有了这个用竹子搭成的沿子,就算是芦花鸡爱动,不小心把蛋扒拉下来了,也不会滚到地上来。
鸡窝搭得既舒适又安全,可是郑宪坤后来发现,芦花鸡对给它们的新窝并不感兴趣。只有一少部分上鸡窝来产蛋,多数鸡还是在果园里到处乱下蛋。怎么回事呢?这不找来了技术员咨询。
怎样才能让芦花鸡在准备好的窝里边下蛋呢?郑宪坤听陈老师说,可以引蛋,也就是给每个鸡窝里放上几个蛋,让芦花鸡认为这是自己下的,这样它们就会在这下蛋了。可是,郑宪坤在每个鸡窝里都放了蛋,芦花鸡还是不认。
这引蛋还有个早晚的问题吗?这件事还真是马虎不得。要知道,在把下蛋在哪儿这件事上,母鸡们是相当固执的,瞅准了的地,轻易就变不了,这就是“认窝”性。
芦花鸡一般在120日龄左右,也就是鸡群里的大多数鸡都开产的时候,就会找到并且固定自己的鸡窝。而郑宪坤引蛋的时候,他的鸡已经150日龄了,早就有了固定的产窝,所以这时候再想引蛋,是引不成的。要想引蛋成功,必须在它们找窝以前就把工作做好。
陆老师告诉郑宪坤,鸡群有一部分鸡是从110日龄左右陆续开始产少量的蛋,所以在这个时间前后,如果发现了少数的鸡蛋,那就是芦花鸡开产的信号,也是它们开始找窝、认窝的信号。这时候,就要尽快引蛋。
郑宪坤听了郑老师的建议,在养下一批芦花鸡的时候,就及时做了引蛋工作,果然,大多数芦花鸡都到鸡窝来产蛋了。
在合适的时间里,给鸡窝里放上引蛋,母鸡陆陆续续都到鸡窝里产蛋了,这母鸡是认窝了,可是又出问题了。
这鸡大多数是回鸡圈产蛋了,可是陆宪坤又发现,还有小部份的鸡没有把鸡蛋产在窝里。在仔细看看,这次和以前的乱产还有点不同,这产在外面的蛋,基本上都是鸡窝附近。就这么几步路,难道这些鸡就懒成这样?还是有别的原因呢?
为了弄清楚其中的原因,郑宪坤特意在芦花鸡产蛋的高峰期去观察,结果发现,原来这些把蛋下在外面的鸡,不是懒惰,而是——抢不过别的鸡,又实在等不及了。
在产蛋高峰的时候,几只鸡都想在同一个窝里产蛋,有的蛋窝已经有产了很多蛋了,还有鸡去产蛋。这些等待产蛋的,会在鸡窝附近排队,等着其它鸡产完蛋后再产,可是有的时候实在是等不及呀,所以就把鸡蛋产在鸡窝的外面了。
为什么会等不及呢?郑宪坤又开始观察母鸡下蛋了。观察了一段时间,还真有了不少的收获。
首先,这母鸡生蛋可没那么快,每只母鸡一般从进窝蹲着到下完蛋大概需要20-30分钟的时间。而且母鸡们下蛋的时间还是相对固定的,一般就 是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这段时间。母鸡下蛋的时间是固定的,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如果预备的鸡窝不够,就会有母鸡等不及,把蛋下在窝外边。
究竟建多少个鸡窝才算合适呢?郑宪坤通过计算,发现,5-8只鸡一个鸡窝,比较合适,有了充足的鸡窝,鸡排队的现象基本上没有了,郑宪坤他们收集鸡蛋也就没有任何的麻烦了。
你看,郑宪坤家的鸡,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工作,芦花鸡过得的日子过得井井有条,养得健健康康,自由自在的在这片户外的小天地里生活着。
郑宪坤在果园养芦花鸡的过程中,总结了不少训练芦花鸡的方法,今天咱们提到的这几点,对于同样放养鸡的,也可以借鉴借鉴,再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琢磨出适合自已的方法。
这慌作一团的芦花鸡,喜欢挤在一起,也喜欢通过啄毛来安慰自己。
平架息上而郑宪坤在鸡圈里,最初设计的是这种只比地面高一点的平架,住惯了树的芦花鸡,有点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