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花开|一粒种子诉真情

驻报全媒体记者 许伟 房满地

盛夏的阳光打在脸上,火辣辣的。一缕夏风吹来,丝瓜在藤架下轻轻摇摆,好像在吟唱一首古老的歌谣。

姜俊从挂满丝瓜的藤架下小心翼翼地走出来,身后还牵着一条长长的瓜蔓。汗水布满脸庞,打湿了衣衫。

扎花、授粉、观察记录品种的编号、色泽、形状……这些程序对日日同丝瓜、茄子、辣椒、番茄等蔬菜打交道的驻马店市农科院园艺作物研究所所长、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站长姜俊而言,就如吃饭穿衣一样自然随意。

“菜蔬滴翠盎生机,瓜果斑斓灿碧琦”。盛夏的日头,照得这些种在田园、伏在地上、挂在枝头的各类蔬菜,长势喜人,烟火可亲,它们用五彩缤纷和香甜滋味谱写了盛夏的田园诗。望着面前的辣椒、茄子、番茄、丝瓜等中国人最熟悉的家常蔬菜,姜俊向记者自豪地介绍着它们的品种、特性,如数家珍。“秋冬时节,这些精心挑选出来的种苗将乘坐飞机奔赴市农科院南繁育种中心,在那里经过加代繁育后将收获更多的优异种质。”

农科力量带动产业富农,科技赋能引领乡村振兴。近年来,从天中试验站到南繁育种中心,驻马店市农科院蔬菜科研成果捷报频传,多次获得省市各类科研奖项,先后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新申请发明专利1项。姜俊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搜集、保存蔬菜种质资源2000余份,通过花药培养、杂交聚合、生态筛选等技术创制了一批优异种质,先后选育出优质丝瓜新品种3个、辣椒新品种9个、茄子新品种12个,授予茄子植物新品种权3项。他们选育的优质蔬菜新品种,先后在河南省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示范推广,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种质资源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的手中。”驻马店市农科院院长马红珍表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人才是种子的“源头”,为国家选育优异种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是一代代驻马店农科人的使命担当。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为了培育出这些优良的蔬菜品种,姜俊带领科研团队30余年追光逐梦,甘做科研育种的“候鸟”,一次次往返于天中试验基地和南繁育种中心,他们把科研论文写在深情的大地,把学术成果转化为最具人间烟火气的瓜果蔬菜。在他们挥洒的汗水中,一粒粒良种吸吮着阳光雨露,跨越山海、历经千锤百炼在全国“开枝散叶”。

一群背负梦想与勇气的农科人,他们倾尽力量托起“中国饭碗”的坚实底座,用一次次的科学实践回答一粒种子的分量到底有多重!

一粒丝瓜种子开启我市蔬菜育种先河

致富经周旺平_致富经周旺平视频_致富经周巍峰

“宁可三月无荤,不可一日无菜”。一句民间俗语道出了“菜篮子”的重要性。

驻马店市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具有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双重气候特征,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性半湿润气候,阳光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国家和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素有“中原粮仓”“中州油库”之称。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使我市蔬菜常年种植面积达185万亩,总产值91.5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国民菜园子”。

“再大的菜园子也要从一粒种子开始。”姜俊表示,蔬菜作为“菜篮子”重要产品,是人们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的农产品,更是农业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1年,一条“种瓜不要瓜,年入千万元”的故事在上蔡县不胫而走。随后,种了4000亩丝瓜的当地农民企业家周巍峰被当作致富典型在央视军事农业频道《科技苑》播出,并应邀接受《致富经》栏目专访,在天中大地上演了一场“丝瓜奇缘”的财富传奇故事。周巍峰的丝瓜水在电商平台上创造了单品单日销售9.9万瓶的记录。

“丝瓜奇缘”的故事主角就是姜俊和他的科研团队选育的丝瓜新品种“驻丝瓜13号”(巨型一号),该品种是一种超级丝瓜,单个丝瓜长度一般在1.5米到3米之间,生长期间不施农药、化肥,每小时能生长2厘米。

“这种丝瓜最大的价值不是果实,而是丝瓜水。”姜俊介绍,“把长了几个月的丝瓜秧子剪断,通过根压把丝瓜伤流液从剪口处逐渐沥出来,这就是丝瓜水。丝瓜水本身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我们曾做过对比实验,被丝瓜水浸泡过的土豆片不容易发生褐变,这说明丝瓜水的抗氧化能力极强。”

为了让这种巨型丝瓜得到综合开发利用,姜俊又对丝瓜水的提取及深加工进行了关键技术集成和工艺优化,从哪里剪流速快、流量大,剪的时间和取水温度都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随后,驻马店市农科院与驻马店市晨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用“科研+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使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带富了当地农民,而且引领了相关产业发展。

一粒种子,蕴藏着财富的密码、农民的希望;一粒好的丝瓜种子,让人们见识到了它的科技魅力和应用价值。

民以食为天,粮以种为先。蔬菜种子安全,事关我们能不能拎稳自己的“菜篮子”。姜俊坦言,1989年6月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他就进入了驻马店市农科院,为国家选育优良种子是他投身农业科研的初心和使命。

“园艺作物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8月,主要承担蔬菜育种及辣椒、西瓜等新品种的选育推广课题。”姜俊介绍,那时候主要开展了“驻马店地区西瓜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应用与推广研究”“西瓜新品种中育六号引进推广与开发利用研究”“汴梁一号西瓜的推广应用研究”等课题研究。

在开展这些课题的同时,姜俊发现,丝瓜课题研究当时还处于空白阶段,全省农科系统对此深入研究者寥寥。姜俊和同伴们一拍即合,决定先从最薄弱的环节进行科研攻关,于是就当了丝瓜新品种选育团队的“领头雁”。

对于丝瓜的神奇功效,姜俊其实早有耳闻。“我舅父是老中医,咳嗽的人来找他看病,他就让人家多喝丝瓜汤,听得多了,就觉得丝瓜很神奇。”姜俊说,“那时候没有经费,但凭着对丝瓜课题的浓厚兴趣,就想尽办法把丝瓜课题研究开展了起来。”

万事开头难,零起步的艰辛更是令人难以想象。“刚开始,我用小麦育种的方法选育丝瓜,失败了很多次,但一直找不到原因。”姜俊回忆道,“后来在网上看到华中农业大学的人工扎花自交技术,获得了灵感。”

1992年,姜俊对搜集的8份丝瓜材料和6份新品种进行田间种植鉴定,通过采用露地种植和保护地内加代繁殖等方法,对其分离后代进行人工扎花自交纯化,获得了4个稳定的自交系。1996年,进行了4个自交系间配合力测定,一个组合显示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又经过两年的组合比较试验,这个新丝瓜品种表现出早熟、抗病、高产、瓜条匀称、畸形瓜少等特点。1998年到1999年,该丝瓜品种参加河南省春露地丝瓜区域试验,得到专家一致认可,定名为“驻丝瓜1号”。

就这样,杂交一代新品种“驻丝瓜1号”在姜俊科研团队的数年培育下,终于诞生,达到了国内丝瓜研究先进水平,一举开创了驻马店市蔬菜育种的先河,是驻马店市蔬菜育种征途中的一个里程碑。

“驻丝瓜1号”不仅品质优良,而且比同类丝瓜早熟3—5天。截至目前,其推广面积累计达5万亩,创造经济效益1.5亿元。不仅如此,“驻丝瓜1号”在学术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选育过程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分别被整理成论文,先后发表在《中国蔬菜》《安徽农业科学》等学术期刊。2006年,《驻丝瓜一号的选育及应用》先后获驻马店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河南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此后,从驻丝瓜1号到驻丝瓜13号蔬菜良种的选育成功,从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及配套技术的研究到“无公害蔬菜全季节优质高效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及应用”的成功……姜俊带领蔬菜课题组的伙伴们不停攀登一座座科研创新的山峰,持续向新目标发起冲锋。

2003年至2005年间,无论寒暑冬夏,在汝南县三门闸街道的蔬菜种植基地,总能看见姜俊等人的身影。姜俊带领蔬菜课题组深入开展产地认证、无公害生产等技术研究,最终集成了甘蓝、辣椒、番茄、大葱等无公害生产技术,制定了驻马店市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为我市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2006年,姜俊团队承担“无公害蔬菜全季节优质高效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及应用”课题研究,通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工作,筛选出适合河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新品种25个,创造性地研制出17种无公害蔬菜优质高效栽培模式,并在河南及周边省市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2007年,《无公害蔬菜全季节优质高效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育出优于洋品牌的种子是我们的使命

致富经周旺平_致富经周旺平视频_致富经周巍峰

“育种成功的机会与进行试验的次数成正比,谁舍得花时间在田间地头侍候蔬菜,拥有的材料多、选系多,谁就更接近成功。”姜俊说。

为了心中那粒最好的种子,姜俊和他的蔬菜科研团队把足迹踏遍了天中大地的角角落落,从最初的乡土资源挖掘整理,到现在的蔬菜遗传育种和栽培生理研究,与时光岁月一同前行的是他们心中愈发坚定的信念。

“农时如军令,一刻不能误”,“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时光如梭,使命催征,信念如磐。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育出优于洋品牌的种子是我们的使命!”姜俊表示,农业科研利好政策的加持,带来的是人才汇聚,进而带动蔬菜课题研究更好地向前发展。

这些年,赵红星、王勇、李艳、姬宇飞等一个个倾情农业的学子从农林院校研究生毕业后,加入姜俊的蔬菜科研团队,成为科研攻关的中坚力量。DNA提取、基因分析、分子标记检测……从传统杂交到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再到普遍采用基因组技术,越来越强大的科技力量,让培育优质良种有了更多元的手段。在姜俊的带动下,他们瞄准辣椒、茄子、番茄等群众喜爱、需求量大的蔬菜作物,利用更加先进的科研手段,潜心钻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

辣椒是全国第二大蔬菜作物,河南省辣椒常年种植面积300余万亩。姜俊带领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持续攻关,推出早熟、抗病耐涝、产量高的优质辣椒新品种“驻椒18”,2010年顺利通过了河南省蔬菜品种审(鉴)定委员会鉴定。

2010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的赵红星来到农科院接过接力棒,投身到辣椒课题的研究中,成果颇丰。2012年,《早熟优质丰产辣椒新品种驻椒18的选育与应用》荣获驻马店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河南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015年12月,驻椒19通过国家蔬菜品种审(鉴)定委员会鉴定;驻椒20、驻椒21、驻椒22、驻椒23先后通过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审(鉴)定委员会鉴定;2017年9月,驻椒18等6个辣椒品种成功通过了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2020年,《辣椒优异种质创制与系列新品种选育》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目前,驻椒18等6种鲜食辣椒在河南、安徽、山东、江西、河北累计推广88.6万亩,其中在河南推广25.8万亩,占河南省鲜食辣椒种植面积的10.8%。优良品种的育成及推广,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高辣椒绿色生产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和辣椒一样,茄子也是大宗蔬菜,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列为第四大蔬菜作物。”王勇介绍,“长期以来,我国茄子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占世界一半左右,但市面上畅销的茄子品种,尤其是越冬保护地栽培的绿萼片紫长茄品种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特别是北方的茄子市场。”如何打破这种被动局面,将种子安全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成了王勇经常思索的问题。

2012年,王勇从甘肃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市农科院工作。“刚毕业那会儿,绿萼片紫长茄的种子依赖进口,抱着打破这种现状的决心,我选择了茄子课题。”王勇说,“如今,老百姓种的茄子品种大都是我们国内自己培育的,不仅推动了蔬菜产业发展,而且实现了种子本土化。”

“要想做好育种工作,必须有大量、齐全的种质资源材料。只有通过这些种质资源材料,才能创制出优良的骨干亲本,并选育出好的品种。王勇介绍。那时,摆在王勇面前的茄子种质资源材料只有几十份,但他并不气馁,通过坚持不懈地积累,目前已搜集600余份茄子种质资源材料。

王勇通过对种质资源优异性状的遗传规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合现代分子标记、单倍体育种等技术,创制优异新种质,配制新组合,终于筛选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综合性状优良的茄子新品种。

十年磨一剑,一粒种子诉说着农科人员科技富农的无限真情。围绕“一粒种子”,姜俊带领科研团队在资源收集、精准鉴定、技术集成与应用等方面下大功夫,让小种子迸发出大能量。艰辛的付出获得了丰硕的收获。近年来,姜俊团队先后培育出了驻茄3号、驻茄9号等茄子品种12个,他们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田间蔬菜新品种展示,自主选育的“1820”“1903”“1904”“早绿茄八号”“2118”等茄子新品种获得了专家组推荐,并受到种植企业和农民的认可。

驻茄3号是市农科院培育出的茄子新品种,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等优点,适宜黄淮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2004年以来,在姜俊等科研人员示范推广下,驻茄3号种植面积5万多亩,栽培范围覆盖驻马店、许昌、商丘、平顶山、洛阳、信阳等地,增加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推动了全省蔬菜产业的良性发展。

2010年5月,《高产抗病茄子新品种驻茄3号的选育》获河南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011年8月,新品种驻茄9号通过河南省蔬菜品种审(鉴)定委员会鉴定,与茄子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及杂交制种技术配套推广。截至2014年,驻茄9号在河南、河北、陕西、湖北、山东等省累计推广37.5万亩,增产1.26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3.71亿元。2015年,《优质丰产多抗广适茄子杂交种驻茄9号的选育及应用》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河南省农业科研系列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和驻马店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坚守在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前沿,为国家培育出高产优质的蔬菜种子!”这个信念像一粒顽强的种子,在姜俊等人的心中扎了根,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无法阻挡它萌发。

最好的品种永远是下一个

致富经周旺平视频_致富经周巍峰_致富经周旺平

初入伏天,炎炎烈日将驻马店市农业科学试验站大片的田野笼罩在滚滚热浪中。蔬菜作物进入一年中最为繁盛的季节,盛夏的果实盈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满目琳琅丰稔景,一园瓜果一园歌”。此时,基地里的茄子、辣椒、番茄等蔬菜已进入成熟采摘期,姜俊和他的科研团队也进入了最为繁忙的时候。“这些成熟的种子中间没准就会选育出一粒最好的品种。”姜俊喃喃自语。

对于育种家而言,最好的品种永远是下一个。

为了寻找心中那粒最好的种子,姜俊和他的队友们人生一多半的时间都是在育种试验田里度过的,孤独、寂寞、炎热、蚊虫叮咬、遭遇毒蛇,与家人的远离,都没有丝毫动摇过他们对蔬菜育种事业的信念与热情。

记者面前的驻马店市农业科学试验站,是姜俊团队科技攻关的“大本营”。这些年,天中试验基地和南繁育种中心,南北呼应、密切协同,有力推动了我市蔬菜良种的选育和应用,不仅凝聚着驻马店市农科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心血汗水,还寄托着国家推动种业振兴,把农业“芯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战略使命。

2017年,对驻马店市农科院科研人员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获农业农村部批准,旨在以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发展为导向,开展辣椒、茄子、番茄等大宗蔬菜种质资源创制、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等工作,为河南省蔬菜产业的发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以及乡村产业振兴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这一年,也是驻马店市农科院蔬菜科研人员的“南繁”元年。此后每年的秋冬季节,姜俊就带领蔬菜课科研人员像候鸟一样,跋山涉水来到海南,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南繁硅谷”那片神奇的土地上。

“夏季农作物的育种材料经天中试验基地秋季育苗后,我们会将它送到南繁育种中心进行繁育,这样一年可繁育2-3代种子,这种做法称为‘南繁’。”姜俊介绍,“第二年春天,我们再带着培育的新种子飞回来,开始新一轮的繁育。”

海南是我国的“天然温室”,在那里育种,能有效提升种苗质量,还能缩短育种时间。2017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驻马店市农科院在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建立了南繁育种中心,并完善了各种生活和科研设施。通过“南繁”,市农科院园艺作物研究所选育出茄子新品种8个,授权植物新品种权3项。目前,在天中试验基地里播种的蔬菜种子中,有70%来自南繁育种中心。

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通过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项目的实施和“南繁”科技引擎的加持,姜俊团队从国内外搜集、引进辣椒、茄子、番茄、丝瓜种质资源材料2000余份,纯化和鉴定自交系材料1500余份,配制杂交组合1000余个,选育出驻茄13号、驻茄14号等8个茄子新品种,其中驻茄13号、驻茄15号和驻茄17号获植物新品种权;7个辣椒品种通过了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2019年,姜俊科研团队培育的天椒1号辣椒新品种通过了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2020年,《辣椒优异种质创制与系列新品种选育》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20年,《教科研协同创新大数据设施瓜菜绿色高效技术集成与推广》获河南省农牧渔业丰收奖合作奖(一等奖);2022年,《辣椒果实品质调控分子机制及优良新品种选育》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23年,“2118”茄子新品种在武汉种业博览会获得专家推荐品种,因其田间优良的长势表现,受到四川广汉龙盛种业有限公司的青睐,并希望深度合作开发。

“中国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尤其是在当前动荡的国际大环境下,端牢中国饭碗、拎稳菜篮子,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姜俊表示,“科技创新是育种工作的加速器,有助于我们实现弯道超车,日积月累的实践则是育种工作的基础,培育优良的新品种一定要通过不懈努力的育种实践方能实现。”

依托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平台和“南繁”这一科技引擎,驻马店市农科院创新的“科技+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帮扶模式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赞誉。近年来,在汝南县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持下,市农科院通过扶持当地龙头企业“河南鑫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建立汝南“番顺·番茄产业园”,流转土地5000亩,建设日光温室500余座,吸纳了上千人就业,年人均收入近6万元,实现了科技助农共同富裕的良性发展态势。

“番顺·番茄产业园”模式是驻马店市农科院科技赋能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在天中试验基地和南繁育种中心的科技引领下,市农科院在汝南、正阳、上蔡、平舆、确山5个示范县建立了10个蔬菜科技种植示范基地,从茄果类蔬菜优异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种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方面入手,对实现蔬菜优质生产所需的关键技术进行协同攻关,研发出了适合我市生产实际的优质蔬菜生产关键技术,进一步推进了蔬菜生产向轻简化、机械化方向跨越。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要强,离不开科技支撑;农民要富,离不开科技引路。近年来,在做好蔬菜良种培育的同时,驻马店市农科院园艺作物研究所选派科技特派员6人,深入各县乡村田间地头,传播农业科技实用技术,让希望的田野更有希望。2023年5月,由市农科院与驿城区政府合力打造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萝卜科技小院”在沙河店镇大李庄村揭牌。市农科院依托科技小院,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潜心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了先进技术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

“种子是农业之母,也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是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姜俊表示,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我们要切实解决好种源“卡脖子”问题,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发展,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菜篮子拎得更稳,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种子市场的竞争只有攻,没有守。”驻马店市农科院院长马红珍说,“将引导好农业科研人员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大良种培育技术攻关力度,用科技为现代农业赋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贡献驻马店农科力量。”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发轫于大地的力量,总是令人动容。一群为培育蔬菜良种而奋斗的农科人,他们把梦想寄于田野,把希望的种子种进泥土,以科技为犁奋力耕耘,用信念为源不懈浇灌,守得粮稳天下安。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